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问题解荅     
<正> 问: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的证治有何不同? 答:肝气,有虚实两端。实者多为情志刺激,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所致。肝失疏泄又有太过与不及之分,疏泄太过可见肝气横逆或上冲,疏泄不及可见肝气郁滞本经。由于影响内脏的不同,其见症不一:上冲者,症见口苦,目眩,头晕而胀痛;横逆者,症见呕呃,嗳气或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痛则泻泄等。而疏泄不及,常表现为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胸胁或乳房胀痛等。虚者  相似文献   

2.
胥受天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静 《江西中医药》2003,34(1):9-10
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视为绝经前后诸症 ,临床表现多样化 ,有乳房胀痛、头痛、烘热汗出等诸多症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绝经期妇女出现了以上类似的症状。中医古籍对此种病症无专书论述 ,但观前人 ,多从补肾入手。胥受天主任医师是江苏省名中医 ,其根据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治疗应从肝论治 ,取得了显著效果。愚侍诊多年 ,兹将其观点分述于下 :1 肝郁气滞证 ,治以舒肝理气解郁《东垣十书》云 :“凡治杂病 ,先调其气 ,次疗诸疾。”肝主疏泄 ,为风木之脏 ,以气为用。而绝经期妇女由于天癸将竭 ,肝肾不足 ,疏泄失司 ,极易出现乳…  相似文献   

3.
谢旭善老师认为,根据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理论,提出了肝气犯胃为胃脘痛的常见病因,胃脘痛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之分,虽皆是气分实证,但因其病机不同,治法迥异。认为脾胃病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胃脘痛的时候应注意治肝,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肝气证治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是具有调了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物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不用,可见神志抑郁证;如疏泄太过,便肝气有余,可出现肝气亢奋…  相似文献   

5.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彭太平 《新中医》1994,26(1):22-23
肝胃不和辨治彭太平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太强,病因多由于精神刺激,令肝的气机失常,产生横逆犯胃之症。主要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作痛或乳房胀痛,胃失和降则可见纳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其治则当用平肝和胃法,使太强的肝气得以平息下降,...  相似文献   

7.
谢旭善教授认为腹泻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虽皆系气分实证,但因其病机不同,治法迥异。肝气证肝之疏泄无制,治之当抑、当敛、当收。肝郁则肝之疏泄不及,治之当疏、当散、升发。据此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邱啸  魏凤琴 《中医药导报》2020,26(4):119-122
探讨张珍玉从肝论治湿邪为病学术观点的立论基础及临证经验;张珍玉主张外湿致病可伤肝,内湿致病不离肝,以气为中介,肝主调达,畅达脏腑气机以祛内湿,"肝主候外",健卫气以治外湿。通过养肝血调肝气复人体气机之常以祛湿,其中调肝气祛湿,有疏肝祛湿法与舒肝祛湿法之别,疏肝为肝气疏泄太过而设,舒肝为肝气疏泄不及而伍。  相似文献   

9.
肝火之为病,皆属肝用太过,临床所见病证繁多,变证复杂,临证辨治,并非易事,若辨证失误,虚虚实实,危害非浅。现根据笔者临床实践,归纳治肝火八法如下。1清肝泻火法 肝以气为用,其性开发疏泄,肝气之常则为气,变则为火,证见头晕、胀痛、肋痛、面红目赤、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当遵“热者清之”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苓丸加减。若肝火偏上者,用清肝法,肝火偏下者,用泻肝法,以苦寒之品直折其势。2疏肝抑火法 肝性喜条达舒畅而司疏泄。若肝失疏泄之职,其气必郁,久郁不解,不得发越,遂成人郁之证。本证多见于沉默寡言,…  相似文献   

10.
论肝气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者,人之根本也”。就肝气而论,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具有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  相似文献   

