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处方常有丸剂包煎的用法。实际操作中,包煎的丸剂在煎药结束后往往没有完全溶散。有报道,对包煎丸剂的煎出物重量作了试验,认为打碎包煎较整粒包煎为好。传统观点认为,丸剂作用较缓,而汤剂作用较快。现考虑丸剂包煎入汤剂使用,与剂型对药物作用速度影响的原理相违悖;同时,丸剂包煎也不如直接使用饮片煎服更方便和节约。故进行实验,以求对丸剂包煎的合理性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11):2081-208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汤、散、丸药各有适当的用处。古代用汤剂的最多,用丸、散药的人很少。古代药方里没有用煮散的,只有近来才有人这样做。一般说来,要使药效达到五脏四肢的,汤剂最好;要使药留在胃中的,散剂最好;要药效长、后劲大的,就不如用丸药了。另外,无毒的药适宜用汤剂,小毒的药适宜做成散剂,大毒的药必须做成丸。再一方面,想收效快的用汤剂,稍慢的用散剂,很慢的用丸剂。这就是汤、散、丸大概的使用方法。近代用汤药的人很少,应该用汤药的都用煮散了。一般说来,汤药的效力大而且充足,效力是丸、散的好几倍。  相似文献   

3.
杜丽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78-678
车前子因含丰富的粘液质成分 ,煎药时一直延用纱布包煎 ,以防糊化粘锅 ,为了确定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包煎与不包煎的溶出率 ,笔者做了简单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单煎 :按包煎和不包煎取车前子各 15g ,于烧杯中加水2 5 0ml,浸泡 5min ,按常法煎煮 ,将滤液浓缩至适量 ,置烘箱干燥 ,称浸出物恒重。不包煎 (易溢出 ) ,浸出物恒重为 2 2 93mg;包煎 (不溢出 ) ,浸出物恒重为 5 19mg。复方煎 :取黄芩、柴胡、甘草、车前子各 15g ,其中一份中车前子包煎 ,一份不包 ,分别加水 35 0ml,浸泡 2h ,按常法煎煮 ,其余操作同上。车前…  相似文献   

4.
汤剂,由于临证可随证加减,应用灵活变通,既可内服又能外用,是古今医者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中成药,有丸、散、膏、丹、酒剂、茶剂、锭剂,近年来发展为糖浆剂、片剂、冲剂。这些药剂针对性强,不易随证加减,但便于服用、携带。临床医者,在实践中根据病情需要,结合汤剂与中成药二者之长,常将内服中成药在汤剂中应用,其应用方式各有妙谛,现予简略归纳。一、包煎入药:将中成药用纱布或特殊的包裹物(如荷叶之类)包扎后,与饮片同煎而成的汤剂,一般以丸、散剂入汤剂为多。丸、散包煎入汤剂,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矿石、贝壳类中药入汤剂先煎时粉碎程度、煎煮时间对水溶性煎出物的影响进行实验比较。实验证明,矿石、贝壳类质地坚硬的中药在入汤剂前需粉碎通过10~24目筛的颗粒为宜,24目筛以下宜用绢包袋包煎,煅制品打碎入煎即可,并建议删去“先煎”操作常规。  相似文献   

6.
制备汤剂时对某些药(如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等)需采用包煎。经长期的实践发现,包煎对药物煎煮后过滤虽有一定好处,但对成分浸出的影响则易被人们所忽视。笔者对几种常用包煎的药物进行了初步实验,以观察包煎对包煎药物及其他药物成分浸出的影响。1 实验方法1.1 以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为例,分别选择4个古成方,按处方药物比例量配方,加10倍水量,同样做3份,置烧杯中于电炉(500W)加热煎煮45min后,用一层纱布过滤,提得滤液进行煎出物测定,并分别与对照方进行比较。处方A为车前子煎(车前子、竹叶、茯苓、荆芥穗各4g,灯心草…  相似文献   

7.
自制消疠丸(柴胡、白芍、青陈皮、法夏、茯苓,白芥子、香附、牡蛎、瓜蒌、莪术)功效偏重于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本方有汤剂、丸剂、针剂;根据临床观察,初步印象是丸、针剂优于汤剂。疗效:男子乳房发育症22例,治疗后乳房包块全部消失:疗程最短本个月,最长4个月,多数为1~2月。另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32例,治愈(小  相似文献   

8.
王翠屏  姜华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14-514
制备汤剂时对某些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等)需采用包煎。经长期的实践发现,包煎对药物煎煮后过滤虽有一定好处,但对成分浸出的影响则易被人们所忽视。为了提高制剂的质量,对几种常用包煎的药物进行了初步实验,观察包煎对包煎药物及其他药物成分浸出的影响。1 实验方法1.1 以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为例,分别选择4个古成方,按处方药物比例量配方,加10倍水量,同样做3份,置烧杯中于电炉(500W)加热煎煮45min后,用一层纱布过滤,提得滤液进行总煎出物测定,并分别与对照方进行比较。处方A为车前散(含车前子、竹叶、茯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经方中剂型各不相同,其中汤剂200首,散剂41首,丸剂22首。汤剂单次服用剂量以每服1升(相当于现代200 m L)最为常见,并常根据方药特点灵活变动。散剂分煮散和服散2种,其中煮散,多用以水七合和一升煮散顿服,亦有以水半盏或一盏半;服散,多服1方寸匕。丸剂分煮丸和服丸2种,煮丸多水煮一丸;服丸药量多以知为度,亦或定时定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以日三服最为常见,其他日服次数为1、2、4……10次。服药时间以定时服药、每日三服最多,此外亦有顿服、平旦服、日夜连服等特殊定时服药,以及少少含咽、不拘时等不定时服药方式。结论医圣张仲景常依据临床病症的复杂性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遵循"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方药服量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确定合理的单次服用剂量和服用间隔时间(每日服用次数和服药时间),因人制宜,随症施量。  相似文献   

