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南侗族左扣手人群的手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湖南侗族左扣手人群的手纹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积累侗族群体遗传学与民族学资料。方法 用油墨拓印法捺印手纹 ,放大镜下观察分析。结果 侗族左扣手人的指纹分型特点是 :尺箕 >简斗 >双箕斗 >桡箕 >简弓 >帐弓 ;Ws型在各手指的出现率、掌褶纹类型的百分率、以及总指纹嵴数和a -b纹嵴线数存在明显的性差 (P <0 0 5或P <0 0 1) ;女性Ws和Lu的出现率、男性Ws和Wd在各指的分布 ,以及通贯型掌褶纹百分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湖南侗族左扣手人的斗型纹与掌褶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湖南侗族左扣手人群的掌纹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积累侗族群体遗传学与民族学资料。方法用油墨拓印法捺印手纹 ,放大镜下观察分析。结果侗族左交臂人的普通型及过渡Ⅱ型掌褶纹的百分率存在明显的性差 (p <0 0 1) ;TH/I1区及I3 区的真实花纹出现率在左右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或p <0 0 1)。过渡Ⅰ型掌褶纹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湖南侗族左交臂人群的掌纹有其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湖南侗族指纹白线正常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侗族指纹白线的出现率 ,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 :用油墨拓印法印取指纹图 ,按Schouman方法确定指纹白线 ,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湖南侗族指纹白线出现率为 3 7 2 7%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0 1 ) ;(2 )侗族左手指纹白线出现率明显高于右手 (P <0 .0 0 1 ) ;(3 )侗族AB血型人指纹白线出现率低于其他血型人群 (P <0 .0 5 ) ;(4 )指纹白线在各手指的出现率按中指 >环指 >示指 >拇指 >小指的顺序排列。结论 :湖南侗族指纹白线出现率高于我国其他几个民族 ,其出现率与性别、手别、指别、血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手纹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当地胃癌患者的手纹特征。方法 按活体测量要求和全国统一分型标准 ,用普鲁士蓝反应法捺取手印。结果 胃癌患者指纹分型特点 :Ws>Lu>Wd>Lr>As>At。掌褶纹 :通贯型出现率最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尺箕 (Lu)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斗形 (W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胃癌患者指纹出现率与对照组指纹出现率存在明显差异。指纹的检查结果对胃癌诊断初筛提供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指纹是遗传因素形成的 ,它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性状 ,它可以提示个人遗传素质。国内对指纹的研究较多 ,但对畲族青少年指纹的研究甚少。为了解畲族青少年指纹的正常值和积累民族学资料 ,我们对闽东地区三代直系血亲均为畲族的青少年 966名 (男 5 12名 ,女 4 5 4名 )年龄 8~ 18岁 ,平均年龄 ( 14 5± 7 6)岁 ,无明显的遗传性疾病和掌指畸形。用普鲁士蓝反应法 ,捺取手印 ,置于放大镜下专人进行观察分析 ,按吴汝康人体测量方法和全国统一分型标准分为 :弓形 (W ) ,简弓 (Au) ,帐弓 (At) ,箕形 (L) ,尺箕 (LU) ,桡箕 (Lr) ,斗形(W ) …  相似文献   

6.