11.
调畅气血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对于肝的认识,基本上是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以后历代医家又不断地发展充实,而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仍是目前对肝的生理功能与气血调畅之间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我们通过分析和查阅古今文献,认为五脏主气主血,藏精藏神。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肝属五脏之一,而在五脏之中,唯独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由此可见,在气血调畅这个重要任务当中,肝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肝的生理功能可以看出,肝藏血、生血、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肝主疏泄,藏魂以调畅气机;肝的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畅达的重要条件。肝肾同源,精血相互转化,及肝与妇女月事,男子排精,肝主候外与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来阐明了肝有调节十二精气的作用,肝有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还有疏泄气机,调畅情志,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与妇女的经、带、胎、产、乳等各种妇产科疾病及男子排精失常,情志病,脾胃病等之间的病理联系。及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肝疏泄失常导致的各种病证。以说明肝为气血调控中心。还提出七情之病由肝而生;肝失疏泄诸病生焉;肝为五脏万病之责等观点。在治疗方面,从疏调肝气,滋养肝血,等为治疗法则来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并且提出了在治肝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治肝气勿用香燥太过,治肝火,肝风应在滋养肝阴肝血基础上降火熄风等,从而看出从肝或间接治肝以调畅气血,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从而说明肝对气血调畅的重要性及在疾病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主疏泄,疏可使气运行通而不滞;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调畅全身气机运行;肝失疏泄,气机运行不畅则可致多种疾病。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百病生于气",疾病多因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消化系统可见胃黏膜糜烂,肝气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胃部黏膜失养而出现糜烂,治以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化裁;情志不畅还可引发胆汁排泄障碍,出现胆系疾病,治以疏肝利胆、养肝柔肝,小柴胡汤。妇科疾病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与情绪失调密切相关,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应激能力失常,导致乳腺增生或子宫肌瘤,治以逍遥散、神效瓜蒌散、当归芍药散。内分泌受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情志不遂可导致内分泌失常,发生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等,治疗注重疏肝、调肝、柔肝、养肝,乌梅丸、柴胡舒肝散。从肝论治,紧抓肝失疏泄这一病机,以疏肝解郁为法,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诸病得治。  相似文献   

13.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血是肝气活动的物质基础,肝气是肝脏升发疏泄的一种正常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相似文献   

14.
马君 《陕西中医》1997,18(12):567-567
<正> 外感内伤均可以引起喘证,而喘证的根本原因,普遍认为在于人体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所以治疗多本着实治肺、痰责脾、虚求贤的原则。余师赵子贤教授,有40年临床经验,从肝治喘颇多效验。笔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作一分析: 1 病在肺肾,与肝相关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其气以肃降为常;肝属木,主疏泄,其气以升发为顺。正常生理情况下,肺金的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金木相克,气之升降正常,呼吸平稳。肝藏血,体阴用阳,以气为用;肺主一身之气,治节出  相似文献   

15.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加味治疗5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4例。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胆、胃。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胆邪上泛。根据“治肝可以安胃”之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以四逆散加味治之。结果:显效3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O.7%。同时指出,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肝气疏泄,胃气和降,减少胆汁返流,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10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病因为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治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加味,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相似文献   

18.
肝为五脏之一 ,与胆相连 ,藏血而主疏泄 ,和人体气血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 ,乳房之部位属腹胃 ,乳房之经络属肝胆。临床上乳房病均与肝气郁滞有关 ,故以疏肝法治疗乳房病多能取得满意效果。1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法治乳癖 (乳腺小叶增生 )患者 ,女 ,34岁 ,1998年 4月 6日初诊。两侧乳房胀痛 4月余 ,时值经前疼痛加剧 ,右侧乳房外上方可触及 2 cm× 1.5 cm的扁长形肿块 ,质较硬 ,活动度尚好 ,伴有胸闷、嗳气、饮食不佳 ,舌淡、苔薄、脉滑。乳房红外线扫描提示 :乳腺小叶增生。证属肝气郁滞 ,痰阻肝络。治宜疏肝理气 ,健脾化痰 ,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19.
在论述各种肝病的病机时,有一种“肝气疏泄太过”的提法。此一提法见于不少著作中。如《中医大辞典》“肝气不和”条下云:“肝主疏泄,太过与不及均为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则作痛,少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20.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