10.
沈豪 《中药材》1992,15(5):45-46
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除煎煮时间、次数、加水量、饮片质量等因素外,汤剂煎煮中特殊处理方法不当也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本文就中药汤剂煎煮几种特殊处理方法存在的若干弊端及改进措施作一简要综述。一、包煎传统方法对花粉类、细小种子类、含淀粉粘液质及绒毛多的药材实行包煎。虽然包煎有利于药物煎煮后的过滤、减少刺激性成分进入汤剂,但是包煎对药材成分溶出的影响则往往被人们忽视。李家仁对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包煎药物的浸出机理及煎煮时与4个古方中药成分的影响进行观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78-2381
目的:通过指纹图谱比较左金丸传统丸剂与免煎配方颗粒剂主要药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左金丸传统丸剂与免煎配方颗粒剂的指纹图谱,对其主要药效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方法学研究表明,所用色谱条件符合定性要求;以"诺得胜"左金丸中盐酸小檗碱为参照物峰,左金丸免煎配方颗粒剂中黄连主要成分(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含量高于传统丸剂,吴茱萸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传统丸剂。结论:左金丸免煎配方颗粒剂与传统丸剂的指纹图谱存在差异;前者黄连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吴茱萸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中药汤剂临床应用最多,由于大部分是由患者自己煎制,有必要对煎法予以介绍。中药汤剂迄今仍存在着汤方诸药不论是质坚的矿石,还是可烊(溶)的胶质及不宜久煎的药物,统统调配为一包,对质地坚实的石决明、龙齿等不经捣碎就抓方,向患者介绍煎法的更少有。这样由于调剂得不对,煎煮又不得法,致少效或无效。如雷丸煎用会失去驱虫效果,因其中所含蛋白分解酶(雷丸素),加热至70℃时便失去其活性,故须研粉冲服。钩藤煎时间过久或不够,均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共收载6首丸剂,即乌梅丸、抵挡丸、理中丸、麻子仁丸、大陷胸丸及禹余粮丸(已佚)。本研究通过对这5首丸剂的组方配伍、制备理论、制备工艺、服用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5首丸剂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丸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药汤剂,又称为汤液,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中药剂型。汤剂的制备环节中煎煮最为重要,汤剂的煎煮中涉及到一些特殊煎煮方法,包煎是其中一种。包煎是指将药物用稀疏的纱布等包裹后入锅煎煮,传统用药中要求有些药物需要包煎。作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从事中药房工作至今,对工作中遇到的中药包煎问题的肤浅体会加以总结,以期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戊己丸传统汤剂、复方颗粒汤剂与经过分煎制成的中药单味配方颗粒剂的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比较戊己丸传统汤剂、复方颗粒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三者特征图谱的差别,并通过相似度软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结果: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戊己丸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与配方颗粒均识别出27个峰,传统汤剂与复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相关性分别为0.992,0.956、复方颗粒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相关性为0.979。结论:戊己丸传统汤剂与其复方颗粒剂较为相似,与配方颗粒剂有一定差异,三者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共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本法对戊己丸配方和复方颗粒剂在临床的推广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治疗颈淋巴结核5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漆丸系安徽中医学院查少农教授所传验方。制法:取鲜泽漆全草3斤(春季采集),煎取药汁约1000毫升,浓缩成膏,加入红糖(少量)及适量炒面,调和成丸,分为14丸备用。服法: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早晚用温开水送服。服完再制,以防丸药长期放置而变质,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鳖甲煎丸药物血清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人MCs培养,采取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鳖甲煎丸药物血清,利用脂多糖(LPS)为刺激因子,将培养的MCs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鳖甲煎组;脂多糖组;脂多糖鳖甲煎组(简称脂甲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Cs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LPS刺激后,增殖指数明显提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鳖甲煎丸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人MCs增殖(P<0.01),并且使多数MCs阻滞在G0/G1期,能诱导人MCs发生凋亡。结论:抑制MCs增殖和促进凋亡可能是鳖甲煎丸延缓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汤剂为常用的浸出制剂之一。为了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疗效,作者对汤剂中常用包煎的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三种中药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观察它们在煎煮过程中,包煎对包煎药物及四个古成方药物的成分浸出的影响,并对中药浸出机理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浅谈《四部医典》中藏医剂型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藏医剂型的种类很多,《四部医典》中记载的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煅制剂、浸膏剂、药酒等多种,其中丸、散剂用之最多,汤剂及其它剂型用之较少,今笔者不揣浅陋,将其剂型特色介绍如下。 一、汤剂 汤剂是指把药物配齐后,用水、牛乳适量煎煮一段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的剂型。具有吸收快、疗效速、便于加减使用的特点。在《四部医典》中,把汤剂药物分为治疗热性疾病与寒性疾病两类。在热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如用陈旧的头盖骨、龙骨、藏茵陈煎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丸剂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四世纪《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四鸟鲗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似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的记载,对丸剂的名称、处方、规格、剂量以及服法等作了叙述。前汉《史记》大仑公传(公元前187年)中已有半夏丸之名出现。唐代丸剂得到迅速发展,至宋代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朝廷设立了太医局的熟药厅,即太平惠民药局,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788个方剂中,丸剂占了总数的36%。近代,丸剂依然在我国中成药制剂中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