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儿童眶周蜂窝织炎的临床表现、临床护理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8年我院共计收治86例儿童眶周蜂窝织炎的临床医疗统计数据。结果 86例儿童眶周蜂窝织炎年龄分布于18.7 d-12.3岁,男女比例为2.7:1;5岁以下53例(61.6%);单眼发病为74例(86.0%),儿童眶周蜂窝织炎发病高峰季节为每年的4、5月份和11月份左右。引发儿童患上儿童眶周蜂窝织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共计21例(24.5%);鼻窦炎史的儿童患者共计24例(27.9%)。所有患儿均采取局部或者全身抗感染保守治疗方式,11例(12.8%)进行手术引流。其中,64例(74.4%)患儿临床痊愈,已经出院;11例(12.8%)出现明显好转症状;5例(5.8%)自动办理出院手续;6例(7.0%)出现并发症状(其中2例属于颅内感染,3例是败血病症,另外1例是菌血症)转入ICU病房重点治疗后痊愈出院。通过出院随访,仅2人出现病症复发,复发率为2.3%。结论上呼吸道感染和鼻窦炎并发症是儿童眶周蜂窝织炎患儿的主要诱因,并且男多于女。在早期临床护理中尝试用广谱抗生素,并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措施也尤为重要,患儿眶周出现脓肿情况应及时采取临床手术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患儿患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眶蜂窝织炎的发病特征和治疗经验,为眶隔后蜂窝织炎与眶隔前蜂窝织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5例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病变部位分为眶隔前蜂窝织炎(139例)和眶隔后蜂窝织炎(26例)两组,比较两组间一般特征、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差异。结果眶隔前蜂窝织炎组患儿139例,眶隔后蜂窝织炎组患儿26例,眶隔后蜂窝织炎患儿平均年龄大于眶前隔蜂窝织炎患儿,而两组间性别比例相似,均为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诱因均以鼻窦炎为主。眶隔后蜂窝织炎患儿与眶隔前蜂窝织炎患儿相比发病年龄更大、病史更长、眼球固定、眼球突出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更高、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长(P<0.05)。结论眶隔后蜂窝织炎与眶隔前蜂窝织炎相比更加隐匿、危害更大、全身反应更重、治疗时间更长;鉴别两者必须依靠CT检查,而非临床症状;静脉抗生素辅以适当手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眶周及眼眶蜂窝组织炎症(蜂窝织炎)诊断治疗的难点要点.方法 对该院2009年12月~2010年7月临床诊断的22例儿童眶周及眼眶蜂窝织炎进行足量广谱抗感染治疗、合理应用激素、脓肿切开引流及各种并发症的对症处理.结果 21例患儿均获得满意疗效,除1例转院失访患儿,余均眼部及全身症状消失,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CT是鉴别眶周及眼眶蜂窝织炎的有效手段,两者都需尽早合理控制感染,防止眶周蜂窝织炎向眼眶蜂窝织炎发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儿童鼻部少见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鼻内窥镜治疗儿童鼻部疾病的疗效。方法 :7例鼻部疾病患儿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其中后鼻孔息肉 5例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1例 ,急性筛、上颌窦炎并眶蜂窝织炎 1例。结果 :7例患儿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儿童鼻部少见病中以后鼻孔息肉多见 ,用鼻内窥镜治疗后鼻孔息肉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息肉摘除术。经鼻内窥镜治疗后鼻孔闭锁术具有术野清晰、损失少、成功率高的优点。小儿急性鼻窦炎并眶蜂窝织炎是小儿急性鼻窦炎的危险并发症 ,确诊后应及时有效地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及鼻窦引流减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部蜂窝织炎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18例颈部蜂窝织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颈部蜂窝织炎感染来源于扁桃体炎及扁桃体周围炎6例,牙源性5例,急性咽炎2例,急性腮腺炎1例,不明原因4例;形成脓肿14例,均行脓肿切开引流术,6例行气管切开术,2例并发纵膈感染脓胸行颈胸腔联合引流术,所有患者均获痊愈.结论 颈部蜂窝织炎病情重,进展迅速,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应采取综合治疗,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防止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螺旋CT技术在眼眶蜂窝织炎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和临床治疗意义,并做好相关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总结30例眼眶蜂窝织炎的CT征象,对30例眼眶蜂窝织炎在螺旋CT容积扫描的基础上,进行不同位置及平面的重组,并观察其深层关系.结果 CT 表现为眼睑、眼肌肿胀,泪腺增大,眶内脂肪出现异常,被软组织影代替.脓肿形成可出现占位效应,本组10例显示眶壁骨质增生、硬化.鼻窦源性21例占70%,外源性7例占24%,颌面部感染2例为5%.结论 螺旋CT扫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眼眶蜂窝织炎做出更清晰、到位的诊断,为诊断及治疗蜂窝织炎做出了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以感染为诱因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是DKA最重要诱因[1,2]。我科6年来共收治DKA患者5例,其中18例以感染为诱因,占72.0%,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女各9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5.8岁。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12例,其中4例以DKA为糖尿病的首发表现。