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COPD急性发作所致呼吸衰竭惠者施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方法 将51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结果 治疗组用NIPPV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3h后呼吸频率、心率降低,血气分析示PaO2明显增加,PaCO2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辅助治疗COPD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虹  苏伟强 《临床医学》2006,26(3):27-28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NIPPV组(NIPPV+常规综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及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NIPPV组治疗后3h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a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PaCO2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h比较,亦有明显下降(P〈0.05),NIPPV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降低。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伤性、可早期使用、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提高PaO2、氧合指数,降低PaCO2,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探讨早期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应用镇静治疗配合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45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无创通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镇静治疗;根据患者无创通气成功率、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及ICU住院时间评价其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无创通气成功率、无创通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适当水平的镇静治疗可明显提高AECOPD患者无创正压通气耐受性,减少气管插管率及ICU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及有创通气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血肿碎吸术58例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96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NIPPV治疗的46例作为研究组,未应用NIPPV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结果:研究组应用NIPPV治疗24h后血气指标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IPPV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早期应用NIPPV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应用无创机械通气(NIPPV)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5年2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54例ACPE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NIPPV组。NIPPV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PSV8~15cmH2O,PEEP5~8cmH2O,常规治疗组给予Venturi面罩吸氧。在治疗第1、2、24h分别测量血气、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无创心功能等临床指标。将2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IPPV组治疗1、2、24h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迅速,其PaO2、氧合指数显著升高,HR、RR及MAP显著下降(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或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气管插管率及住院时间显著降低。NIPPV组28例患者有2例改行气管插管(7.14%),对照组有6例改行气管插管(23.07%)(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应用NIPPV治疗ACPE能快速改善氧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困难,减少气管插管,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NIPPV治疗。选择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R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显著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有2例中转有创通气治疗,气管插管率为3.3%;有1例出现气促症状,2例出现咽喉干燥症状,1例出现腹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有3例出现气促症状,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行气管插管,插管率为13.3%。试验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气管插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呼吸衰竭42例,24例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18例加用鼻导管吸氧(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并比较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2h、24h后呼吸、心率、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P〈0.05;t=5.02,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状态,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OPD急性发作所致呼吸衰竭患者施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将51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结果治疗组用NIPPV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3 h后呼吸频率、心率降低,血气分析示PaO2明显增加,PaCO2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辅助治疗COPD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102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开始2h、24h、48h两组同期血气指标、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及临床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无创通气在胸部肿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胸部肿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42例,分为3组。面罩组22例:经面罩接呼吸机行无创性机械通气(SPONT+PSV,SIMV+SV),待呼稳定时撤机,序贯治疗组10例:先予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A/C,SIMV+PSV),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导管改经面罩无创通气(SPONT+PSV+PEEP),浙撤机。插管组10例:机械通气全程均采用经气管内插管行有创通气,渐撤机拔管,观察面罩组无创通气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动态观察序贯治疗组和插管组的感染情况和通气指标。结果:面罩组经无创通气临床症状减轻,PH值增至正常范围(P<0.05),PaO2显著升高(P<0.01),PaO2下降(P<0.05),序贯治疗组与插管组相比,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缩短,VAP发生例数减少(P<0.05)。结论:无创 气对胸部肿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有较好的疗效。对已插管行有创通气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ALI)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60例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600 kU/d、丹参注射液30 mL/d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创伤后急性肺损伤预后,缩短治疗时间,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8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动态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h动脉血气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38例患者中23例经NIPPV治疗2h后,Pa0。明显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pH升高(P〈0.05),有效率达63.2%(23/38)。对病因为AECOPD、间质性肺炎、急左心衰及肺部感染的患者,疗效显著;而对病因为支气管哮喘、肺癌、ARDS及MOF患者疗效差。其中I型呼衰成功率40.0%(6/15),Ⅱ型呼衰成功率78.5%(i8/e3),NIPPV对Ⅱ型呼衰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I型呼衰(P〈0.01)。结论:NIPPV在急性呼吸衰竭急救中疗效确切,应用时应掌握指征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体交换、呼吸肌疲劳、气管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36例收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25≤动脉血pH(pHa)〈7.3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mm Hg(1mm Hg=0.133kPa)]纳入观察。