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BCS)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29例BCS,造影发现下腔静脉(IVC)肝段上方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有IVC血栓形成,部分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后,其中25例二期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 18例血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管腔通畅,其中6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12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成形术;9例患者溶栓后陈旧性血栓范围仍然广泛,其中7例行腔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有明显出血倾向后停药,闭塞范围仍然广泛,无肺栓塞发生。25例随访2~62个月,平均31个月,2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2例明显缓解后复发,2例未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84.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BCS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优于全身用药,溶栓后介入治疗微创,疗效好,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Budd Chiari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及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方法 本组 1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长 2~ 5cm ,其中 8例肝静脉闭塞 ,5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开通术应用房间隔穿刺针。闭塞肝静脉开通术应用RUPS 10 0肝穿装置。用 0 5~ 1 0cm球囊扩张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1 0~ 2 0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3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随访 3~ 2 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闭塞有血栓形成 ,必须在下腔静脉开通前用药物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开通后放内支架要避开副肝静脉开口。肝静脉开通成形术应放在BCS介入治疗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序贯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IVC)新鲜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IVC新鲜血栓患者行小球囊预扩张、置管溶栓及大球囊扩张等序贯介入治疗;记录不良反应;术后随访复查超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27例均以直径10~14 mm小球囊预扩张IVC闭塞段,扩张后原闭塞段血流均部分恢复;经留置溶栓导管泵入尿激酶40~60×10~4U/d、平均(44.10±8.40)×10~(4 )U/d,持续4~15天、平均(6.72±5.21)天后,超声显示20例IVC内血栓完全消失,7例仍残留少量陈旧血栓;以大球囊(直径25~30 mm)扩张IVC原狭窄段,之后IVC血流恢复,侧支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围手术期未见肺栓塞、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0.22±18.43)个月,27例患者均存活,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序贯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IVC新鲜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节段性和非节段性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开通IVC的IVC阻塞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下腔静脉-右心房(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al,IVC-RA)压力差,以及节段性和非节段性阻塞患者、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患者的术后IVC通畅率。结果腔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无发生心包填塞、IVC破裂、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全组患者IVC-RA压力差从治疗前的(26.6±6.9)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治疗后的(7.0±2.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9,P<0.001)。患者术后1、2和3年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7.9%,91.7%和82.3%;其中,节段性阻塞患者分别为96.1%、89.4%和75.4%,非节段性阻塞患者分别为100.0%、94.5%和9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714,P=0.191)。节段性IVC阻塞型BCS患者中,球囊扩张术后1、2和3年的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5%、72.9%和36.5%,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为97.7%、92.8%和8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96,P=0.017)。非节段性IVC阻塞型BCS患者中,球囊扩张术后1、2和3年的IVC累积通畅率分别为100.0%、97.0%和92.6%,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为100.0%、85.7%和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18,P=0.573)。结论IVC阻塞型BCS患者行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节段性阻塞患者建议常规行支架植入术,而非节段性阻塞患者如单纯球囊扩张能很好地解除IVC阻塞,则不建议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5.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为临床治疗难点,安徽省阜阳市第二医院自2003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75例BCS合并IVC血栓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人工血管搭桥、溶栓、支架压栓等方法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7例肝静脉型BCS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采用经颈静脉、经股静脉或二者联合途径行肝静脉穿刺造影及闭塞段的开通.术后给予护肝、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34例,成功率92%,共开通了38条肝静脉.肝静脉开通后,单纯行球囊扩张患者9例;余25例患者置入肝静脉支架27枚,其中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右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支架.闭塞的下腔静脉开通后置入国产Z型支架7枚.肝静脉的压力术前24 ~ 48 cm H2O,平均为(36.0±3.4)cm H2O,介入治疗后即刻下降为11~34 cmH2O,平均(21.0±2.3) cm H2O.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3.0±2.0)个月,9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再次发生狭窄或闭塞,均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行支架置入的患者23例得到了随访,其中6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6/23,26%).结论 肝静脉型BCS可根据肝静脉闭塞和肝内侧支建立的情况行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肝静脉和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活体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并下腔静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道笔者利用尸体下腔静脉(IVC)替代受体肝后IVC施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并IVC狭窄的经验。方法 1例35岁男性BCS并肝后IVC狭窄的患者,曾接受内科治疗,并于9个月前经放射介入置入金属扩张器,但症状无缓解。最终患者被施行了成人间LDLT,术中采用了尸体IVC替代受体肝后IVC进行重建。