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407-440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及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FA值,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梗死灶FA值较对侧相应部位明显减低。CST穿过病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CST未穿过梗死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DTT技术能够无创显示CST与缺血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帮助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李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9-358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发病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及DTT三维重建。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侧FA减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FA下降越明显,CST受累越严重。结论 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从而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进行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 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 0±1. 5)岁,平均体质量(9. 6±1. 2) 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 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 301±0. 045、0. 200±0. 050、0. 305±0. 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 0±1. 6、22. 8±11. 0、31. 3±6. 4; F值分别为8. 223、7. 861,均P 0. 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VRA值、FA值较对侧降低(P0.05),超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BTCI ROI Exat值、VRA值与FA值较对侧明显增高,DCavg值较对侧明显降低(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急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灶的定位、定量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根据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分为:无瘫痪组(肌力Ⅴ级)21例,轻度瘫痪组(肌力Ⅲ~Ⅳ级)40例,重度瘫痪组(肌力0~Ⅱ级)39例。入院3d内对患者行头部MRI或CT、DT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明确病灶分布。并在DTI各向异性(FA)弥散图上取FA值。对3组中病灶位于基底核区的病例,进行病灶容积计算。对患者在急性期(发病3d内)和4周末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3组病灶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92,P〈0.001),无瘫痪组主要为放射冠区的病变(85.7%,18/21),轻度瘫痪组主要为基底核区病变(65.0%,26/40),仅重度瘫痪组存在脑干区病灶(15.4%,6/39)。②3组患侧与健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重度瘫痪组的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区患侧与健侧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同位于基底核区的轻度瘫痪组患者与重度瘫痪者组患者受损的皮质脊髓束(CST)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轻度瘫痪组中9例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重度瘫痪组患侧CST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轻度瘫痪组40例患者肌力FMMS评分,急性期为(85±5),4周末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瘫痪组39例急性期FMMS评分为(54±11),4周末为(57±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将轻度瘫痪组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65,P=0.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重度瘫痪组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08,P=0.97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对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白质病灶进行定量分析。轻度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重度瘫痪者,而基底核区病灶容积大小对运动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将按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h)32例,急性期(发病时间7~72h)64例,亚急性期(发病时间73h~10d)45例和慢性期(发病时间11~15d)27例。患者进行DWI和P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所得头部核磁图像的参数差异和异常区域差异。结果超急性期患者和急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低于健侧脑组织(0.39±0.08 vs 0.83±0.03;0.32±0.07 vs 0.91±0.05,P0.01),而亚急性期患者和慢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ADC值显著高于健侧脑组织(1.54±0.34 vs 0.85±0.07;2.01±1.29 vs 0.90±0.05,P0.01)。不同分期患者PWI均表现为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降低,而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延长。信号异常区域DWIPWI的多见于超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急性期患者,DWI=PWI的多见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结论 PWI可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DWI则可凸显出脑梗死病灶,两者联合运用可反映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魏璇  金国宏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2012,52(16):15-18,103,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中的预测性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入的脑梗死患者114例,其中END患者46例(END组),非END患者68例(非END组)。在发病24h内完成常规MRI平扫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级,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值。结果 END组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及FA值明显高于非END组[(65.94±19.49)岁vs(59.81±22.52)岁,P=0.043;65.22%vs 45.59%,P=0.039;(10.61±3.42)mmol/L vs(7.73±1.84)mmol/L,P=0.032;0.35±0.14 vs 0.26±0.09,P=0.041],且2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校正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后,logistic分析显示,空腹血糖(95%CI:1.577~2.859,P=0.019)、DTT分级(95%CI:1.089~2.223,P=0.037)及FA值(95%CI:1.045~1.793,P=0.047)与END相关。DTT分级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C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无关(r=0.134,P=0.312),FA值与NIHSS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612,P=0.037)。结论 DTT分级及入院时高血糖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FA值与END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红  王巍  李岩  陈嘉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177-317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36例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临床预后与CST受损情况的关系.结果 患侧CST受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与健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4.375 8,P<0.05);患侧CST受损区FA值降低百分比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值具有相关性(r=0.951 6,P<0.05);不同CST损伤级别组在不同的时期肌力、NIHSS 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2个月各组间的NIHSS评分转归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02 9).结论 FA值可定量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DTT所示CST中断的患者肌力下降幅度大、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较差,且中断纤维数量越多上述表现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