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腹泻病儿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解腹泻病儿的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取新鲜粪便做细菌培养,对纯培养或优势菌进行鉴定,病毒用RV-Ag ELLSA方法检查.结果:980例腹泻病儿中,查出病原504例(56.43%),检出病原体16种520株(53.06%),其中致泻菌403株,轮状病毒117株.结论:腹泻病儿中0~1岁婴幼占首位(67.14%).各季度检出率差别不显著,以第3、4季度发病人数为多,病原菌以克雷伯氏菌为主,其次为HRV、枸橼酸杆菌.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婴幼儿免疫力差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致泻大肠埃希菌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采集257例腹泻病患儿粪便,做肠道病原菌常规培养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用PCR和DNA斑点杂交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 OI-28毒力基因组岛中与RTX相关的5个毒力基因。结果257例腹泻病患儿检出病原菌206株(80.16%)。其中大肠埃希菌149株(57.98%),其他肠道致病菌57株(22.18%)。血清分型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 3株(2.01%)、ETEC 2株(1.34%)、EHEC 2株(1.34%),其余142株为"疑似致泻大肠埃希菌"(55.25%)。149株大肠埃希菌中OI-28 5个基因全阳性者21株(14.09%),1个基因阳性者8株(5.37%),2个基因阳性者2株(1.34%)。21例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以3岁以下小儿为主(80.95%)。结论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是夏季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监测5~10月份舟山海岛腹泻病患者的大便,以了解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特点,以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原菌分离鉴定参照文献方法结合API试剂条进行系统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从384例腹泻病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4属6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7.18%。其中检出副溶血弧菌29株,沙门菌2株,志贺菌1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5株(EPEC15株,ETEC10株)。2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10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为80%。结论:副溶血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舟山海岛5~10月份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4.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在腹泻病中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全面了解腹泻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 ,以及研究该菌感染在腹泻病中的地位。方法 :本地医院送检的腹泻病人标本 ,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学、血清学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 ,分别确定引起腹泻病的各种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14 2份腹泻病人的标本中 ,检出肠道病原菌 199株 ,阳性率为 17 43 % ,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4 3例 ,占 71 86% ,居首位。男、女感染人数分别占 12 0 3 %和 13 5 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14 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共 2 3个血清型 ,其中O86∶K61K62 、O2 9∶K?和O8∶K40 K47血清型最为多见 ,分别占 5 0 0 %、2 2 5 8%和 47 62 % ;自腹泻病人标本中分离到 2株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 :本地腹泻病人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居首位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查清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以及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制定腹泻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 ,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是一种新的腹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腹泻患者及家禽畜中的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我市腹泻病人及家禽、家畜,肉制品中的带菌状况及血清型分布,通过耐药性试验及相关因素分析,找出防制措施。方法:用改良EC肉汤进行增菌,用EMB和O157:117专用培养基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用生物梅里埃E生化及血清学进行鉴定,用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从198例腹泻病人中检P20出7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45.90%)、从312个家禽中检出95株(30.45%)、从248例家畜中检出50株(20.16%)、从171例肉制品中检出20株(11.69%)。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有10个血清型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在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高达45.90%,家禽、家畜及肉制品中的带菌率也高达22.56%,且人、畜、禽的带染菌型基本一致。90%的分离菌株具有广泛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子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泰州市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多重PCR鉴定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0株,其中EPEC 20株(占9.30%),EAEC 5株(占2.33%),ETEC 5株(占2.33%);PFGE结果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带型种类多,各亲缘关系较近,但无100%的同源菌,同时PFGE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粪便中有2种不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存在;药敏试验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性最高,3耐以及以上占63.33%。结论 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普遍存在,并以EPEC、EAEC、ETEC感染为主,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基因型呈多态分布,且具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杆菌(ESIEC)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ESIEC易感人群,感染率,临床症状,分离以及与其它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区别。方法:选择4个市级医院建立调查网,凡1997年6-11月在此医院就诊的腹泻患,均进行流地病学调查并收集大便标本,检测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若培养阴性而大肠杆菌呈优势,对其表型特性,血清学进行检测,疑似菌应用DNA菌落原位杂交确定ESIEC。结果:671例腹泻病人中共检出20个属种449株致病菌,志贺菌检出率为25.48%,致泻性大肠杆菌为15.05%,致泻性大肠杆菌中ESIEC居首位(6.26%)。采用Inv,SLT,irp-2,ipaB基因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检出42株ESIEC,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发病率最高为10岁以下儿童(33.33%),结论:671例腹泻病人志贺菌引起的腹泻占首位,致泻性大肠杆菌次之,在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ESICE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商品化多重PCR试剂盒来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建立更快速、高效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工作方法。方法应用某市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来初筛检测福建省的腹泻病分离的菌株,用本实验室前期已建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不同的PCR方法进行串联试验对初筛结果加以验证。结果验证试验从2015年福建省2个监测点分离的经生化反应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菌的菌株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鉴定率为7.00%(21/300),阳性菌株为21株,均成功获得了分纯单克隆菌株。结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对于提高效率、减少繁重的工作量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水源水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的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1999年10月~2005年8月,从腹泻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并且对菌株进一步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到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血清学分型后,其中4株是EPEC O128:K67,ETEC O25:K19和ETEC O16:K15分别为3株,占58.8%。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在致泻大肠埃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还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测和鉴定,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腹泻病人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大肠杆菌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的易感人群、感染率、临床症状、分离率。