入选病例随机分配到标准治疗组(A组,n=18)和NIPPV治疗组(B组,n=18)。A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立即应用面罩以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行NIPPV,首次NIPPV持续时间需在2h以上,NIPPV至少持续3d,并保证每日累计时间达8h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入选后0、2、24和72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气体交换指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观察B组患者停用NIPPV 24h后的上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0h的一般情况、HR、RR、气体交换指标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可比性。与0h比较。A组患者72h HR、RR、PaCO2及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明显下降,pHa明显上升(P均〈0.05),但在2h及24h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B组患者2hHR、RR、PaCO2较0h均明显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上升,24h及72h上述指标持续改善,停用NIPPV后24h上述指标无恶化。B组气管插管率11.1%明显低于A组的44.4%(P〈0.05)。B组的住院病死率(5.6%)略低于A组(1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NIPPV能迅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肌疲劳,减少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救治时无创和有创正压通气相互转换时血气监测的意义.方法 入住ICU病房的危重COPD患者首先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情况,及时转换为有创正压通气(IPPV)为A组,维持NPPV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病死率为13.3%,B组病死率为10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VAP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危重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及病情准确把握从无创到有创或有创到无创的转换时机,灵活选用NPPV和IPPV,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密闭式吸痰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痰前后在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在ICU需行机械通气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监测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气道黏膜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 SpO2、心率、血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5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pO2明显升高,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有明显下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患者由吸痰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血氧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监护及一般治疗。实验组应用PiCCO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早期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经验性液体治疗管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APPACHⅡ评分在24h和72h时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72h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对创伤性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P〉0.05)。PICCO组中,EVLWI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应用PICCO监测指导创伤性ARDS早期液体治疗,能有效缩短创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EVLWI可有效评估创伤性ARD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单纯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与NIPPV结合呼吸功能锻炼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肺康复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行NIPPV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呼吸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以及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程度。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6 min步行距离(6MWD)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Borg评分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指标、PaO2、(MIP)、最大呼气压(MEP)及6MWD明显升高,PaCO2及Borg评分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IPPV结合呼吸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减轻其缺氧及呼吸困难程度,增加其运动耐力,在慢阻肺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因素,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手术后并发ARDS的影响。方法符合围手术期输血量〉160ml/kg的创伤、手术患者682例,其中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u)/ARDS126例(A组),未并发ALI/ARDS556例(B组);对比分析2组的创伤、手术患者输血时机与质量、诊断与并发症、初诊或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措施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创伤早期输血量显著大于B组(P〈0.05),且库存全血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A组患者以严重创伤为主,胸部创伤、颅脑创伤并呕吐误吸、休克持续时间、初诊呼吸管理不到位和早期合并感染等相关因素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并非术后ALI/ARDS的直接诱因,病情重与早期治疗措施不到位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SARS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氧合作用 ,并初步探讨机械通气时机把握问题。方法 :对 2 5例 SARS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 NIPPV治疗 2 4 h后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氧合功能进行分析 ,然后再将他们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 NIPPV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 )评分、改良呼吸指数 (PO2 / Fi O2 ,MRI)的变化。结果 :虽然 NIPPV 2 4 h内多数患者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缓解、心率 (HR)和呼吸频率 (RR)明显减慢 (P均 <0 .0 5 )、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 O2 )和 MRI显著升高 (P均 <0 .0 5 ) ,但死亡组患者从发病到 NIPPV治疗的平均时间明显晚于生存组患者 ,且死亡组患者经NIPPV2 4 h后 APACHE 、RR仍显著高于生存组 (P均 <0 .0 5 ) ;Sp O2 、MRI明显低于生存组 (P均 <0 .0 5 )。结论 :对重症 SARS患者而言 ,NIPPV是机械通气的选择方式 ,但它无法替代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 SARS时不能错过 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机 ,且绝不能拘泥于现行的无创或有创通气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基于氧合指数指导下的进阶式肺康复训练结合俯卧位通气对重度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重度老年AR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和肢体被动活动,观察组增加基于氧合指数指导下的进阶式肺康复训练,对比2组患者的心功能[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左心室舒张末面积(RV/LV)、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KM-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血气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PaO2/FiO2、SaO2和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KM-MB、cTnT、RV/LV和下腔静脉内径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1或P<0.05)。结论基于氧合指数指导下的进阶式肺康复训练结合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治疗重度老年ARDS患者,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状态和血气指标,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减轻机械通气对心功能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