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外热像图诊断甲状腺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热像图诊断甲状腺癌的探讨汪培清①张其忠②阮景绰①吴作干汪碧萍1临床资料和方法甲状腺疾病患者由肿瘤医院和肿瘤专科提供,接受红外热像仪检查者,在室温22±1℃,无明显空气对流的检测室中,显露颈部20分钟后,红外热像仪探头分别对准患者颈前区,左右颈侧区...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结合红外热像仪治疗286例脑供血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青 《上海医学影像》2004,13(3):189-191,F003
目的 探讨红外热像仪产生的热图与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相结合治疗脑供血不足。方法 使用红外热像仪对286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检查,然后中医分型治疗,再每隔1个月用红外热像仪随访疗效。结果 1个月后平均总有效率85.6%,2个月后平均总有效率91.2%,3个月后平均总有效率达95.7%。结论 红外热像仪对早期诊断脑供血不足及疗效跟踪有很大帮助,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健康青年男性双下肢红外热像的特征及规律。方法 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健康青年男性双下肢红外热像图,记录其双下肢前、后侧单位面积红外热像的温度均值,定量分析其红外热像的分布规律。结果 左、右下肢大部分相应区域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前侧温度较低,后侧呈现相对高温区。结论 健康青年男性双下肢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医用红外热像仪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8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生化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医用红外热像仪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5%、71.6%,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0.9%,高于单项检查(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医用红外热像仪联合应用,可互为补充,提高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外热像图对颈心综合征阻滞疗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心综合征的疗效及探讨红外热像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66例颈心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局部注射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并于治疗前、后用红外热像仪检测2组患者测温点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中有30例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有17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外热像图显示除颈点外,其余各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心综合征有治疗作用,红外热像图作为颈心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红外热图中局部皮温升高的主要机制,探讨局部皮肤温度变化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利用红外热像仪测得乳腺癌患者局部皮肤温度变化,分析局部皮肤温度变化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红外热图中两乳腺热像不对称,患侧有异常热区及血管形态改变。患侧血管数量增多,患侧乳头温度、乳晕温度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微血管计数值与乳腺肿物与对侧乳腺相同位置的温差呈正相关。结论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乳腺癌热图中局部热点或热区的主要机制,病灶处局部温升,与MVD呈正相关,与组织学分级有关,红外热像仪在诊断乳腺癌的同时有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肘、腕红外热像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WP-95型红外热像仪,对221例常规军事训练1~5年的年轻干部及战士进行红外热像仪的全身检查,并与刚入伍未参加训练的新兵100例进行对照。结果221例经红外热像图检查发现颈、肩、腰、肘、腕出现异常热像图的有180例,占81.45%;而100例新战士仅有6例颈、肩、腰、肘、腕出现异常热像图,占6.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86例异常热像图受检者全部做x线摄片检查,X线摄片异常者仅28例,占15.05%,两者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红外热像图对军事训练所致软组织损伤有其独特的异常热像图,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信息,正确的使用红外热像图,对保证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脑梗塞、脑出血、一过性脑血管痉挛等。目前临床上辅助检查手段较多,我院自1998年6月引进了一台DW-9100型红外热像仪。至今,我们对156例脑梗塞病人及102例一过性脑血管痉挛病人进行了红外热像检查,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图方法显示运动训练前后肌肉(肌群)温度分布及其变化,探讨红外热像方法用于运动训练效果评价的可能性和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健康志愿受试者的上、下肢和躯干运动,以及不同负重量运动前后的相应肌群进行观察,显示肌肉的红外热像图及其变化,分析和比较肌肉运动前后温度变化以及与运动时间和负重的关系。结果:①做屈腕、屈肘、展臂、下蹲站起、俯卧撑等运动后,运动的肌肉(肌群)温度大幅升高,而相邻未运动肌肉温度的升高有限,热像图对该反应显示清晰。②俯卧撑25次后胸大肌和斜方肌温度升高0.35℃和0.28℃,俯卧撑50次升温为1.21℃和0.32℃。③负重1kg屈腕100次后前臂肌群升温1.32℃,负重2.5kg升温1.85℃。结论:具有定性、定位和动态优势的红外热像技术对运动后肌肉的升温反应可以记录和显示,而肌肉升温的高低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负重量的大小直接相关,红外热像法可用于运动员训练和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青年男性脊柱区红外热像的特征和规律,为红外热像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TIP型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成年男性脊柱区红外热像,记录脊柱正中及两侧区域单位面积内红外热像的平均温度值,通过定量分析明确红外热像温度的连续变化规律。结果脊柱中央区颈-胸段和腰-骶段温度较胸腰段高0.2~0.3℃(P〉0.05);脊柱中央温度较两侧明显增高(P〈0.05);脊柱中央区的颈-胸段和腰-骶段高温区向两侧扩展超出脊柱中央区,在颈-胸段表现为两肩胛骨间近似倒三角形状高温区,腰-骶段表现为菱形状,延伸到两侧髂后上棘。结论健康青年男性脊柱区域红外热像表现为脊柱中央高温和两侧对称性相对低温,颈-胸段和腰-骶段分别表现为倒三角形和菱形高温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微波辐射器对组织的加温特性,并对微带辐射器和圆喇叭辐射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圆喇叭辐射器有一个加温区,而微带辐射器的辐射口面上有几个小加温区域,辐射器的放置位置与加温的分布有关,红外热像仪是评价辐射器性能,理解微波场在体内分布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冷负荷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冷负荷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应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6T67型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5名健康成年志愿的背部,上肢内侧面的经与非经部位同时应用致冷,观察其恢复过程,结果:经线上的皮温恢复要比非经部位快,与致冷前比较,经线上的轨迹表现得更加清晰。结论:经脉循环线下相应的组织中的微循环可能更丰富,能量代谢也更旺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红外热图技术是绿色检查项目,本文报告带状疱疹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红外热图表现.方法:本组共170例红外热像仪检查者,女性92例,男性78例,年龄23-76岁,其中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70例,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神经痛70例,另外30例为无临床症状的志愿检查者.重点观察患区温...  相似文献   

14.
