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多瞬症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选取240例多瞬症儿童为观察组,2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其屈光度、配镜合适度和屈光性眼位异常的差异.结果 多瞬症儿童屈光不正的比例为60.8﹪,高于对照组的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儿童中,多瞬症儿童高度近视和高度远视的比例分别为23.1﹪和51.1﹪,高于对照组的15.8﹪和16.7﹪,配镜不适者和屈光性眼位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3.0﹪和65.1﹪,高于对照组的2.6﹪和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光不正可能诱导儿童产生多瞬症,应该尽可能及早纠正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特点,探讨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屈光不正的且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儿童270例按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轻度远视组和轻度散光组,每组各90例,并对每组按自愿原则分为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屈光矫正组、药物治疗组。对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Schir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角膜荧光素染色)进行检查。同时选取60例正视眼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轻度散光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和轻度远视组,轻度远视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的BUT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BUT延长最明显,其次是屈光矫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矫正组中散光组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不正儿童的干眼症主要表现为BUT(泪膜破裂时间)缩短。针对这类患儿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屈光矫正+药物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市6月~6岁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6月~6岁儿童屈光状态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乌鲁木齐市的幼儿园及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体检的10041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的检查,同时对这些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指标有家族屈光不正史、母孕史、儿童发育史、用眼卫生等多种项目。结果 6月~2岁组的屈光异常率为26.5%,2~4岁组异常率为10.7%,两组屈光异常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6岁组异常率为9.9%,与2~4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儿童屈光异常率为18.8%,维吾尔族儿童屈光异常率为7.1%,两组屈光异常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他民族(哈萨克、蒙古等)儿童屈光异常率为7.2%,与汉族儿童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维吾尔族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相关因素中屈光不正家族史、婴儿出生时体重、早产窒息史、用眼不当史、看电视电脑时间过长、营养不良等与儿童屈光异常相关。结论 6月~6岁的儿童屈光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汉族儿童屈光异常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儿童,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Deng Y  Liao Y  Yang Y  Yu C  Peng X  Yin X 《眼科学报》2010,25(2):93-95
目的:观察和分析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3~7岁患儿,有早产史和足月产史的患儿的屈光不正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屈光不正179例(358眼),分为2组:早产史者51人,足月产者128人.1%阿托品眼膏散瞳进行视网膜带状光剪影验光.结果:足月儿的屈光不正患儿中,以远视多见,占157/256眼(61.3%),对比有早产儿屈光不正的远视发病25/10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早产儿屈光不正中,以散光发病为主,占81/102眼(79.4%),尤以高度散光、混合散光多见,相对与足月儿,其散光发病,高度散光发病和混合散光发病眼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散光,尤其是高度散光、复杂的混合散光是有早产儿童视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散光与弱视的形成关系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忽略早产儿童视力发育.最早可提前到2岁即可进行屈光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远视、眼正位儿童中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远视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两眼对称远视儿童,平均年龄5.5岁,分为两组,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和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评估两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32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4例(1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4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15例(6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双眼屈光不正的儿童中弱视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双眼远视的儿童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当远视度数大于+4.0D等效球镜时。基于本次调查,双眼远视〉+4.0D的儿童有13%~63%发展成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由此说明远视〉+4.0D的儿童患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位置噪声在弱视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使用位置噪声来表现弱视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10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90例(180眼)患者,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组,每组各30例(60眼)患者.一种加入了位置噪声的位置辨别任务被分别用于这3组对象的位置辨别检测.该任务需要受试者判断3对线段中未对齐的是哪一时线段(每对线段由2组构成,每组各含8个Gabor斑).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比较3组患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位置辨别功能的差异.结果 (1)年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年龄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15±0.152)logMAR、(0.270±0.248)logMAR,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二者与屈光不正组的最佳矫正视力(0.003±0.037)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3)位置辨别功能:X2检验显示3组间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X2分割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不正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但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不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9),即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位置辨别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屈光不正组,而后二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不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存在位置辨别功能的缺损.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近视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瑾  谢毅杰 《眼科》1995,4(3):142-145
随机选择除屈光不正外无其它眼病的健康学生800例,通过长达8年系统动态观察及深入研究,以探索青少年近视的发病机理,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锌,铜及必需元素钠的含量减少,过度调节,遗传和眼轴的超长延长等因素对近视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近视的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8.
