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卫矛总黄酮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基质与药物比例、滴制时药液的温度、滴速、冷却剂的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滴丸的外观、丸重差异、溶解时限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滴丸成型的最佳工艺.结果 基质与药物比例为3:1,滴制时药液温度为80~85℃,滴速为15~20滴/分,冷却剂二甲基硅油的温度为20℃为最佳工艺条件.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了卫矛总黄酮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制备的滴丸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香青兰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通过对香青兰滴丸制备过程的试验,以滴丸的成型率、外观质量、溶散时限、丸质量变异系数为筛选指标,以药液的油浴温度、冷却剂的冷凝温度、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主要考察因素,对香青兰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考察了影响滴丸成型的其他因素。结果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1∶2.5,药液油浴温度为75~80℃,冷却剂的冷凝温度10~15℃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按照此优化条件制备香青兰滴丸成型率高。结论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得香青兰滴丸,其外观呈黑褐色,味微苦,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 药物与基质比例、药液温度冷却剂温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用3个指标评价工艺.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PEG 4000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2,药液温度70℃,冷却剂温度8℃~10℃.结论 优选的工艺简便易行,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型基质(木糖醇与淀粉的低共熔混合物)复方丹参滴丸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滴丸外观质量、硬度、冷凝性、药物含量、溶散时限等为评价指标,对加入方式、药物基质比、冷凝液种类、滴制温度、冷凝液温度、滴距、滴速、化料时间等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以滴丸成型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出最佳的滴丸成型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制剂工艺为主药以喷雾干燥粉末的形式与基质按1︰5.5的比例混合,重质液体石蜡为冷凝剂,药液温度为85~95℃,化料时间为1~2 h,冷凝液温度为-2~4℃,滴距为5~10 cm,滴速为每分钟30~45滴.结论:优化工艺制备的新基质复方丹参滴丸成型性好,质量稳定,重现性好,可为今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鸡血藤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滴丸的外观质量、溶散时间、丸重差异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加权评分法综合评分,运用正交试验优选鸡血藤总黄酮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制备鸡血藤总黄酮滴丸的最佳工艺为:以聚乙二醇(PEG)4000∶PEG6000为1∶7做混合基质,药物与基质按质量比例为1∶3投料,滴头内径为4.5 mm,滴距为10 cm,滴速为30滴/min,冷却剂温度为8℃。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产品质量较好,为鸡血藤总黄酮滴丸的制备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最佳滴丸成型工艺.方法:以丸形,丸重差异、溶散时限为指标.通过药物与基质比例、滴制温度、冷却剂的选择和温度控制选出最佳滴制条件.结果: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3:7,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控制科温在90℃时滴丸成型好.结论:该满丸成型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前方中挥发油提取工艺与滴丸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以提高挥发油得率,为后期制作滴丸以及临床研究做准备。方法:分别对经前方中的主要药味当归、川芎、玫瑰花、小茴香、赤芍有效成分进行提取。通过对制剂中的基质配比、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辅料种类、滴速、滴距等因素进行研究,以重量差异、崩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筛选,验证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实验确定的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是:当归、川芎、玫瑰花、小茴香以其10倍量的水,浸泡5 h后加热至微沸提取9 h。最后得出最佳制备条件为药物-基质比(1:4),药液温度为80℃,基质为聚乙二醇6000,冷却剂为液体石蜡,冷却剂温度为4℃,滴距为4 cm,滴速为40滴/min。结论:以其10倍量的水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得率有明显提高,依据实验条件所制得的经前方滴丸,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的滴丸制备要求。  相似文献   

8.
