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调查我院2005年1月~12月临床分离3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特点以及耐消毒剂相关基因携带状况。方法 应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17种药物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用PCR方法检测季胺类(如苯扎溴铵)、双胍类(如氯己定)耐药相关基因qac EΔ1-sull。结果 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外,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率为48%~54%,对第三代及第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喹诺酮类等抗菌活性差,敏感率为3%~29%,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为29%,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全部耐药。34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14株EΔl-sull基因阳性,携带率为41.2%。结论 本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敏感外,对其它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且耐消毒剂相关基因阳性携带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微生物和消毒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控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舟山地区3家三级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114例,从其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共计114株,分析菌株耐药特征及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多样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以同期住院的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10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14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多黏菌素B敏感,对其他9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产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以IMP、VIM基因为主。长时间住院、机械通气、之前使用过亚胺培南及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舟山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避免长时间住院、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可降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 方法取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8株,经K-B法检测耐药性,根据耐药性分为耐亚胺培南菌组12株和敏感菌组6株。另设1标准菌株ATCC27853。采用PCR法检测各菌株的OprD2基因,探讨OprD2基因突变与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12株耐药菌经OprD2基因扩增,8株阴性,4株阳性;6株敏感菌株及标准菌株扩增全部为阳性。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对亚胺培南耐药菌组和敏感菌组OprD2基因阳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在耐药菌中发现了新的OprD2基因突变方式。 结论OprD2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突变的方式有缺失突变与插入失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4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41株铜绿假单胞菌用细菌分析鉴定仪(ATB)鉴定,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6株为耐亚胺培南菌株,占总菌株数14.6%,耐美罗西林的菌株数达50.0%,左旋氧氟沙星耐药达31.7%,替卡西林/棒酸耐药高达63.0%。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可靠药物之一,而随着耐亚胺培南菌株的增加,应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加强耐药监测,以便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布广泛,生存条件简单,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具有对多种化学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及对原本敏感的药物容易出现耐药的特点,仅有限的抗生素可供选用。重症感染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亚胺培南是治疗假单胞菌感染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耐亚胺培南菌株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严重限制了亚胺培南的应用。本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筛选天津地区近期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测定18株耐药菌对其它7种常用抗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医生选用敏感有效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莉滟  侯铁英  王嬿  王媚  何启勇 《重庆医药》2009,38(14):1777-1778,1780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情况和其多重耐药菌株的基因多态性,以掌握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调查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年医院感染的PAE,筛选出耐亚胺培南菌株并分析其临床分布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用ERICPCR方法对其多重耐药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耐亚胺培南PAE为75株,主要来自年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其中22株多重耐药株基因分型为10个流行型别。结论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广泛,且多重耐药PAE引起的医院感染主要呈散在多克隆流行。是临床PAE感染难以控制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我院临床各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结果:2012~2013年分离到IRPA646株,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20.1%~100%,头孢他啶为43.3%,头孢吡肟为20.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为28.1%~30.4%;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为8.0%~12.9%;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率为24.5%~31.7%。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严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建议优先选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5株分离于临床的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PCR的方法确定5株铜绿假单胞菌含有第一类整合子并且对其整合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PFGE分析该5株菌的同源性。结果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并且都携带2360bp的耐药基因盒,包括aacA4和含有终止突变的cmlA1。PFGE结果显示5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同一克隆。结论整合子在临床致病菌的多重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防止相关病菌在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的耐药特点及变迁,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临床各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使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GNI+卡)和药敏试验(GNS448卡),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565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药敏情况有4种: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均敏感,占78.58%;前者敏感、后者耐药,占9.03%;前者耐药、后者敏感,有3株,占0.53%;两者均耐药占11.85%.且两种药物耐药率逐年升高.结论: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有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用药,同时应注重碳青酶烯类药物耐药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耐药性以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ICU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标本,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金属β-内酰胺酶(MBL)IMP、VIM、GIM和SPM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并回顾性分析引起IRPA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6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对亚胺培南敏感20株,耐亚胺培南40株,其中OprD2基因缺失36株,是耐亚胺培南的主要原因。产MBL 4株,Ⅰ类整合子阳性36株。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住院时间>2周、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以及2周内接受过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治疗与IRPA感染有关。结论 ICU IRPA的耐药率维持较高水平,OprD2基因缺失及其产MBL是细菌对亚胺培南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对IRPA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控制耐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