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存在与发病有关的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以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这些标志蛋白,可为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提供依据.目的:以蛋白质组技术比较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采集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和正常者血清各30例,提取血清蛋白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象分析软件Imagemaster 2D分析电泳图谱,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与结论: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与正常者中24种蛋白质的表达量显著不同,其中α-2-巨球蛋白,血浆铜蓝蛋白,血清淀粉样P物质,丛生蛋白,抗糜蛋白酶,触珠蛋白,血红素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血清转铁蛋白等9种蛋白质被鉴定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结果说明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急性期反应蛋白表达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加深了对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分子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各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为该病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①选择2000-01/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254例[男154例,女100例,平均(35&;#177;19)岁;符合Asbury和美国神经病学会制订的急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1的病历资料。②将全部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月份、前驱病史、发病至高峰期及住院时间、首发症状、运动症状、感觉症状、波及颅神经、植物神经情况、辅助检查、治疗、随访等均列入Excel病例统计表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吉兰-巴雷综合征电生理记载和临床表现,结合各型诊断标准对资料较为完整者进行分型。比较各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发病月份分布,前驱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和康复特点。③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数字或率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x^-&;#177;s表示,组间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①分型:经典吉兰-巴雷综合征即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8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32例、未分型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或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72例、Fisher综合征14例、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34例、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5例、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3例。②年龄、性别分布:在各型中性别分布大部分为男多于女,仅复发性和植物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女〉男。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P〈0.05-0.01)。③发病月份分布:7,9,10月为吉兰-巴综合征发病高峰。④前驱病史: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有病前感染史比例(25%)明显低于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53.3%)。⑤临床表现:93%以上患者以四肢无力为主要症状;重者患者都迅速出现肢体瘫痪,需要辅助呼吸。⑥实验室检查结果: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最主要神经电生理改变(72.4%)。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56.5%)。⑦治疗:目前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因治疗如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39.0%)、血浆交换(2.36%)和激素治疗(30.7%),与1997/1999流行病学调查时(35.0%)相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例有上升趋势,而采用激素治疗所占比例(45%)有下降趋势。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97%应用激素,而对激素反应好的占88.2%。⑧随访: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利于病情早日康复,效果优于激素和单纯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结论:①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男多于女。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偏大。②7,9,10月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高峰月份。③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有病前多有感染史。④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应该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减少激素应用,提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应用比例。而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应该继续应用激素治疗。⑤早期给予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各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为该病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①选择2000-01/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254例男154例,女100例,平均(35±19)岁;符合Asbury和美国神经病学会制订的急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的病历资料。②将全部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月份、前驱病史、发病至高峰期及住院时间、首发症状、运动症状、感觉症状、波及颅神经、植物神经情况、辅助检查、治疗、随访等均列入Excel病例统计表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吉兰-巴雷综合征电生理记载和临床表现,结合各型诊断标准对资料较为完整者进行分型。比较各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发病月份分布,前驱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和康复特点。③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数字或率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分型:经典吉兰-巴雷综合征即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8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32例、未分型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或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72例、Fisher综合征14例、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34例、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5例、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3例。②年龄、性别分布:在各型中性别分布大部分为男多于女,仅复发性和植物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女>男。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急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P<0.05~0.01)。③发病月份分布:7,9,10月为吉兰-巴综合征发病高峰。④前驱病史: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有病前感染史比例(25%)明显低于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53.3%)。⑤临床表现:93%以上患者以四肢无力为主要症状;重者患者都迅速出现肢体瘫痪,需要辅助呼吸。⑥实验室检查结果: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最主要神经电生理改变(72.4%),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56.5%)。⑦治疗:目前吉兰-巴雷综合征病因治疗如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39.0%)、血浆交换(2.36%)和激素治疗(30.7%),与1997/1999流行病学调查时(35.0%)相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例有上升趋势,而采用激素治疗所占比例(45%)有下降趋势。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97%应用激素,而对激素反应好的占88.2%。⑧随访: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利于病情早日康复,效果优于激素和单纯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论:①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男多于女。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年龄偏大。②7,9,10月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高峰月份。③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有病前多有感染史。④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应该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减少激素应用,提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应用比例。而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应该继续应用激素治疗。⑤早期给予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伤、手术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病前有外伤、手术史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无外伤或手术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相比较。结果 外伤、手术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生在外伤或手术后3周内,发病前可有咽痛、腹泻史,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可伴有四肢麻木,严重病例有呼吸困难。主要体征为四肢肌力下降、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感觉异常。与同期住院治疗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相比,外伤、手术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较重(P<0.05)。大部分病例脑脊液化验表现为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检查有髓鞘脱失、轴索变性表现。在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与无外伤或手术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比较,外伤、手术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效果差(P<0.01)。结论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外伤、手术继发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效果差。应重视外伤、手术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及时诊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蛋白质表达差异,从蛋白质分子水平探索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4只与正常C57小鼠4只脑组织经蛋白提取后,分别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Image Master 2D Elite分析电泳图谱。以MALDI-TOF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 结果: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1个蛋白点在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组织表达量明显不同。他们分别被鉴定为热休克蛋白86ku-1、神经丝三联体L、氧化还原酶75ku亚单位前体、血清白蛋白前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合酶α亚单位、α-烯醇化酶、γ-烯醇化酶、泛素结合酶E2、肌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论: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并鉴定了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李胜  雷阳  曹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3005-3006
