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邻近组织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唇癌切除手术23例患者,对其缺损即刻修复,其中采用直接拉拢缝合或附加对偶三角瓣法7例,鼻唇沟组织瓣转移法3例,Abbe—Estlander法9例,Bernard法2例,矩形旋转组织瓣法2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组织瓣均成活,随访1~5年,肿瘤无复发或转移,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应用邻近组织瓣即刻修复唇癌术后缺损,手术简单、安全,为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志国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44-2646
目的探讨舌瓣及颊脂垫瓣在老年颊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0年12月在某院就诊并且进行颊部缺损修复的45例老年患者采取舌瓣(舌瓣组,20例)及颊脂垫瓣(颊脂垫瓣组,25例)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舌瓣组显效率80.00%,好转率20%,有效率100.00%,颊脂垫瓣组显效率72.00%,好转率20%,有效率92.00%,比较显效率、好转率、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瓣组并发症发生率15.00%,颊脂垫瓣组并发症发生率16.00%,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瓣及颊脂垫瓣不同修复体对老年颊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疗效满意,创伤均较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105例确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53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62.26%,明显高于对照组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2.83±4.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8±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方面优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具有降低颅内压充分、术野开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对手术方法和远期效果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4.
邻近组织瓣即刻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邻近组织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选取唇癌切除手术23例患者,对其缺损即刻修复,其中采用直接拉拢缝合或附加对偶三角瓣法7例,鼻唇沟组织瓣转移法3例,Abbe-Estlander法9例,Bemard法2例,矩形旋转组织瓣法2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组织瓣均成活,随访1~5年,肿瘤无复发或转移,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 应用邻近组织瓣即刻修复唇癌术后缺损,手术简单、安全,为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置舌瓣修复舌根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后置舌瓣修复两例舌根癌术后缺损,术后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置舌瓣修复后,舌运动基本正常,患者的发音和吞咽等功能基本满意.结论:后置舌瓣术对于修复舌根癌术后缺损,对舌进行再造,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肌筋膜瓣(TMF)在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在2002—2008年期间,用颞肌筋膜瓣对12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同期修复。结果随访6~24个月,12例颞肌筋膜瓣全部成活;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无明显障碍,外观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是部分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颞肌筋膜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颞肌筋膜瓣(TMF)在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在2002~2008年期间,用颞肌筋膜瓣对12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同期修复。结果随访6~24个月,12例颞肌筋膜瓣全部成活;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无明显障碍,外观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是部分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哲 《现代保健》2012,(15):27-28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6 月-2011 年8 月收治的92 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48 例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44 例采用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标准骨瓣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骨瓣组,中残与死亡率低于常规骨瓣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骨瓣组术后并发症12 例(25.0%),常规骨瓣组术后并发症23 例(52.3%),标准骨瓣组与常规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治疗与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并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随访6个月,记录出院1个月后的GCS评分和清醒患者的MMES评分以及6个月后清醒患者的MMES评分,以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和出院1个月的GCS评分差异分别为(2.36±0.77)分和(2.33±0.73)分,两组治疗前后的GC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各有27例(64.29%)和16例(38.10%)患者清醒,两组清醒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出院1个月和出院6个月的MMES评分分别为(10.7±6.26)分、(18.9±7.21)分、(21.4±7.27)分,对照组术前、出院1个月和出院6个月的MMES评分分别为(10.9±6.32)分、(13.8±6.52)分、(15.8±5.79)分,两组出院1个月和出院6个月的MME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1个月和出院6个月MM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促进清醒,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解丛民 《现代保健》2009,(20):92-93
目的分析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复合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通过总结10年间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81例)和大骨瓣减压术(39例)治疗复合性颅内血肿共120例,术前伤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术后有效率和死亡率。结果大骨瓣减压术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病死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复合性颅内血肿相对常规开颅减压术,具有预后好、死亡率低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叶碧武 《现代保健》2013,(20):40-41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方法与游离皮瓣修复方法在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过程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切实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从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中选取了84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部关节总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过程中,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方法相比较,采用游离皮瓣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安全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剑强 《现代保健》2014,(12):62-64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小创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实用有效、存活率高、外观好的修复创面的皮瓣移植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皮瓣修复创面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试验组采用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对照组采用经典皮瓣修复,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皮瓣短期(3个月)成活率、供区短期(3个月)一期愈合率、术后1年皮瓣外观和感觉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的缺损面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皮瓣短期(3个月)成活率100%(14/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10/16),供区短期(3个月)一期愈合率100%(14/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9/16),且术后1年皮瓣外观和感觉的满意度100%(14/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小创面有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和一期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对比用筋膜蒂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致肌腱、血管、神经、骨质裸露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两组分别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72例皮瓣成活良好,筋膜蒂皮瓣坏死5例,腹部带蒂皮瓣坏死3例,成活的皮瓣伤口愈合佳.