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及SaO2。(2)对首次进驻海拔5200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d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试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检测血气指标。结果(1)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进驻海拔5200m的青年,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有效提高机体血液中PaO2和SaO2,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高原供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 380 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后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第一次运动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第二次运动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每次均500 m l,2次/d。运动结束后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BLA),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含量。(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 d,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果(1)海拔3 700 m和5 380 m负荷运动,口服富氧水后较未服富氧水时SOD,NO和NOS增高(P<0.01或0.05);MDA,BLA,BUN降低(P<0.01或0.05)。(2)进驻海拔5 200 m的青年,实验组较对照组NO增高(P<0.01);SOD,NOS也增高(P<0.05);MDA,BLA降低(P<0.01);BUN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具有耐缺氧、抗疲劳的作用,对预防急性高原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海拔3 700 m和5 200 m高原口服富氧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将2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 m l,2次/d。饮用3 d后检测其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MMEF、PEF和MVV。(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志愿者,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前服用富氧水或生理盐水,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后检测肺功能。结果习服志愿者口服富氧水3 d和初进高原志愿者口服富氧水9 d,肺功能指标中FVC、FEV、MMEF、PEF、MVV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FEV1%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高原口服富氧水能提高移居者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39名受试者被分为高压氧治疗组(21人)和对照组(18人)。于进入高原前2d,高压氧组每天接受1次高压氧预治疗,然后2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5d到达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进入哨卡第2、4、6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L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分值高者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重。同时检测脉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2组青年进入高原后均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进入哨卡第2天和第4天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和脉率较高压氧治疗组增高(P<0.01和P<0.05),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对急性高原反应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口服富氧水对初人海拔5200m地区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者选取年龄在(18-27)岁的36名汉族男性官兵,均为平原出生,进入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8人,同时乘汽车2天后到达海拔3700m。实验组开始口服用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开始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每次500mL,每日2次,就地休整3天后乘汽车1天到达海拔5200m某哨卡,共服液9天  相似文献   

6.
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健康男性青年,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青年,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实验组口服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每次500mL,一日2次,连续服用3天。运动结束后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在口服富氧水前后的变化。结果: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后,实验组SOD、NO和NOS增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MDA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体内氧含量,对低氧造成的自由基代谢失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 d对A组在海拔1400 m进行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 d到达海拔3700 m地区休整2 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200 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急进海拔高原和在高原习服的青年,运动状态下口服富氧水,进行血气检测和分析,探讨富氧水在预防急性高原病、提高高原作业效率的作用机制及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作者首先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  相似文献   

9.
富氧水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富氧水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名青年战士等分为两组,使用双盲法,在海拔3700 m某地,实验组服用富氧水,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在其抵达海拔5300 m驻地后第3天,采用《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1098-1991)对其进行急性高原反应评分;第7天,采用《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4301-2002)对其进行高原习服基础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服用富氧水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明显降低,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富氧水可提高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血氧饱和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缩短人体在高原缺氧条件下习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富氧水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血乳酸及尿素氮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 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健康男性青年,在海拔5 380 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健康男性青年,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实验组口服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每次500 ml,2次/d,连续服用3 d。运动结束后检测血中乳酸(BLA)、尿素氮(BUN)在口服富氧水前后的变化。结果海拔3 700 m和5 380 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BLA、BUN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具有增强高原机体能量代谢和抗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原西氏胶囊防治急性高原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原西氏胶囊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将进驻海拔5380m的52名青年随机分成4组进行双盲实验,自进驻当日开始服药至第7d。高原西氏胶囊组14人,异叶青兰组14人,三普红景天组12人,对照组12人。以军标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进驻第1、3、5、7d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同时,测定脉率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高原西氏胶囊组急性高原反应较其它3组明显减轻,SaO2升高(P<0.01或P<0.05)。结论:高原西氏胶囊防治急性高原反应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SM/FP)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效果。方法34名男性官兵随机分为SM/FP组(n=18)和对照组(n=16),均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海拔5200m高原。从进驻5200m当天开始,SM/FP组每天早晚吸入SM/FP(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对照组喷人生理盐水,连续5d。按国军标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标准,观察第1、3、5d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SaO2和心率;进驻海拔5200m第5d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乳酸(BL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结果进入海拔5200m第1、3、5d时,SM/FP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较对照组降低(P〈0.01),SaO:增高(P〈0.05),HR无显著差异(P〉0.05);SM/FP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高,MDA、BLA降低(P〈0.01或P〈0.05)。结论吸入SM/FP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乳酸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高原移居青年体力作业效率的影响。方法将进驻海拔3 700 m半年的2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人。A组口服富氧水2 d,2次/d,500 ml/次;B组口服富氧水5 d,2次/d,500 ml/次。分别在服富氧水前和服完富氧水后第2天和第8天进行运动负荷实验。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50 W,每3 min递增50 W,以60 r/min连续踏车至200 W 3 min后终止。用直线回归法计算每位受试者运动心率达170次/min时机体所作的功(PWC170)和运动功率90 W时的心率(HR90W),记录功率200 W时的肺通气量及血氧饱和度(SaO2),计算心功能指数。结果两组服富氧水后较服富氧水前PWC170、SaO2及心功能指数均增高(P<0.01);HR90W、肺通气量降低(P<0.01),且其效率能保持1周(P<0.05)。结论富氧水能明显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体力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4.
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药物对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 20天的5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服用复方红景天组、西氏胶囊组、乙酰唑胺组、吸入一氧化氮(NO)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服(吸入)药物6天前后的安静时、踏阶运动5min时分别检测SaO2;结果:服药前运动5min时5组SaO2较安静时均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西氏胶囊和乙酰唑胺组较安静时降低显著(P<0.05),红景天组、吸入NO组及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与服药前运动5min时比较,西氏胶囊组和乙酰唑胺组增高显著(P<0.05),红景天组和吸入NO组增高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服药后安静时及运动5min时SaO2均增高显著(P<0.05);结论:服用复方红景天、西氏胶囊、乙酰唑胺及吸入NO均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低氧条件下人体运动耐力及SaO2,吸入NO和服用红景天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急进不同海拔地区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年人动脉血气变化的研究,探讨高原地区血气变化规律及机体调节习服机制。方法:对急进到海拔2260m和4600m地区共计56名身体健康成年人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分急进后的第1天、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检测血气各项指标,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急进高原后1天、7天、15天各血气指标对比PaO2在第1天和第15天存在差异,其它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性。各时间段均存在着轻度的低氧血症。多数急进者存在着轻度的碱血症;②急进海拔2260m与急进海拔4600m15天后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PaO2、AB有差异,PaCO2有显著性差异,而SaO2无差异;④急进海拔2260m15天与海平面地区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无差异、PaO2有差异,而AB、PaCO2、SaO2、BEB均有显著性差异。急进海拔4600m15天与海平面地区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PaO2、AB、PaCO2、BEB均有显著性差异,而SaO2有差异;⑤急进海拔4600m组和当地正常人群组相比,除了SaO2无差异性,其它各血气指标均存在差异和显著性差异。急进组pH、PaCO2、PaO2、AB、BE均略高于当地组。结论:①急进高原后,人体动脉血气在短时间内迅速通过肺功能的应激性调节、血液各缓冲系统的作用等机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血气变化方面有着一定的"高原调节储备";②急进高原健康人和当地久居或移居者之间的血气调节机制和"调节储备"都是不同的;③SaO2在筛选急性高原反应易感人群时,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