广西彝族皮纹178例(男92、女86),观测项目包括手指纹型、总指嵴数等。结果如下;指端纹型出现率:斗型49.47%,尺箕43.93%,弓型4.38%,桡箕2.22%。其中以斗型和尺箕多见,与文献报道广西其他民族(壮、毛南、侗族)有差异,反映同一人种内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桡箕和弓型出现率最低,与国内外报道相同,似乎是人类指纹分布的共同规律。指端纹型具有性别差异。本文以斗型为例,出现率:男52.74%,女45.73%,男多于女,差异显著。彝族手指纹嵴数总平均为116.35,较国内外文献报道为低。人类皮纹表现具有遗传特征、民族差异和种族差异,是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藏、毛南、侗族等的皮纹调查已见报道之外,其他民族的皮纹调查资料较少见到。为搜集我国少数民族正常群体的皮纹学数据,提供研究和参考,并为进一步作皮纹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本文对广西彝族的手纹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其他民族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指纹特征,为人类皮纹学和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油印法采集指纹图样,放大镜观察计数,分析其指纹类型频率、指嵴纹数及指嵴纹总数,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省汉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西汉族指纹类型以尺箕和斗型纹为主要类型,弓形纹和桡箕出现频率较低;广西汉族指纹分布频率为斗形纹(48.16%)>尺箕(44.60%)>弓形纹(5.59%)>桡箕(1.65%),与其他省份的指纹类型分布频率有所不同;广西汉族男、女生之间指纹嵴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广东汉族相比无差异;与宁夏汉族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汉族指纹具有一定的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 1 0 0名脆性X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皮纹分析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的是 :指纹中桡箕纹明显增加 ,而尺箕纹减少 ,指嵴纹总数 (TFRC)增加 ;掌褶纹中 ,过渡型和通贯型的掌褶纹明显增多 ,atd角大于 45°者增多 ,指三叉C点主线走向异常并伴有手软、手指关节过渡伸曲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前 言 人手指的表面由皮嵴和皮沟形成一定的嵴型,称皮纹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类型,即使在一个人的左右手也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个指纹型。指纹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型式,这是在胚胎早期就已形成的,一般终生不变,而且往往会带有遗传特征。 不同的人种指纹嵴型不同。1974年美国Minnesoda的常值和疾病变化,与东方人比较证明了手纹是有民族差异性的。欧美人尺箕最高占63.6%、斗型占24.6%、弓形占7.8%、桡箕占4.1%,而我国尺箕最高占43.02%、斗型占53.19%、弓形占1.71%、桡箕占1.51%,二者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宁夏回、汉族人群指纹模式各类型的分布特征. 方法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分析宁夏回、汉族指纹样本共计614份,其中回族262人(男性129人,女性133人),汉族352人(男性206人,女性146人).结果固定某指为弓型纹(A)后,相同的花样类型同时出现于另外9指的几率明显增高,而尺侧箕型纹(U)与斗型纹(W)的出现率则明显降低;而当固定某指为U后,U同时出现于另外9指的几率明显增高.而W的出现率相较总体样本出现率明显降低,A的出现率受影响的程度较小;当固定某指为W后,情况恰好相反.这种趋势在宁夏回、汉族以及不同性别间都存在,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指纹的模式影响,即不同手指指端花样类型的构建及出现率彼此关联,在宁夏回族、汉族和两性别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指纹特征.方法 采用体质测量法,分析天津汉族抑郁症患者202例(女性140例,男性62例)正常者310例(女性231例,男性79例)指纹类型及指纹白线出现率,比较其差异.结果 抑郁症患者组斗型纹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双手一般斗型纹数≥6的出现率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湖南汉族一侧优势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南汉族人体一侧优势行为特征的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湖南汉族共709(男387,女322)例正常人的7项一侧优势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调查。结果(1)除叠臂外,其余6项特征的右型出现率过半,且利足的性别差异显著;(2)各项特征的出现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3)除利眼、叠臂外其余5项特征均有相关性,且相关程度较高;(4)湖南汉族7项特征与南方民族的差异比与内蒙古民族或群体的差异相对更明显。结论湖南汉族7项一侧优势行为特征具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文慧  席焕久  吕坡  赵宏 《解剖学报》2013,44(3):413-418
目的 探讨辽宁汉族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频率,为中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 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