目的:探讨脑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脑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本病例符合脑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应用免疫球蛋白、激素、B族维生素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对感染后出现急性对称性脑神经麻痹的患者,即使无肢体瘫痪,也应考虑到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与预后.方法 对38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与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电生理以轴索病变为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系统损伤症状重,预后差;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型不伴轴索损伤,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电生理检查是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而动态检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F波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双硫仑样反应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机体同时吸收乙醇及双硫仑药物后,导致体内乙醛、多巴胺代谢障碍的中毒反应,多表现为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严重者可致意识丧失、休克等[1]。而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为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多发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2]。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确切病因未明,主要有感染(空肠弯曲菌等)、免疫、接种疫苗等。但双硫仑样反应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例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现将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可能为双硫仑样反应继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蛋白组学方法筛选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肝纤维化临床血清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应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离HBV肝纤维化患者和HBV携带者的血浆蛋白质,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质谱鉴定差异蛋白质点,免疫印迹验证差异蛋白质在HBV肝纤维化患者和HBV携带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质谱鉴定了得到1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HBV肝纤维化患者中表达上调的9个,表达下调的4个,免疫印迹证实了α-烯醇酶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HBV肝纤维化患者中表达上调,与质谱结果一致.结论 α-烯醇酶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可作为临床上HBV肝纤维化有用的血清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评定和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对2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应用Lindmark评定法判断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总有效率上肢和腕为90.47%,手为85.71%,下肢为95.23%。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并鉴定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和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收集HBV感染的HCC患者血清16例(HCC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13例(慢性乙肝组),组内等量混合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去除高丰度蛋白,样本经iTRAQ试剂标记后利用二维色谱分离,经串联质谱鉴定并相对定量。结果:质谱共得到49784个多肽片段,经谱库搜索的鉴定的蛋白共279个,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有28种,HCC组较慢性乙肝组上调的蛋白有20种,下调的有8种。其中上调的蛋白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1、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等5个急性相反应蛋白,提示炎性反应和肿瘤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筛选出多种与肝癌相关的差异蛋白,提示iTRAQ技术对于血清蛋白质组学肿瘤标记物的研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蛋白质表达差异,从蛋白质分子水平探索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4只与正常C57小鼠4只脑组织经蛋白提取后,分别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Im-ageMaster2DElite分析电泳图谱。以MALDI-TOF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结果: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1个蛋白点在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组织表达量明显不同。他们分别被鉴定为热休克蛋白86ku-1、神经丝三联体L、氧化还原酶75ku亚单位前体、血清白蛋白前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合酶α亚单位、α-烯醇化酶、γ-烯醇化酶、泛素结合酶E2、肌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结论: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并鉴定了淀粉样β蛋白前体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脑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h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季节多见,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少数起病较缓慢。目的: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及临床特点,为康复介入提供临床依据。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01/2002-07收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共6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救治成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8例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致呼吸机麻痹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及全程行营养支持的观察和综合护理.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6例治愈,2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正确使用呼吸机,是成功抢救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致呼吸机麻痹的首要,严密地病情观察、周密而系统地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18例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药物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是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唐文波  吕莹 《临床荟萃》1999,14(15):706-706
许多血清蛋白酶在疾病的急性期可起到一种“报警”的作用。急性期明显增高的蛋白酶包括α_1-糖蛋白及C-反应蛋白、α_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和血浆酮蓝蛋白等呈中等程度增加。而α_1-巨球蛋白则是一种非急性期蛋白质。这些血清蛋白质是一种抗炎症蛋白质,他们还有发挥免疫调节机制的功能。在组织损伤的时,这些急性期蛋白质浓度的变化,通过加强宿主抵抗微组织损伤和促进炎症病损的清除和恢复。这些急性阶段的反应可达到一种有益效果。在研究中,检测了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的α_1-抗胰蛋白酶、α_1-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_1-巨球蛋白、转铁蛋白和血浆酮蓝蛋白,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  相似文献   

17.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组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较常见,可以出现血压不稳定如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但是,临床上以休克为首发表现我们尚未见报道.现报道我院收治的以休克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8.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神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吉兰 巴雷综合征患者脑神经损害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2例住院吉兰 巴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 3.3%的患者有脑神经损害 ,其中以舌咽、迷走神经受损最为常见 ,其次为面神经。老年人较青年人和儿童易表现出脑神经受累 (P <0 .0 1)。夏季发病的患者舌咽、迷走神经受损较秋、冬季节常见 (P <0 .0 5 ) ,冬季面神经受累显著低于春、秋季 (P <0 .0 5 ) ,而春季动眼神经受损发生率显著高于冬季 (P <0 .0 5 )。结论 脑神经损害在吉兰 巴雷综合征患者中常见 ,年龄和发病季节可能对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吉四辈  刘艳霞  马铭心 《新医学》2003,34(4):245-245
1引言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以面神经瘫痪(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较少见,现将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我院1986~2001年收治符合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犤1犦的患者368例,其中主要表现为面瘫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0~60岁,中位年龄34岁,20岁以下2例,20~45岁9例,45岁以上1例。发病季节:春季2例,夏季6例,秋季3例,冬季1例。发病地区:农村9例,城市3例。病史:发病前2周~1个月呼吸道感染史6例,胃肠道感染史5例,无任何病史1例。误诊…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初步分析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清中差异蛋白质的表达。 方法:收集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50例SAP初诊患者与5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分别混合血清后去除IgG 和清蛋白,进行PAGE并观察去除效率;进行固相pH梯度SDS-PAGE二维凝胶电泳,对凝胶进行银染后用Image Master 5.00软件分析;对差异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进行测定。 结果:去除IgG和清蛋白前后的SDS-PAGE电泳图效果良好,IgG 和清蛋白去除率均>80%;分析获得的2个差异点经质谱分析,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家族重链相关蛋白(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family heavy-chain related protein,IHRP)、锌指蛋白A20(zinc finger protein A20,A20)在SAP患者血清中表达而在健康人血清中无表达。 结论:IHRP和A20可能在SAP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