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8条中的“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一语,古今注家多释为“将传经于阳明”、“太阳病下传,必为阳明,刺泄阳明,防邪传入”。该释既讹“再经”为“传经”,舛“针”义为“刺”理,又限定了作者之辨证方法,笔者深研原著,证之临床,结合训诂学,认为“再经”是第二次重现已发生过的太阳病证,而不是“传经阳明”;“足针阳明,使经不传”,既昭“针、刺”不同之理义,更彰上工治未病之真要。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虽论药治较多,然其述针灸疗法亦不少.其利用针灸优势,弥补汤药之不足,有独到之妙处.兹浅述如下:一、截断邪传之道外邪侵入人体后,若邪盛正衰,邪将有表入里而传.仲景用针灸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邪传之道.如第8条(条号依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下同)“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临床上取足三里扶正培元,调和营卫,阻止邪传,比较理想.现代研究表明,针足三里可使正常人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l~2倍.针刺健康人的上巨虚、菌痢病人的上巨虚和天枢,针后血清补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说明针足阳明的三里、上巨虚等穴为主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载药物 92味 ,1 1 3首方 (阙一方 ) ,构成了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辨证论治专著 ,亦有涉及针刺疗法的内容。本文试对其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规律进行简要地分析。1 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伤寒论》针刺条文共有 1 0条 ,根据各种针刺疗法使用目的、作用机制及所治病证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1 疏通经气 ,截断传变 :第 8条“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 ,说明患病较久 ,犯于太阳本经之邪将尽 ,而正气欲恢复 ,故病有自愈之机。若头痛…  相似文献   

6.
邓磊 《光明中医》2004,19(5):11-12
纵观《伤寒论》一书 ,涉及外治法条文约 4 0余条。分为刺法 ,灸法 ,火法 ,灌法 ,温粉扑法 ,温覆法 ,导法等 ,与内治法一样 ,是汉代以前医学成就的总结 ,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了全面继承中医学这一宝贵遗产 ,拓展中医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伤寒论》外治法分类总结如下 ,祈请同道斧正。1 截断病邪 ,预防传变8条[1 ]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经过七天以上 ,邪气渐退 ,正气来复 ,有向愈的倾向 ,所谓“经尽” ,是指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7.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 ,方方皆活 ;三百九十七法 ,法法皆通。应知在这法法皆通中 ,针灸疗法亦有其一席之地。兹就其中涉及针灸疗法的 2 6条探讨如下。1 针灸能起到主治作用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计有 1 0条 (8、 1 1 1、 1 1 2、 1 47、 1 48、 1 76、 2 2 1、 3 0 8、3 2 5、 3 4 9条 )。例如第 8条曰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意思是说 :太阳病 ,头痛到 7天自行痊愈者 ,是因为邪气在太阳经已行完了 ,假若 7天以后头痛仍没有好 ,邪气就要再向阳明经发展 ,…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脾瘅与糖尿病前期较为接近,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笔者认为有助于明确针刺阻断脾瘅向消渴病传变的途径,对针刺逆转脾瘅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文章从脾瘅的病因病机着手,从阳明经病的证候表现、经脉循行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脾瘅与阳明系统病变证候特点有内在的一致性,认为脾瘅当从阳明经论治。同时分析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立论依据与具体选穴,简要综述了针刺足阳明治疗脾瘅的现代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中医学术思想之精髓在于:未病先防,重点预防,防患于未然。纵观古代针灸医籍,针灸治疗贯穿始终,已形成系统而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是针灸学的主体,而针灸预防作用涉及不多,但也并未被忽视,可以说是针灸学的指导思想,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针灸预防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八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在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指出太阳病…  相似文献   