了辽宁省锦州市380例(男186例,女194例)汉族健康成人的6项不对称行为(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结果 辽宁汉
族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右型(R型)率分别为52.37%、91.32%、45.53%、68.16%、92.89%、51.32%,均不存在性别差
异;除交叉臂外,其他5项均是R型高于左型(L型)。 辽宁汉族与蒙古族等15个民族R型率比较,其中有4项及以上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显著性
差异的有布依族、苗族、侗族、仫佬族。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汉族与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方民族最为接近。辽宁汉族腿足特
征间的相关性优于手臂特征,且RR型组合的出现率明显高于LL型组合的出现率。结论 与国内外其他族群相比,辽宁汉族扣手、利手、利足、起
步类型R型率处于中等水平,交叉臂和交叉腿R型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e dermatoglyphs of 13 Japanese (eight males and five females) with duplication of the thumb were studied. The dermal patterns on the thumb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n the extra digit. A whorl on the thumb was associated with a whorl on the extra digit in two cases, a radial loop in four cases, and an arch in two cases. Where the thumb pattern was a loop the pattern on the extra digit was a loop in all three cases. Where the thumb and extra digit are both well developed the pattern tends to be the same on both digits. When the extra digit is poorly developed it tends to have a different pattern from the thumb.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湖南侗族青少年苯硫脲 (PTC)的尝味能力。方法 采用阈值法 ,以 5号液为味盲界限。结果 侗族青少年味盲率为 5 18% ,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但尝味者平均尝味阈值女性 (9.32± 1.5 6 )明显高于男性 (8.84± 1.6 8,P <0 0 1)。结论 湖南侗族青少年是一个对PTC尝味很敏感的群体。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布依、侗、水四个少数民族Rh血型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州主要的4个少数民族中Rh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为指导Rh溶血症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贵州苗、布依、侗、水4个民族的无关个体进行Rh血型鉴定和分析。结果共筛查4个少数民族15992人,汉族对照4851人。发现Rh(D)阴性个体51名,苗族d基因频率0.0474、Rh阴性率为0.22%。布依族d基因频率0.0602、Rh阴性率为0.36%。侗族d基因频率0.0378、Rh阴性率为0.14%。水族d基因频率0.0307、Rh阴性率为0.09%。汉族(对照组)d基因频率0.0574、Rh阴性率为0.33%。4个少数民族均有表现型CCDee型最高(52.47%~59.66%)的共同特征。同时4个民族的基因型频率均以CDe最高,分别为苗族:0.7244、布依族:0.7389、侗族:0.7410、水族:0.7743。结论贵州4个少数民族苗、布依、侗、水族Rh血型分布特征,与国内南方少数民族相似。苗、侗、水族Rh阴性比例都低于汉族(0.33%),仅布依族Rh阴性率(0.36%)接近并略高于汉族。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中Rh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解畲族青少年指纹正常值分布情况 ,积累人类和民族学资料。方法 按活体测量要求 ,用普鲁士蓝反应法捺印。结果 畲族青少年左右手指纹各型排列顺序 :LU>WS>WD>AT>AS,各指嵴纹数量排列顺序 :大拇指 >环指 >中指 >食指 >小指 ,左右手轴三角百分距比和 atd角 ,经 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正常指纹出现率存在明显差异 ,畲族青少年指纹正常值与当地汉族指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组于1990年至1993年间对丹东地区正常纯满族1054人(男536,女518)皮纹进行调查研究。检测满族人的手指皮纹,总嵴纹数(TRC),a-b嵴纹数(RC),指间区皮纹,大鱼际区皮纹,小鱼际区皮纹,手掌三角(角atd),t距比值(TDR),A主线走向,C主线走向,手掌屈褶线,皱褶掌,足拇趾球区皮纹共13项内容。本研究对在满族人中开展遗传与优生,提高人口遗传素质等方面的科研及临床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土家族人手指指毛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了湖南龙山家族16-25岁青年及学生722人(男433,女289)的手指指毛分布。结果表明:近侧和中间指节均生有指毛,而远侧指节不生指毛。男女近侧指节1-5指指毛出现率及2-5指指毛出现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别。土家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低于我国汉族人、藏族人、侗族人、维吾尔族人;而高于壮族人,且在男女性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