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法治疗伴有远视眼弱视儿童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远视的弱视儿童265例(503眼),经戴镜、遮盖治疗、弱视训练及精细目力训练等弱视综合治疗1~3年,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在265例伴有远视的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最好,有效率为77.0%,明显高于斜视性弱视(61.3%)和屈光参差性弱视(48.7%),3组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弱视的治愈率为96.5%,与中度弱视(67.5%)和重度弱视(23.6%)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轻度远视的弱视治愈率为96.6%,中度远视治愈率为85.7%,高度远视治愈率为39.3%,3组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儿童的治疗年龄和注视性质对弱视疗效有明显影响。结论伴有远视的弱视儿童综合法治疗的疗效与弱视的类型、弱视的程度、远视屈光度及注视性质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弱视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方法 对300名正常儿童;33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儿童中,>9岁及<9岁组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儿童以8岁为“分界点”;远视儿童以7岁为“分界点”。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正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发育的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发育敏感期较正常儿童早。  相似文献   

10.
彭立  谢青  蔡枫  余笑寒  李爱国  杨科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26-1129
目的 应用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翼状胬肉组织、自体同侧正常结膜组织中钙、铁、铜、锌、铅等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差异.方法 8例(1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翼状胬肉组织、自体同侧正常结膜组织中钙、铁、铜、锌、铅等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及差异.结果 翼状胬肉组织和自体同侧正常结膜组织中存在钙、铁、铜、锌、铅等微量元素,检出率均为100%.正常结膜组织中钙、铜、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8 545.50±903.65、1 605.25±524.30、5 171.02±712.04,均高于自体同侧翼状胬肉组织(4 226.50±647.19、1 004.10±135.55、3 971.23±18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2、7.69、11.32,均为P<0.05).正常结膜组织中铁、锌元素的含量(17 653.67±10 851.02、9 703.88±3 286.05)均低于自体同侧翼状胬肉组织(49 198.48±21 297.67、14 907.71±1 82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6、9.60,均为P<0.05).翼状胬肉组织微量元素分布在头部聚集较多,结膜组织微量元素分布呈分散性.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微量元素钙、铜、铅元素较自体同侧正常结膜组织减少;锌、铁元素较自体同侧正常结膜组织增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微量元素分布呈一定规律性,正常结膜组织微量元素分布呈分散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骨桥蛋白(OPN)、降钙素原(PCT)和新蝶呤(NPt)水平的变化与病情进展和病因学的关系.方法 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将150例患者分为3组:不合并视网膜病变(DR-0,NDR组,n=60)为A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DR-1、DR-2和DR-3,NPDR组,n=50)为B组,增殖期视网膜病变(DR-4,PDR组,n=40)为C组.血清CF6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OPN、NPt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PCT采用免疫发光法.结果 3组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结果显示,CF6水平A、B、C组分别为(102.19 ±37.23)、(179.56±93.73)、(321.25±175.23) ng/mL,B组和C组均高于A组(P <0.05,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OPN水平B组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则高于A组和B组(P均<0.05).PCT水平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Pt水平B组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则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R患者血清CF6、OPN、PCT和NPt水平的变化对于认识其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TAM系统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而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但血清Gas6/TAM系统和SDF-1是否参与DR的发生尚不明确.目的 比较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血清Gas6和SDF-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3年1-8月收集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按198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增生型DR(PDR)组、单纯型DR(BDR)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每组30例,另纳入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志愿者30名.收集正常志愿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2 ml,检测受试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Gas6、SDF-1α和SDF-1β水平,比较正常志愿者与DR患者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患者血清中Gas6、SDF-1α和SDF-1β质量浓度与血细胞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结果 正常对照组、NDR组、BDR组和PDR组血清中CHOL分另为4.93 (4.14,5.44)、5.02(4.35,5.69)、4.54(3.85,5.93)和5.99(5.11,6.89) mmol/L,其中PDR组血清中CHO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DR组和B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7、0.006).