三苦滴丸成型工艺条件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苦滴丸成型工艺的条件,为近一步开发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及外观(圆整度、硬度、色泽均匀性)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三苦滴丸的冷却剂种类、滴距进行选择,采用正交实验法对2种基质的比例、药物与基质的比例及滴制时药液温度进行优选.结果:三苦滴丸最佳成型工艺条...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稳心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采取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L9(34),对滴丸成型影响因素进行优选,最终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经过考察各影响因素优选出最佳制备条件为提取物与基质的最佳比例为1∶2,基质的比例为7∶3,基质选用二甲基硅油,滴距为6 cm,滴头口径1.5 mm,滴头温度70℃及冷却剂10℃的温度。结论:方法简便可靠,可作为该滴丸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葛根素总黄酮滴丸剂,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从基质、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等方面进行考察筛选滴丸剂制备工艺,并用TLC法测定滴丸中葛根素含量。结果以PEG4000为基质,贮液罐温度90℃,滴速50滴/min,冷凝剂液体石蜡温度为15℃,滴头内外径为1.9 mm/2.5 mm,葛根素总黄酮与基质比例为1∶8时进行滴制,滴丸成型率较高,载药量最大。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可行,质控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立牡荆素-2"-O-鼠李糖苷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并建立牡荆素-2"-O-鼠李糖苷滴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对滴丸成型的工艺进行优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滴丸中牡荆素-2"-O-鼠李糖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PEG6000:PEG4000=1:1为基质.滴制温度90℃,液体石蜡为冷却剂,温度为-5~0℃,滴距为4cm,滴速50滴·min-1。牡荆素-2"-O-鼠李糖苷在2.0~20μg·mL。范围的内有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7.33%,RSD为0.93%。结论:制备工艺简单、合理,含量测定准确、重复性好,为牡荆素-2"-O-鼠李糖苷滴丸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交实验法优选左羟丙哌嗪滴丸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左羟丙哌嗪(LP)滴丸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PEG6000和PEG4000为主要基质,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滴丸的圆整度、光洁度、丸重差异为主要验证指标,优选LP滴丸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处方为:以PEG6000∶PEG4000(2.5∶1)为混合滴丸基质,液体石蜡为冷凝液,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4;最佳工艺为:药液温度95℃,冷凝液温度10℃,滴速50滴/m in,滴头内外径为1.2和1.4 mm。结论优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制备的LP滴丸质量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氧氟沙星耳用滴丸。方法:以成型率及重量合格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滴头及冷凝液的温度、贮药槽药液高度、滴距4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确定其最佳成型工艺。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氧氟沙星主要的含量。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贮药槽药液高度3cm、滴头温度80℃、滴距5cm、冷凝液温度15℃。氧氟沙星溶液在302nm波长处紫外吸收一阶导数光谱,振幅值(H)和氧氟沙星浓度(C)有线性关系:C=229.3981H-0.1208,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100.73%,RSD=0.80%(n=3)。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质量控制方法简易、快速、可行。  相似文献   

14.
冀文斌  刘涛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04-1805
目的:考察紫草素滴丸的制备工艺,设计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滴制工艺为:滴制温度85℃,冷却液5~25℃梯度冷却,滴距5cm,滴速40滴/min。结果:该工艺制得的滴丸圆整度好,丸重差异小,崩解时限为21 min,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该工艺适合紫草素滴丸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健骨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健骨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圆整度及丸重差异作为综合评定指标,研究冷却剂及其温度、基质、基质与药物的配比、滴制温度等因素对滴丸成型性的影响。结果:以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3∶1)作冷却剂,PEG4000-PEG6000(2∶3)为基质,药物-基质1∶2配比,滴制温度为80℃,冷却液温度15℃时,健骨滴丸成型质量最好。结论:该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当归六黄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以滴丸的外观(圆整度、色泽、粘连等)、丸重变异系数和溶散时限为衡量指标,对药粉与基质配比、PEG6000与PEG4000的配比及滴距等进行了优化。结果:当归六黄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粉与基质的配比为0.5:1,PEG6000e)PEG4000的配比为0.6:1,滴距为6.5cm。结论:优化的成型工艺合理可行,所制滴丸具有良好的外观,且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益脉康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及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温度及冷却液温度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优选的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6、基质为PEG6 000、滴制温度为70~80℃、冷却液温度为10~15℃。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简便易行,成品得率高,且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