医用红外热像仪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用红外热像仪是利用人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09年11月以来应用医用红外热像仪诊断乳腺癌,其诊断准确率为81.8%,占总人数的8.5‰,经分析归纳,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微波辐照式全身热疗中体表温度的可行性。 方法:于2004-04/05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参加全身热疗治疗的患者3例,女2例(分别为43岁和60岁,患有肺癌并已发生转移),男1例(67岁,肺癌)。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红外热像仪对3例全身热疗患者的体表温度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重点考察局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造成热聚集的脸部、胸部、颈部、手部、小腿部、脚部的温度变化。治疗过程中同时对患者直肠温度实时监测。 结果:患者热疗前后全身各部位体表的热状态易于显示在监视器上,有助于整个治疗过程的进程控制及评价。3例患者中只有1例的脚背部温度稍有升高,但未出现皮肤烫伤。 结论:使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全身热疗中人体表面温度特别是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的四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有效防止皮肤烫伤。  相似文献   

16.
冷负荷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冷负荷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应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ThermoTracer6T67型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背部、上肢内侧面的经与非经部位同时进行致冷,观察其恢复过程。结果经线上的皮温恢复要比非经部位快,与致冷前比较,经线上的轨迹表现得更加清晰。结论经脉循行线下相应的组织中的微循环可能更丰富,能量代谢也更旺盛。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颌下腺恶性肿瘤1例傅先水①吕珂②曹海根①徐光②患者女,42岁,发现左颌下无痛性包块1月。做超声检查前未做其它化验和检查。检查用东芝SSA-270A彩超仪,探头频率为7.5MHz。取样容积1~2mm,声束与血流夹角<60°。超声表现...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临床上尚缺乏可靠、迅速的评价方法。目的:探讨红外热像技术在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内分泌和住院治疗过的合并轻度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重度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10例,糖尿病多并发症患者20例,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20例进行双下肢红外线热像检查。而后对有并发症患者予以并发症治疗,作为治疗组;对无并发症患者予以降糖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果用红外热像仪进行评价,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间的肢体温差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观察的肢体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热像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肢体温差[(0.27&;#177;0.26)℃]较治疗前明显减小(t=6.13,P&;lt;0.001)。可见微循环明显改善。结论:红外热像技术对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效果评价是一种可靠、迅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在国内已应用于临床多年。疗效得到广泛认可,而在电生理观察方面报道不多犤1犦。本文对33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后两周做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和重复刺激检查,以探讨其变化的意义。1对象与方法设健康自愿组12例,年龄21~48岁,偏侧面肌痉挛组33例,均为我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就治患者,其中女22例,男11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左侧19例,右侧14例,病程7个月~7年。痉挛程度(分0~Ⅳ级)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方法: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仪结合临床判断评估烧伤创面深度,为早期准确诊断烧伤创面深度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创面愈合情况将创面分成浅Ⅱ度、深Ⅱ度、偏浅、深Ⅱ度偏深和Ⅲ度4个组,红外热像仪检测创区及对照区红外热像图,取点分析随时间变化创面温度与深度的关系。结果浅Ⅱ度创面温度在各时间点均升高,深Ⅱ度偏浅创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无确定性,深Ⅱ度偏深创面在伤后早期温度轻度降低,Ⅲ度创面温度至术前一直低于创周温度。结论浅Ⅱ度、Ⅲ度创面早期温度变化较有规律性,而深Ⅱ度创面温度差异较大,需结合临床指标来判断深度,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