10.
自古至今,历代注家均认为太阳、阳明有经腑二证之分,而惟独未见少阳有经、腑证之别。笔者通过重温《伤寒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少阳病也应分经腑二证。现就此问题作一探讨,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教正。 一、从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和受邪的传变来看 经脉在生理上有勾通内外的作用,故《素问·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任何一条经脉都有与其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相连的关系,如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足阳明经与胃相连等等。生理上如此,在病理上经脉就成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可知葛根汤证之项强乃由外感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葛根汤即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有解肌发汗、生津舒筋的作用,故能治项背强。方中用葛根,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其证表实无汗,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不但调和营卫,且能发汗祛邪。惟其筋脉失养,不须峻汗,故有芍药敛阴和营,姜、枣、甘草益中焦而助胃气。 《伤寒论》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二条乃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所致。表邪入里,上犯胃腑,胃失和降,故呕;下迫大肠,传导失司,故利。《医宗金鉴》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患者既有太阳表证,复加阳明里证,为何先治表呢?岂知乃因邪郁肌表,水寒之气不从汗解,下走大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见下利。此下利虽属里证,然表证为病因,且为重为急,故表解则里自和也。故用葛根汤以散经中之寒邪,亦即“逆流挽舟”之法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不仅精于汤药,且长于针灸。《千金要方》载“仲景日: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可见,仲景对汤药与针灸治疗是同等重视的。《伤寒论》里就有35条针灸治疗的条文,《金匮要略》里有四条。这些宝贵的篇章,对后世针灸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深入研究仲景对针灸学术的贡献,对于全面发展仲景学说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一、阐发经旨指导临床仲景将《内经》有关针灸的论述,创造性地运用于临床,通过实践,阐发其义。《内经》有“治未病”和“已病防传”的原则,仲景即将针灸作为“治未病”和“已病防传”的手段,主张“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相似文献   

13.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对于此条,历来注家,包括现行中医院校《伤寒论》统编教材部认为:本条主要是讨论阳明病的来路和成因。如成无己指出:“邪自太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邪自阳明经传之入府者,谓之正阳阳明;邪自少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少阳阳明。”至于其成因,《伤寒论译释》指出“太阳阳明由于津亏,正阳阳明由于阳旺,少阳阳明由于误治”。“正由于他们的来路和成因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6.
<正> 《阳明病篇》共有84条. 第179条论阳明病的里实证,其成因有三,其中以正阳阳明为主. 第180条论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意在言外,若辨出了阳明的“实”则达到辨证要求. 第181条论阳明病成因;182条论阳明病外证;183条论阳明胃实而无复传;184条论阳明病始虽恶寒而后即反汗出恶热. 第185条论发汁不彻邪传阳明.传阳明则见濈濈汗出;186条论邪传阳明则见脉大.两条合参,以辨阳明受邪之脉证. 从179条到186条是阳明燥热为病的总论,强调了阳明里证的不大便和外证身热汗自出而不恶寒.  相似文献   

17.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8.
少阳篇《伤寒》诸本,均先阳明而后少阳,仅常熟丁国钧《荷书馆琐言》称:邴味清得《伤寒论》真本,其编次首太阳、次少阳、次阳明.此说是否确实,姑且勿论,但少阳为枢,半表半里也;太阳开为表,阳明阖为里,是少阳应居太阳、阳明之间也.症由太阳传少阳者有之;径传阳明者有之,独未见由阳明而传少阳者,以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况阳明篇中,言及少阳者颇多,不先读之,何能明瞭,故移列于前.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汀  吕越 《河南中医》2002,22(3):12-12
笔者学习《伤寒论》多有所得 ,现不揣鄙陋 ,归纳内科急症治法特点 ,并分析如下。1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仲景治疗急症 ,采取阻挡病邪 ,截断病路 ,扭转病势的方法。在实施此项方法时 ,具体措施有两种 :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向前发展演变的沿途上 ,加固充实欲犯部位 ,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 ,犯之不能 ,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 ,选定适当部位 ,不误治机 ,围而歼之 ,使病邪就此止步 ,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 8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 ,针足…  相似文献   

20.
张子和是著名的中国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科学家之一 ,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诸多关于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现就其针灸选穴略述如下 :提倡攻下的张子和提出 :“凡血之为物 ,太多则益 (=溢 ) ,太少则枯。”故血太过者 ,太阳、阳明之实也 :血不及者 ,厥阴之虚也。故血出者 ,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经 ,不宜出血 ,血少故也。”因而在治疗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刺太阳、阳明出血 ,则目愈明 ,刺少阳出血 ,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 ,以血养目而已。此《内经》所谓目得血而能视者 ,此也。”[1 ] 子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