结果 患者术后过程平稳,效果满意。结论 笔者认为采用LDLT及利用尸肝IVC重建受者肝后IVC治疗BCS并肝后IVC狭窄的术式可推荐作为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证、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肝静脉(HV)狭窄39例和自体心包成管代血管IVC移植治疗IVC闭塞或缺损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常温IVC血流阻断或IVC气囊导管转流下,经右胸腔切开IVC,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42例手术患者,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4.76%),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5.24%)。术后随访13-96个月。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HV通畅良好者37例,术后18个月显示IVC狭窄1例,2例于术后2-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是治疗IVC-HV狭窄或闭塞的有效的外科疗法,可使病人迅速康复,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双向插管技术治疗下腔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向插管技术治疗下腔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79例患者采用双向插管技术开通闭塞段下腔静脉,然后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植入支架56例。结果 79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双向插管行下腔静脉开通术是下腔静脉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尿激酶的合理用量。方法将拟接受CDT的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每日用量〈40万U),B组用中等剂量(每日用量40万~80万U),C组用大剂量(每日用量〉80万U)进行溶栓治疗。比较3组的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及出血情况。结果3组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09,P〈O.05),A组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3组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5)。各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6,P〉0.05),C组出血程度最重。结论CDT治疗DVT安全有效,每日尿激酶用量在40万U~80万U时溶栓疗效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单纯内支架植入术和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对22例患者仃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A组),26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B组),术后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无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A组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9±0.28)cm,B组内径增大(1.52±0.20)cm(P〈0.05)。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A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2.94%、n.76%,而B组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肝细胞癌导致下腔静脉瘤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6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6~8周的MH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动脉出路选择距离吻合口3em以上的内瘘远心端,对照组32例选用传统穿刺法,即逆血流穿刺法;实验组32例采用顺血流穿刺法,2组静脉回路均为顺血流穿刺。观察内瘘最初4次使用情况,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同时比较尿素氮下降率(urear reduction rare,URR)及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ingl—poolKt/V,spKt/V)。结果64例患者,每例行血液透析4次,2组分别记录血液透析128例次(32例×4次)、内瘘穿刺256例次(动脉出路穿刺128例次+静脉回路穿刺128例次)。实验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22%(127例次,127/128)显著高于对照组92.97%(119例次,119/128)(P〈O.01),血肿发生率为2.34%(3例次,3/128)低于对照组8.59%(11例次,11/128)(P〈0.05),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17.63±1.91)min-]显著少于对照组[(19.61±1.84)mini(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回路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9.22%(127例次,127/128)和96.88%(124例次,124/128)、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分别为6.25%(8例次,8/128)和7.03%(9例次,9/128);URR分别为(65.23%±2.93%)和(65.32%±2.41%)、spKt/V分别为(1.20±0.18)和(1.21±0.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采用顺血流穿刺法,不影响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可提高动脉出路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缩短拔针后内瘘压迫止血时间,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保护内瘘成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CDFI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3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经导管持续灌注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自治疗后第2天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4~6天时肿胀明显减退,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100%(16/16);对照组(20例)自第2~4天起患肢肿胀开始减退,第7~9天明显减退,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70.00%(14/20);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0,P=0.002)。溶栓治疗前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患肢大腿及小腿周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于高频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直接溶栓治疗DVT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7例,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超确定诊断。13例发病在3周以内,表现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14例发病超过3周,表现为慢性静脉阻塞。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14例经患侧腘静脉穿刺。11例溶栓前置入滤器,16例未置入滤器。均先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之后7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球囊扩张后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8例,不能通过5例,改为造影导引下患侧腘静脉穿刺;14例直接行患侧腘静脉穿刺,在深静脉造影的导引下均穿刺成功。溶栓时间(85±16)h,尿激酶用量(300±32)万U。13例急性发作者血栓完全溶解,14例慢性者彩超报告管腔内见血流信号,提示血管部分再通。27例术后造影显示髂-股静脉血流通畅。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个月。19例静脉造影或超声显示髂-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8例深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髂-股静脉血流基本通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存留肢体轻度肿胀。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