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后短期疗效确切,但中期疗效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多韧带损伤重建后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带线铆钉修补.重建前后行Lachman试验、IKDC分级、Lysholm评分及KT-1000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以评估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个月.重建后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 Lachman试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评分及KT-1000较重建前明显提高(P<0.05),提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带线铆钉修补内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短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4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还是同种异体肌腱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123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肌腱组63例和异体肌腱组60例。治疗后随访进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均经过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近,医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123-4125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应用关节镜下单束、双束同种异体肌腱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03例,依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50),术后随访24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24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应用IKDC评分)、膝关节韧带损伤条件特异性(利用Lysholm评分系统),观察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轴移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正常率、轴移试验结果正常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前交叉韧带时,关节镜下双束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方法的疗效优于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可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腘绳肌腱和异体胫前肌腱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满1年的病例。自体腘绳肌腱(简称自体组,32例)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简称异体组,21例)行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手术。利用客观指标(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表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表进行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愈合,无关节内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年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IKDC膝关节评分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腱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及术后免疫排斥情况。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自体腘绳肌腱组)及B组(同种异体肌腱组),A组44例,B组40组。A组植入患侧膝的腘绳肌腱,B组植入同种异体肌腱(胫骨前肌),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Kneelax关节动计度测量仪测量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及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升高(P0.05),Kneelax评分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术后Lachman试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比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较,同种异体肌腱有着相似的临床疗效,两者免疫排斥反应均不大,临床上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别应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采用自体肌腱进行重建,观察组48例给予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进行重建,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发热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及住院时间相当(P0.05)。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肌腱韧带重建术,均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运动能力及综合功能的恢复,自体肌腱韧带重建术术后无排斥反应,同种异体肌腱韧带重建术对患者的损伤小,临床应用时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当今,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常用方法,但就重建移植物的选择问题尚存在不少争议。
  目的:比较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 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文献检索截止至2014年7月12日。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输入数据时采取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858例受试对象,其中自体肌腱组441例,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组41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自体与非放射性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总IKDC评分[相对危险度=1.02,95%置信区间(0.99-1.06),P=0.21];松弛度[均数差=-0.13,95%置信区间(-0.29至-0.02),P=0.09];Lachman试验[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95-1.13),P=0.37];pivot shift试验[相对危险度=1.00,95%置信区间(0.95-1.05),P=0.96];one-leg hop试验[相对危险度=1.01,95%置信区间(0.96-1.06),P=0.77];Lysholm评分[均数差=-0.64,95%置信区间(-1.45-0.17),P=0.12];Tegner评分[均数差=0.16,95%置信区间(-0.16-0.47), P=0.34]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42,95%置信区间(0.67-3.04),P=0.36]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自体与非放射线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鉴于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不同学者对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存较多争论,因此寻找简便、经济的修复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重建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单侧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胫骨隧道钻取双隧道模拟前内、后外两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于重建前后利用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关节动度仪测试试验,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并应用IKDC分级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9例患者随访的IKDC分级:A级8例、B级10例、C级1例,无伸膝受限,活动范围120°~140°,平均126°.KT-2000TM膝关节稳定性测量在90.7 kg,136.1 kg和最大拉力时,患膝和健膝之间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重建前(P < 0.01).影像学IKDC评估为:A级15例(79%),B级3例(16%),C级1例(5%).结果证实,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不同学者对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存较多争论,因此寻找简便、经济的修复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重建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单侧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胫骨隧道钻取双隧道模拟前内、后外两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于重建前后利用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关节动度仪测试试验,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并应用IKDC分级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9例患者随访的IKDC分级:A级8例、B级10例、C级1例,无伸膝受限,活动范围120°~140°,平均126°。