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52例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微波治疗、针灸治疗和红外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在疗程0、2、4周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4周后,其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VAS评分、DASH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KT)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方法 选取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采用ESWT,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及6周后,对2组患者休息时、局部触压及Thomsen试验(抗阻伸腕试验)时产生的疼痛不适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6个月后,采用Verhaar评价标准(VSS)随访,观察患者的长期疗效及优良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后、3周后休息、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ESWT基础上辅以KT,可显著改善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不适症状,其长期效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肌肉能量技术处理腕关节背伸肌,观察其对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的远期观察。方法 4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肌肉能量组和封闭治疗组各24例,肌肉能量组患者用肌肉能量技术对腕伸肌进行处理,封闭治疗组进行封闭治疗,治疗前后行VAS、前臂腕伸肌肌力评定,出院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结果治疗后封闭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肌肉能量组(P<0.01);肌肉能量组前臂腕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封闭治疗组(P<0.01)。3个月随访,肌肉能量组优良率(83.3%)与封闭治疗组(91.7%)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随访,肌肉能量组(75.0%)与封闭治疗组(46.1%)有显著性差异(P<0.01);1年随访,肌肉能量组(54.2%)与封闭治疗组(16.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封闭治疗对肱骨外上髁炎短期阵痛疗效较肌肉能量技术好,但肌肉能量技术对于长期疗效维持好于单纯的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散状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被分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组(放散组)和聚焦状冲击波治疗组(聚焦组),分别为21例和19例.所有患者均治疗3次,治疗间隔为7d,治疗部位为肱骨外上髁部.治疗前、末次治疗4周后和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相近,末次治疗4周后及12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治疗4周后放散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聚焦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2周时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1.00).结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显效快,但是其远期疗效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共12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ESWT)组、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ESWT+MET)组4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和MET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ESWT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压力疼痛阈值(PPT)、疼痛情况(VAS)和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MMO、PPT、VAS及M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MMO及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高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高于ESWT组和MET组(P<0.05);MET组的MMO较ESWT组增加(P<0.05),ESWT组的PPT较MET组增加(P<0.05)。4组VAS及M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低于常规组(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条件下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根据治疗压强不同分为3组,每组30例,压强分别为1 bar、2 bar、3 bar。三组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不同时点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I组(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优良率大于I组(P <0.05);III组不良反应(治疗后短期内疼痛加重)多于I组和II组(P <0.05)。结论:压强为2 bar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隔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症状较轻者治疗1个疗程,较重者治疗2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7例,好转1例,无效4例,治愈率60.0%,总有效率86.7%。结论: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刀为主配合微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在微波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微波治疗基础上加用封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随访10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组间比较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刀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封闭为主治疗,随访10个月,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麻醉药及皮质类固醇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疼痛时间在1~4周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局部注射组(B组,n=20)和局部注射复合康复训练组(BR组,n=20)。B组仅接受肱骨外上髁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治疗。BR组接受肱骨外上髁同样药物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复合康复训练(3次/天,5分钟/次,共2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的局部疼痛感、局部压痛、屈肘负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后4周和8周时疼痛症状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时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时BR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后4周和8周时BR组疼痛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局麻药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局部疼痛,改善功能活动状态,长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评估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组(A组)31例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B组)30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PRTEE功能评分和握力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0.9)个月。治疗后1个月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1.8±0.4)分vs(3.2±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59,P<0.001);治疗后3个月时,2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A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均低于B组[(1.7±0.3)分vs(2.8±0.4)分;(13.2±2.9)分vs(22.3±5.1)分],A组握力变化和复发率也低于B组[(12.3±2.5)% vs(28.4±3.2)%;0/31 vs 4/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72、-8.6024、-21.9381,P<0.001、<0.001、<0.001、=0.035)。 结论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注射精准,起效快,临床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但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也是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收集80例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用附子摩散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封闭法治疗。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在缓解疼痛程度、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相对于封闭疗法,副作用更小,相对经济,且无皮肤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龚显玉  袁晓芳  谈笑  高海萍  张一 《中国康复》2020,35(10):532-534
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联合冲击波与单纯冲击波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40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高能量激光和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冲击波治疗,2组在治疗前均接受手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能量激光联合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单纯冲击波疗法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对肱骨外上髁炎治愈后复发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13例245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2肘,采用梅花针加针刺治疗,隔天1次,5~7次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痛点注射法治疗。1次/周,连续2~3次。2组分别于治疗后进行近期疗效观察,并观察治愈患者半年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及远期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梅花针扣刺加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朱天兵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61-1662
选择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针刀组和针刺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小针刀治疗组80%患者痊愈,针刺治疗组55%患者痊愈。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压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良好,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普拉提运动联合肌内效贴(KT)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N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NN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拉提组、KT组及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和物理因子治疗;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普拉提运动;KT组增加KT治疗;联合组先接受KT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普拉提运动,持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对患者颈部疼痛程度、功能障碍及活动度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后1个月时VAS、NDI评分明显降低,颈椎活动度明显增加(均P<0.05)。与治疗后相比,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的VAS、NDI评分均降低,颈椎活动度均增加(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普拉提组上述评分优于KT组,联合组优于普拉提组(均P<0.05)。结论:普拉提运动联合KT治疗可有效缓解CNN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改善其颈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相关统计表明,儿童肘部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以5~8岁儿童最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肘部骨折的50%~60%;若治疗不当可导致患儿肘关节活动障碍、僵硬、肘部畸形及诱发骨化性肌炎等。根据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涉及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研究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是指患者遵照医师(或治疗师)指令主动收缩、舒张肌肉,收缩强度可有不同,并通过医师(或治疗师)给予不同对抗力来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毫火针与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恢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功能的效果。方法肱骨外上髁炎患者90 例随机分成2 组,分别接受毫火针和温针灸治疗,均同时配合康复训练。观察临床疗效、肘功能评定量表总分及项目分变化。结果毫火针组临床疗效优于温针灸组(P<0.05)。肘功能量表总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2 周和4 周,毫火针组症状体征评分高于温针灸组(P<0.05)。治疗后2 周,温针灸组日常生活评分高于毫火针组(P<0.05)。结论毫火针与温针灸在改善患者肘功能方面效果相当,毫火针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较优,而温针灸能短期内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超声波(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ESW治疗组30例和US治疗组30例;分别进行ESW治疗与US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SW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US组(76.67%)(P<0.05);ESW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US组明显降低(P<0.01),ESW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ESW组治疗后ADL评分较US组明显增高(P<0.01),ESW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朱迪  张大威  章丽雅 《中国康复》2016,31(4):270-272
目的: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肩袖及肱二头肌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观察组患者肩袖及肱二头肌应用MET治疗,对照组进行鞘内注射封闭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肱二头肌肌力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0.01);2组的肱二头肌肌力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2组Constant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onstan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鞘内封闭注射的短期镇痛效果显著优于MET,但MET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鞘内封闭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