正常对照组、BDR组白细胞计数高于PDR组(P=0.034、0.015),BDR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PDR组(P=0.024),NDR组HDL-C高于PDR组(P=0.032).PDR组LDL-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和BDR组患者血清Gas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6),而PDR组患者血清Gas6水平高于BD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PDR组患者血清中SDF-1α水平明显高于BDR组(P=0.033);PDR组、BDR组患者血清中SDF-1β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11、0.008)和正常对照组(P=0.030、0.002).患者血清中Gas6质量浓度与血清中CHOL、TG、LDL-C浓度间均呈微弱正相关(r=0.285、0.200、0.241,P<0.05),血清中SDF-1α水平与SDF-1β水平间呈微弱正相关(r=0.190,P=0.038);血清中SDF-1β质量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微弱正相关(r=0.183,P=0.045).以血清Gas6为因变量,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HOL、TG、HDL-C、LDL-C、SDF-1α、SDF-1β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Gas6=170.791 +5.283CHOL(F=5.021,P=0.027). 结论 2型糖尿病导致的DR患者血清中Gas6、SDF-1α、SDF-1β水平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糖水平、炎性细胞和脂质代谢紊乱或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交感性眼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房水和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交感性眼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15例,前房穿刺取患者房水,同时取患者静脉血,收集血清标本。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血清标本和术中房水作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交感性眼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及白内障患者房水及血清中IFN-γ(Th1细胞分泌因子)、IL-4(Th2细胞分泌因子)和IL-17(Th17细胞分泌因子)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交感性眼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房水IFN-γ水平与血清中IFN-γ的水平相比明显升高,分别为(148.1±57.9)pg/mL、(6.5±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水IL-4水平与血清中IL-4的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2.3±3.5)pg/mL、(8.9±5.0)pg/mL,交感性眼炎患者房水中IL-4水平明显低于血清;房水IL-17水平和血清 IL-17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48.3±21.6)pg/mL、(6.5±9.6)pg/mL,房水中IL-17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交感性眼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房水和血清IFN-γ水平与对照组房水和血清IFN-γ水平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交感性眼炎患者房水和血清IL-4水平与对照组房水和血清IL-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房水和血清 IL-17水平均未测出。结论 交感性眼炎患者眼部炎症的发病主要是与Th1和Th17细胞分泌因子IFN-γ和IL-17有关,对于炎症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散光对小学生屈光变化的影响,为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川沙学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209人(418眼)进行眼科普查,了解其基础屈光状态。后随访2年,每年复查其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应用Minitab统计软件对无散光眼组、有散光眼组近视化进展程度进行比较,并对有散光组分别分析不同散光度数、不同散光轴向眼近视化进展的差异。结果有散光组近视化速度均高于无散光组,且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散光度数组与无散光组相较,其近视化进展的程度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00-1.25D散光组近视化进展速度最快。不同散光轴向对近视化促进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散光可促进儿童近视化的进展。在对儿童进行屈光矫正的过程中,应对散光进行合理矫正,以达到进一步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视儿童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阅读距离、阅读时间等特点,并与正视儿童进行比较.分析阅读行为在儿童近视中的作用,探究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与近视成因和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校学生视力普查时,随机选取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各20名。进行阅读距离测量和阅读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内容有:①眼屈光参数测量和生长发育参数测量。②模拟课文阅读环境.采用拍摄系统对两组儿童逐一进行跟踪动态阅读距离测量。③设计问卷和对话测试表。收集儿童读书习惯和姿势、看电视时间、用电脑时间和家长屈光状态。结果近视儿童的平均阅读距离为(18.48±4.6)cm.明显低于正视组(22.6±5.4)cm(P=0.012).尤其是五年级近视组阅读距离显著近于正视组(P=0.004):五年级儿童的近视屈光度数(OD=-2.536D,OS=-2.723D)高于三年级儿童(OD=-1.673D,0S=-1.762D)。正视儿童看电视和用电脑时间比近视儿童少,其中使用电脑时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4.00,P〈0.05)。结论小学生的阅读距离普遍近。