KT-2000TM膝关节稳定性测量在90.7kg,136.1kg和最大拉力时,患膝和健膝之间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重建前(P〈0.01)。影像学IKDC评估为:A级15例(79%),B级3例(16%),C级1例(5%)。结果证实,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利用异体胫前肌腱行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所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4例,并且按照就诊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单号为单束重建组,行前内侧束解剖重建;双号为双束重建组,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利用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achman试验、以及轴移试验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统计,术后单束重建组与双束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3±2.41)分与(96.12±2.35)分;IKDC评分分别为(77.32±13.93)分与(86.42±14.63)分。双束重建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单束重建组(P0.05)。单束重建组中,5例Lachman试验为阳性,5例轴移试验为阳性;双束重建组中,4例Lachman试验为阳性,3例轴移试验为阳性。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但经过治疗均痊愈。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利用异体胫前肌腱行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疗效都很显著,但是,双束重建的稳定性与生物性比单束重建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02/2008-01行同种异体韧带重建5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324例,女189例;平均年龄29岁;异体骨-髌腱-骨272例,异体胫前肌208例,异体股直肌腱13例,异体指屈肌腱8例,异体跟腱-骨12例.移植前后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测评价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随访12~76个月,患者移植后Lyshrolm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1),移植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Lachman试验阴性458例(89.2%),轴移试验阴性462例(90%).移植后胫骨前移的差别较移植前缩小(P<0.01).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常规对症治疗后完全康复.除部分病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经少量激素处理后痊愈外,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58例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术后两三天升高后,14~30 d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总活化淋巴细胞、中期活化淋巴细胞均未出现明显升高.2例异体指屈肌腱移植物松弛度增加,关节镜下探查见移植物松弛,1例予紧缩治疗,另一例予前交叉韧带翻修+LARS人工韧带重建.其他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可见韧带愈合牢固,张力良好,表面有滑膜覆盖,可见小血管长入,刨除少许滑膜后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显示,关节境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6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多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但取材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韧带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06-12/2008-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膝关节交叉韧带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0~42岁,前交叉韧带损伤4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4例,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移植肌腱重建.术前进行临床体检及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膝关节应力X射线片、髌骨轴位片及MRI等相关检查,Lysholm评分.术后6~21个月随访进行评估,包括临床体检和Lysholm评分.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中,5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发生,4例出现关节腔积血,术后1周行关节腔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出院时关节腔肿胀基本消退.术前出现的不同程度关节疼痛、屈仲活动受限及关节肿胀、急停、急跑困难、打软腿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提示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移植肌腱重建损伤交叉韧带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减少自体组织移植的供区损伤;同时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及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疗效比较.方法 2005年7月~2008年5月对该院共42例关节镜下确诊的ACL断裂的患者行双骨道单束自体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韧带重建治疗,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对重建韧带进行固定,术后完成相关随访,随访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查体,MRI影象等,功能评定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4.0年,平均2.8年.其中1例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膝关节屈曲受限外,余患者末次随访所有膝关节伸-3°~0°,屈110°~130°,2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为阳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34.6±4.36)分提高至术后(89.4±5.42)分.采用自体肌腱重建患者Lysholm评分由术前(32.4±6.95)分提高至术后(91.3±5.51)分,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由术前(35.6±4.49)分提高至术后(90.2±6.32)分,两组患者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系统及挤压螺钉固定自体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实验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对于腘绳肌腱细小的南方人应用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首次分析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海南地区人群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27例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临床资料,其中2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进行重建,其中自体腘绳肌23例,同种异体腘绳肌4例.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功能并指导功能锻炼,应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韧带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获随访8.7(3~24)个月,1例隐神经损伤,1例移植后3个月膝关节化脓性感染,行移植物取出待二期行翻修;除感染1例外,所有患膝移植后活动均正常,不稳感消失,同种异体腱组患膝皮温较高,但体温不超过38℃;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其中19例术后IKDC评分正常或接近正常,说明自体或同种异体腘绳肌腱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良好移植物,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4例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2年以上纳入分析。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0KDC)分级评估标准和KT-1000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30.8个月,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58分提高到术后95分,优良率96.3%。IKDC功能评价29例(53.7%)正常、24例(44.5%)基本正常、1例(1.8%)异常。KT-1000测定优38例(70.4%),良15例(27.8%),差1例(1.8%),平均移动度2.1mm。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可行,疗效确切。术后能早期康复锻炼,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 IKDC 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