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代莉莉  张凤芝  段艳芹  朱丽 《护理研究》2015,(11):1329-1332
[目的]探讨规范化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达标率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204例2型糖尿病病人,建立糖尿病达标管理数据库,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达标管理,比较随访≥10次、<10次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年后,随访≥10次、随访<10次两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34.21%、21.09%,高于基线达标率7.84%(P<0.05);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不理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结论]规范化达标管理通过对病人采取个性化治疗、糖尿病强化教育、血糖监测随访等措施,提高了病人的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性格特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其血糖是否达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标准,采用D型人格量表、社会支持评分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程度及应对方式,分析影响患者血糖控制的因素。结果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达标34例(35.42%),餐后2h血糖达标28例(29.17%),糖化血红蛋白达标31例(32.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格特征、社会支持评分和应对方式对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型性格、社会支持利用度、消极应对是血糖控制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性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杨洁  赵楠  汤旭磊  傅松波  张翠萍  蔺建忠 《临床荟萃》2013,28(2):148-150,154
目的评价我省玉门地区糖尿病患者控制现状,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市区为中心抽取该地区规律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推荐的控制目标值评价该地区糖尿病患者控制现状,分析影响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60例调查对象中,各项糖尿病控制指标的达标率分别为:空腹血糖69例(43.1%)、餐后血糖30例(18.8%)、糖化血红蛋白38例(23.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5例(90.6%)、甘油三酯76例(47.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例(25.0%)、体质量指数57例(35.6%)。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111例(69.4%),血压41例(25.6%),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应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短的患者,血糖控制容易达标,文化程度较高是血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我省边远地区糖尿病控制现状不理想,并发症高,糖尿病病程长、文化程度低是血糖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385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糖尿病的治疗及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3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通过临床检查统计所有患者用药3月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小时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达标率。随后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体检的形式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血糖监测频率、学习糖尿病知识、用药依从性等,将HbA1c达标患者设为达标组,未达标者设为未达标组,探究影响HbA1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分析影响血糖达标率的高危因素。结果 385例2型糖尿病患者BMI、HbA1c、2hPG、FPG达标率分别为46.49%、47.79%、50.65%、52.73%;影响HbA1c达标率的危险因素有病程、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血糖监测频率、学习糖尿病知识、用药依从性,以上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bA1c达标率的高危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或未控制(OR=1.543,95%CI为1.245~1.913)、运动无计划或不规律(OR=1.432,95%CI为1.212~1.691)、无血糖检测(OR=1.536,95%CI为1.156~2.024)、从不服或偶尔服药(OR=1.445,95%CI为1.087~1.920)。结论 385例糖尿病患者BMI达标率较差,达标率最高为FPG,总体情况并不乐观,需要通过对饮食、运动、血糖检测、服药依从性等血糖达标率的影响因素的改善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血糖达标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FBG)达标和餐后2小时血糖(P2hBG)达标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300例门诊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FBG、P2hBG和HbA1c,分析FBG达标(≤6.1mmol/L)、P2hBG达标(≤8.0mmol/L)与HbA1c达标(≤6.5%或7.0%)三者间的关系。结果(1)300例患者中,HbA1c≤6.5%和7.0%分别为72例和132例,占24.0%和44.0%;(2)FBG达标(FPG<6.1mmol/L)66例中,HbA1c≤6.5%达标率为53.0%,HbA1c≤7%的达标率为68.2%;(3)P2hBG达标(<8mmol/L)共49例中,HbA1c≤6.5%达标率为91.8%;HbA1c≤7%达标率为95.9%;(4)FBG和P2hBG均达标18例中,HbA1c≤6.5%达标率为94.4%;HbA1c≤7%达标率为100%。结论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同时关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助促进HbA1c更好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与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能达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B组为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组;两组以空腹血糖<6.1 mmol/L,同时B组餐前血糖<6.7 mmol/L为目标;观察24周,观察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糖化学红蛋白的达标率及体重变化等指标.结果:两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相似无统计学的差异;而空腹血糖达标率、胰岛素日用量、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体重增加均A组优于B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或二甲双胍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更平稳,低血糖发生率少,体重增加少且同样能有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且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模式,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发生。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5月-2009年5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56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糖尿病管理后及常规治疗后血糖的变化。结果应用糖尿病达标管理软件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的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应用科学的糖尿病达标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是改善现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对血糖、血脂控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12年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2000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仅为14%,201 1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为98%;167例患者2000年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17%,12%,18%,25%,24%,25%;2011年167例患者以上指标达标率分别为64%,62%,49%,54%,60%,58%.血糖自我监测达标率与血糖、血脂达标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对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均有很大的影响,而教育患者重视疾病是提高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化自我管理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教育,实验组进行强化自我管理教育.比较干预3个月后、6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6个月后与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自我管理教育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30%,是糖尿病导致的心、肾、脑等脏器合并症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一大重要因素.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甚至有些医生将糖尿病监控指针与诊断指针相混淆,只将空腹血糖视为监控糖尿病的标准,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本文对20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会 《全科护理》2012,(35):3271-3272
[目的]观察实施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个性化护理有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2.