方法 对4个医院1997年6~11月就诊泻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在671例腹泻病人中,共检出20个属种449株致病毒,志贺菌检出率为25.48%,致泻性大肠杆菌为15.05%,对于176株疑似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大肠杆菌(ESIEC)菌株采用irp-2、irp-B基因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检出4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与4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相关的腹泻病人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寒战、乏力、体温正常或低热,粪例多为粘液便或水样便,日腹泻次数超过6次以上者为33例,占78.57%。各年龄组均有感染,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33.33%.结论 自671例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志贺菌占首位,致泻性大肠杆菌次之;在致泻性大肠杆菌以携带耶尔森菌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为主(6.26%)。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致泻病原情况,1990年1-12月对豫东睢县住院腹泻患者372例进行了致泻细菌、轮状病毒、致泻寄生虫的一次性同步调查分析.结果:201例(54.03%)检出致泻病原,共检出12种病原体计237株,检出率63.71%,其中致泻细菌检出率44.35%、轮状病毒检出率12.10%、致泻寄生虫检出率7.26%。主要致泻病原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轮状病毒,其构成比为44.30%及18.99%。住院腹泻患者主要为0~1岁婴幼儿(占67.60%),各季度病原检出率差别不显著,发病人数以第3、4季度为多。还对流行病学主要特征、临床诊断及发病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128份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掌握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几所医院腹泻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动态及病原菌的种类,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次实验所依据的标准有GB16002-1995、GB17012-1997、GB15984-1995,所使用的方法是用ATB全自动细菌及药敏鉴定仪对分离的阳性菌株鉴定.结果:在128份标本中检出志贺菌J6株,占12.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株,占6.3%;副溶血性弧菌4株.占3.1%;变形杆菌5株,占3.9%.结论:通过实验最终了解到在细菌性腹泻中,主要致病菌为志贺菌属,其次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在志贺菌属中引起临床特征较为典型的是以福氏志贺菌(B群)为主;此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在感染性腹泻中也占相当比例.因此提高腹泻病患者粪便培养的质量对其诊断水平和疫情报告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致泻性大肠杆菌(DEC)的检测水平,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来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以解决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腹泻病人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困难,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方法从Gen Bank中下载各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 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本方法对2013年1 658份粪便拭子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结果1 658份粪便拭子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8.93%(148/1 658),其中EPEC和ETEC各检出57株(3.44%),EIEC 6株(0.36%),EAEC 28株(1.69%)。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致泻性大肠杆菌,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致泻性大肠杆菌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水源水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的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1999年10月~2005年8月,从腹泻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并且对菌株进一步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到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血清学分型后,其中4株是EPEC O128:K67,ETEC O25:K19和ETEC O16:K15分别为3株,占58.8%。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在致泻大肠埃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还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测和鉴定,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豫东平原睢县1987年5月~1988年4月从腹泻病人及家畜中分离的九种303株致泻菌对中西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九种228株致泻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 B、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为90.4~99.5%,对痢特灵敏感率为83.7%,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的敏感率为3.1~42.5%。24种治泻痢中草药中有十二种中药对九种及部分致泻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此十二种中草药对八种291株致泻菌的抑菌率,以大蒜为最高(96.9%),酸石榴皮次之(62.5%),其它中草药均较低;八种致泻细菌对大蒜的敏感度最高(1∶32~1∶128);首次证明酸石榴皮对非0~1群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有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为100%、90.4%、80.6%,老枣树皮对非0~1群弧菌、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为69.2%、69.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8-2012年西安市细菌性腹泻病原谱及病原变化趋势,为下一步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西安市五所肠道传染病哨点监测医院中就诊的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用碱胨水增菌后进行病原检测。结果从1 511份粪便标本中,检出127株病原菌,检出率8.41%。志贺氏菌检出80株(62.99%);沙门氏菌19株(14.96%);致泻性大肠杆菌14株(11.02%);副溶血性弧菌12株(9.45%);O157出血性大肠杆菌、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各1株(0.79%)。结论西安市细菌性腹泻病原主要以志贺氏菌为主,其次是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O157大肠杆菌的监测应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暴发提供客观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10月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2 231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14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54%;其中4株EPEC均为escV(+)、bfpB(+)、stx1(-)、stx2(-),65株aEPEC为escV(-)、bfpB(+)、stx1(-)、stx2(-),39株EAEC中,35株aggR(+)、3株pic(+)、1株aggR(+)、pic(+),38株ETEC中19株elt(+)、14株estIa(+)、5株elt(+)、estIa(+);男80例,女66例,3岁的57例,占39.14%,45岁的51例,占34.93%。结论福建省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婴幼儿和中老年为主要病例构成;致病型别以aEPEC为主,EAEC、ETEC次之,未检出EIEC、EHEC;相关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携带情况,应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 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 bf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2017-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两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济南市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2017-2021年济南市两家哨点医院就诊的3 34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检测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比较不同季度、不同年龄、不同暴露食品的病原体检出率。结果 2017-2021年济南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3 349例,阳性检出1 030例,检出率30.76%。单一菌种阳性924例,检出率为27.58%,细菌性菌种检出率为13.74%(460例),以致泻大肠埃希菌为主;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3.85%(464例)。多重感染检出率3.17%(106例),以细菌+病毒感染为主,检出率为2.83%(95例)。阳性病例标本共检出67株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以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属为主。不同季度,除志贺菌外,其他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夏秋季主要致病菌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冬季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P<0.05);各年龄组,除志贺菌外,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筛查自腹泻病人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了解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提取DNA,采用多重PCR扩增12对目的基因,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确定病原检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年河南省1534份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10.37%,其中EAEC(3.59%)居首位,其余依次检出EPEC(2.67%)、STEC(2.15%)、ETEC(1.63%)、EIEC(0.33%)。合并感染检出率0.78%,以ETEC合并感染居多。感染高峰在5月(19.85%),城市与农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0岁组腹泻病人的检出率最高(17.00%)。[结论]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快速鉴别粪便标本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河南省常见的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