全部患者术后3~12个月随访,筋膜蒂皮瓣术后患指耐寒程度、整体外观、屈伸功能、耐磨性及感觉恢复情况都较腹部带蒂皮瓣好(P<0.05),8例坏死皮瓣经换药、植皮愈合良好.结论 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综合疗效优于腹部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游离皮瓣在修复单指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15例单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2.6)cm×(2.5-3.4)cm,皮瓣以尺动脉腕上穿支为血管蒂,前臂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外形臃肿,3个月后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9个月,患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结论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指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侵犯鼻翼软骨的鼻翼基底细胞癌手术Ⅰ期修复的合适方式。方法根据鼻翼缺损的范围、浸润深度对19例鼻翼基底细胞癌采用游离耳廓复合组织瓣和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两种方法进行Ⅰ期修复,并进行随访,分析两种修复方法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优缺点。结果全部病例均手术成功,无皮瓣整体坏死出现。联合修复的12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移植物皮肤颜色改变和水疱形成的情况。有1例术后6个月时出现鼻孔边缘粘连导致狭窄,经再次手术恢复正常;1例鼻孔稍外翻。单纯游离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的7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组织瓣皮肤有缺血。结论对缺损面积较大(1×1.5cm2~2.0×2.5cm2)、侵犯鼻前庭皮肤的病例可以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邻近转移皮瓣进行鼻翼全层修复,而对缺损面积小于1×1.5cm2的病例可以单纯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足内侧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比较,进一步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体的临床效果,为该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足跟部软组织损伤,23例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9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通过对两组皮瓣修复面积、皮瓣长、宽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利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修复创面大小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修复面积、修复皮瓣的长、宽均大于足底内侧皮瓣组(P〈0.05);在术后功能恢复评分上,两组在出院时及出院后,在运动、行走、日常生活能力、皮瓣感觉、外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不仅能够单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在预后上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足部负重后局部发生溃疡及软组织坏死的几率,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能够一期修复较大面积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拇指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皮瓣的修复方法及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50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游离皮瓣修复组、局部皮瓣修复组、带蒂皮瓣修复组,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2例游离皮瓣修复患者中有7例患者达到优,2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75.00%;11例带蒂皮瓣修复患者中有5例患者达到优,3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72.72%;27例局部皮瓣修复患者中有16例患者达到优,8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88.89%。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修复手术应根据拇指缺损的程度及医疗水平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恢复拇指的功能及外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伤口包扎舒适度的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治疗96例双侧腋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密集缝合组(A组)和“8”字绷带加压组(B组),每组48例,均采用清除汗腺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A组按原位密集式缝合法固定分离后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B组按常规加压包扎固定分离后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术后观察皮下血肿、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了解包扎的舒适度.术后6个月观察术区瘢痕、异味及腋毛生长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A组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发生率1.04%(1/96)比19.79% (1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包扎舒适度满意率93.75%(45/48),B组舒适度差,满意率仅10.42% (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腋臭异味疗效显著,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0% (9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区瘢痕发生率较B组明显少[3.12%(3/96)比21.88%(2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腋毛及出汗均显著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应用于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对腋窝游离后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固定可靠,皮瓣愈合率高,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包扎简单、舒适,生活自如,总体优于“8”字绷带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9.
芮春梅 《现代保健》2014,(31):78-80
目的:探讨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创伤性指端缺损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术后23例皮瓣色泽红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正常,成活可靠。2例术后2~3d出现不同程度皮瓣远端局部色泽暗红,予以皮瓣局部部分拆线减张、抬高患肢、保温、活血及抗血管痉挛等处理。其中1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仍然少部分坏死,手术再次处理愈合。随访25例,优22例,良3例。结论:加强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护理,有利于促进皮瓣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内踝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与参考.方法 筛选从2004年2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内踝皮肤缺损患者3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照组患者行邻近皮瓣修复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 观察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坏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平均下床所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较观察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踝皮肤缺损的患者实施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出现坏死情况通过及时的对症处理能有效治愈,是内踝皮肤缺损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