实施无缝隙护理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对9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实施传统护理服务和无缝隙护理服务各1年。在实施6、12个月时对病人的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坚持规律运动、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结果:对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后上述各项指标评价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并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减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胱抑素C、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M组)和糖尿病肾病组(DN组),3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含量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DN组血清CysC显著高于DM组与对照组(P&lt;0.05),DM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ys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血清IL-6显著高于DM组与对照组(P&lt;0.05),DM组血清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糖尿病患者血清IL-6含量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CysC、IL-6的含量与DN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DN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100例,无并发症的患者140例。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基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各项血脂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糖尿病肾病关联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70岁(OR=2.92,95%CI:1.31~6.51)、病程10年(OR=3.33,95%CI:1.79~6.16)、舒张压90mmHg(OR=2.23,95%CI:1.06~4.69)、低密度脂蛋白3.64 mmol/L(OR=2.85,95%CI:1.16~7.03)为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密度脂蛋白有可能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和防治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南京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建立健康档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32.56±9.47)分,20例(15.5%)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好,足部护理维度得分率最低。年龄、教育程度、居住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值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社区管理模式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社区糖尿病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胡鹏  于晓霞 《护理研究》2014,(1):152-155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发病的高危因素,指导糖尿病病人预防足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调查2009年9月-2012年10月住院和门诊糖尿病病人280例,其中非糖尿病足病人247例,糖尿病足病人3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和糖尿病足自我护理能力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病人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踝肱指数比较、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和糖尿病足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足知识问卷行为得分、收缩压进入回归模型(P<0.05),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医疗费用、病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血糖、踝肱指数、舒张压、脉搏和Gavin's足危险因素加权值评分均未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护理足部的能力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鉴别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糖尿病血糖升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210例因颅脑外伤住院且血糖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前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规律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变化规律。结果: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是否升高将其分为两组,HbA1c正常组(应激性血糖升高117例)与HbA1c升高组(糖尿病血糖升高93例)。较于对照组,两组的HbA1c含量均有提高,而且糖尿病血糖升高患者组的HbA1c含量明显高于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A1c是鉴别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和糖尿病血糖升高的一个良好指标,在颅脑外伤病人入院后应该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作为治疗方案的分组依据,以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积极度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糖尿病病人积极度量表(PAM)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S)对80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监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通过团体认知行为干预,2型糖尿病病人的积极度得分、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对治疗的积极度,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利于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单纯糖尿病组,UAER≤20ug/min)32例,B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0ug/min〈UAER〈200ug/min)46例,C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uAEIK≥200ug/min)34例。分别测定各组肾小球滤过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浆胱抑素c、血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指标,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优于传统指标血肌酐及血尿素氮。2型糖尿病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有显著相关性(r=-0.813、0.896、0.802,r=-0.822、0.846、0.734),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6.24%、91.06%,特异度分别为91.14%、98.67%),并且其值可以反映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结论: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有助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并且还能反映其严重程度,但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不高。因此,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强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病人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