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237例(258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突发性聋患者(儿童组)26例(29耳),成人突发性聋患者(成人组)211例(229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性别、耳侧、初诊时间、就诊听阈、听力曲线、有否伴有耳鸣、眩晕及耳闷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11.0%;儿童组就诊听阈平均为(88.7±15.8)dB,高于成人组[(71.8±23.6)dB,(P<0.05)];儿童组听力曲线为全聋型的占69.0%,高于成人组(44.5%,P<0.05);经治疗后,儿童组的总体有效率为51.7%,成人组总体有效率为45.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儿童组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听阈及伴发眩晕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中,初诊时间、就诊听阈及伴发眩晕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突发性聋患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成人重,但治疗后两者总体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且不伴发眩晕者预后较好;就诊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成人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而年龄、性别、耳侧以及是否伴发耳鸣、耳闷对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突发性聋病例特征及BPPV与突发性聋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2007 年3月~2013年3月,278例突发性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纯音听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6例突发性聋病例并发BPPV(12.95%)。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听力损失重,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预后更差,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老龄(>60岁)、治疗前听力的损失程度、前庭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显示前庭功能受损更重,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学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因素,推断病因,评估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9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例,均在学龄期,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50%。单侧发病和尽早就诊是预后的积极因素,听力损失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P <0.05)。治疗有效与耳闷症状相关(r =0.36,P =0.048),与就诊时间间隔负相关(r =-0.44,P =0.016)。入出院的听阈差值与中性粒细胞数负相关(r =-0.38,P =0.037)。出院平均听阈与纤维蛋白原数相关(r =0.41,P =0.044)。结论 单侧发病、伴发耳闷和尽早就诊是学龄儿童突发性聋的积极预后因素,感染及血管因素是可能的病因,针对它们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响突发性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病例113例(114耳),将资料应用Stata 12.0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处理,疗效为二分类变量和有序多分类变量分别进行分析,以性别、年龄、听力图形、是否有影响微循环障碍的合并症、开始治疗时间、是否伴有耳鸣和(或)眩晕、听阈、是否使用激素治疗、患病耳作为自变量,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全因素模型和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激素组治疗有效率75.9%,非激素组有效率5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听阈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唯一因素。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听阈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影响突发性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突发性聋预后的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首先去除初始听阈≤40 dB的低频聋患者,得到882例进行疗效分析.初始听阈>40 dB的患者按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严重程度分为下坡型组(69例)、上坡型组(24例)、平坦型组(139例)、凹陷型组(44例)、极重度聋(126例)和全聋(86例)6组.结果 病程3 d内疗效最佳,其次是1、2周内,超过2周疗效差,3周内和1个月内、1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2周内患者初始听阈>40 dB组中凹陷型组与其他组相比预后最佳,恢复率达97.7%.极重度聋组和其他组(除全聋组)相比,治愈率(23.8%)及恢复率(57.9%)低,但好于全聋组.全聋组的预后最差,无效率达67.4%.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与其他不伴此病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455,P=0.0348).年龄与预后有关,年龄越大,预后也越差,以50岁为界,<50岁的患者的预后要好于≥5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39,P=0.0054).结论 病程大于2周的患者疗效差,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听力损失程度是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预后比无任何合并症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阈值均衡噪声检测法研究耳蜗死区在突发性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耳蜗死区与突发性聋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阈值均衡噪声检测法检测138例(149耳)突发性聋患者,综合治疗2周后,再次行听力检测,分析耳蜗死区和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8例(149耳)突发性聋患者中39例患者(45耳)单或双耳存在一个或多个频率的耳蜗死区,耳蜗死区检出率为30.20%(45/149);耳蜗死区在突发性聋患者主要分布在2000~4000 Hz的高频区域;检测有听力下降的频率993个,其中有耳蜗死区的频率103个,治疗后有效率29.13%(30/103);经检测无耳蜗死区的频率890个,治疗后有效率54.38%(484/890)。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5)。结论耳蜗死区与突发性聋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原因不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0.25~ 8.00 kHz(0.25、0.50、1.00、2.00、3.00、4.00、8.00 kHz)平均听阈≤80 dB HL者为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81 dB HL者为全聋型突发性聋[1].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本研究对108耳听力初始有恢复的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和129耳听力初始有恢复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听力初始恢复频率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67例突发性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36例)及无效组(3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病毒感染史、发病季节和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儿童突聋患者中64.18%在春冬季发病,其就诊时听阈为(76.62±25.97)dB HL,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分别为70.15%和61.19%,病毒感染率为19.40%,听力曲线中10.44%为低频下降型、2.99%为高频下降型、34.33%为平坦型及52.24%为全聋型。经治疗后,患者听阈为(60.41±31.52)dB HL,总体有效率为53.7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90%、16.42%和16.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及听力曲线为全聋型,预后越差(P<0.05);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P<0.05)。 结论 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病毒感染率较高且大部分在春冬季发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重并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其听力曲线以平坦型及全聋型为主。就诊时听力损伤程度轻、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全频突发性聋的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全频突发性聋的分型及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87例全频突发性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血栓通治疗.结果 根据听力下降的速度将全频突发性聋分为缓降型和骤降型,缓降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4.4%(27/32)及68.8%(22/32),骤降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52.7%(29/55)及32.7%(18/55);缓降型预后明显好于骤降型(P<0.01).根据听力下降的程度将全频突发性聋分为平坦型和全聋型,以平均听阈90 dB作为划分标准时平坦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73.3%(44/60)及53.3%(32/60),全聋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44.4%(12/27)及29.6%(8/27);平坦型预后明显好于全聋型(有效率P<0.01,显效率P<0.05).结论 全频突发性聋有必要进一步分型.根据听力下降的速度可分为缓降型和骤降型,缓降型预后明显好于骤降型;根据听力下降的程度可分为平坦型和全聋型,全聋型预后较差,以平均听阈90 dB作为平坦型和全聋型的划分标准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