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发展有关,阅读距离过近和阅读时间过长可能是诱导儿童近视的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突发性聋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并初步探讨它与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54例突发性聋患者(患者组)和54例正常人(对照组)。用高敏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HSP70,并观察血清HSP70与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这些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病耳,发病时程,伴随症状(有无眩晕、耳鸣、脑梗死),发病初听力,治疗后听力,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恢复程度。结果突发性聋患者血清HSP7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P70水平与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恢复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SP70可作为突发性聋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浆标记物,推测HSP70可作为突发性聋患者的一个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眼压升高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准分子角膜屈光术后高眼压患者41例(68眼)纳入观察组,术后无高眼压患者41例(68眼)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与术后2周,测量裸眼视力、矫正球镜度、矫正柱镜度、像差(C7、C8、C12)、角膜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以及角膜后表面高度、对比敏感度,并记录患者主观感受.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主观感受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在术后l周观察组视力(t=-2.43,P<0.05),矫正球镜度(t=-2.96,P<0.05),对比敏感度(12 c/d)(t=-0.33,P<0.05)均低于对照组,而C7(t=-0.19,P<0.05)、C12(t=5.08,P<0.0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中,术后1周视力(t=-3.66,P<0.05)、矫正球镜度(t=-4.38,P<0.05)、对比敏感度(12 c/d)(t=-0.32,P<0.05)低于术后2周,C7(t=-0.17,P<0.05)、C12(t=5.33,P<0.05)高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高眼压可以导致对角膜前表面曲率、像差以及屈光状态的改变,并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王红  刘云霞  彭晓燕  王寅琳 《眼科》2010,19(3):201-205
目的 探讨Behcet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表达以及SOCS在Behcet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16例Behcet病患者及16例正常人.方法 取Behcet病患者和正常人的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12、IFN-γ的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内SOC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主要指标Behcet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IL-4、IL-12、IFN-γ、CIS、SOCSI、SOCS2、SOCS3、SOCS5含量.结果 IL-4、IL-12和IFN-γ在Behcet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相对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ytokine in-ducible SH2 containing protein,CIS)、SOCS1、SOCS2、SOCS3、SOCS5 mRNA在Behcet病患者PBMC内的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0.42、1.19、1.31、0.64和1.16倍.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ehcet病患者的CI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SOCSI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SOCS2在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OCS3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SOCS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Behcet病患者PBMC内SOCSI和SOCS5水平升高、CIS和SOCS3水平降低与Behcet病Th1型反应增强有关.SOCS5在Behcet病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种视力表检查89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学龄前儿童Lea Symbols与Tumbling E两种视力表的检测率、单眼视力值.建立3。4周岁儿童正常的视力值。方法招募温州市区29—53月龄的89名学龄前儿童,入选标准是身体一般情况良好。智力发育正常,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病。以随机顺序用两种视力表检查儿童单眼视力,用间插的logMAR记分方法记录结果。招募23名成人志愿者,分别用两种视力表检查单眼视力.获得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结果成人44眼Lea Symbols的平均视力比Tumbling E高0.02logMAR。89名儿童Lea Symbols视力表的检测率为88%.而Tumbling E视力表的检测率为65%,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60位儿童中115眼能同时配合查Lea Symbols与Tumbling E,Lea Symbols的平均视力为0.17±0.09.Tumbling E的平均视力为0.25±0.09.两者作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种视力表视力相关性高(r=-0.73,P〈0.01),两种视力表视力差值不随视力水平的改变而变化(P=-0.60)。正常屈光状态下儿童Lea Symbols 平均视力0.16±0.07(120眼)。Tumbling E的平均视力0123±0.07(91眼)。结论Lea Symbols视力表和Tumbling E视力表是测量视力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检查4周岁以下儿童的视力时首选Lea Symbol视力表。与Tumbling E视力表相比,Lea Symbol视力表过高估计视力.原因可能在于两种视力表的不同设计以及儿童的认知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