经过询问病史,排除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误输葡萄糖和创伤等其他诱因。.2感染部位呼吸系统感染10例(55.6%),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肺部感染5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外科感染5例(27.8%),其中头皮脓肿1例,大腿蜂窝织炎1例,皮肤烧伤后感染1例,手部…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血栓栓塞,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并发病,多数为颜面部疖肿、蜂窝织炎所致,由扁桃体周围脓肿所致者甚少,我科去年收治1例扁桃体周围脓肿并发海绵窦血栓栓塞及肺脓疡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水痘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3例儿童重症水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28例(44.44%)患儿有慢性基础病,免疫力低下。39例(61.90%)患儿发病时及发病前曾有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史,与普通水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71.43%)表现为密集型疱疹;并发皮肤感染42例(66.67%),与普通水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100.00%)患儿均给予阿昔洛韦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治愈59例(93.65%),1例(1.59%)死亡,3例(4.76%)并发深部脓肿、蜂窝织炎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随访治疗。结论:慢性基础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是儿童重症水痘的高危因素,密集型疱疹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出血性疱疹多预后不良。阿昔洛韦及丙种球蛋白是治疗重症水痘的首要选择,及时积极有效治疗可改善重症水痘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权胜 《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146-147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天祝县人民医院和天祝县藏医院住院的253名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过敏性紫癜(SHP)的高发人群为4~14岁的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2)发病未呈现季节差异。(3)SHP诱因以感染居多,发病前有明确诱因者203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196例,占患儿总数的77.47%。(4)临床表现: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者141例,占55.73%。出现皮肤紫癜者248例,占98.02%。临床仅表现为皮肤紫癜者94例,占37.15%。入院时仅有腹痛或腹痛合并关节肿痛者5例(均误诊),占1.58%。(5)合并症:合并感染者203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6例,支气管肺炎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急性肠炎2例。(6)预后:253名患儿中250例(98.81%)好转出院,3例未愈自动出院,其中2例因紫癜性肾炎反复发作,半年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结论 (1)过敏性紫癜好发于4~14岁的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无季节性差异。(2)感染为SHP的主要诱因,以呼吸道感染最多。(3)SHP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少数发展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需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1.
彭湘兰 《广西医学》2012,34(1):121-123
目的 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儿童CVA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CVA患儿中冬春季节发病92例(76.7%),夏秋季发病28例(23.3%);有过敏性疾病史72例(60.0%),有家族过敏史48例(40.0%);夜间发作性咳嗽64例(53.3%),清晨发作性咳嗽24例(20.0%),昼夜均有咳嗽32例(26.7%);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等111例(92.5%).经口服氨茶碱、酮替芬及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治疗,临床全部治愈.结论 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误诊率高,氨茶碱、酮替芬、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并确诊为过敏性紫癜72例患儿的发病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好发年龄段为8岁以上45例(62.5%),春季26例(36.1%),冬季28例(38.9%).发病诱因为感染30例(41.7%),食物药物过敏18例(25.0%),无明确诱因24例(33.3%);单纯皮肤型9例(12.5%),混合型63例(87.5%),其中肾损害21例(29.2%),93%患儿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HSP好发年龄为8岁以上,冬春季为主,感染为第一位.29.1%的HSP患儿出现肾损害.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及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并视情况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匍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住院的40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中发病年龄小于6岁的有36例;23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40例均有典型皮损;40例均应用抗生素治疗,38例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2±1.2)d.结论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发病诱因多为皮肤和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疗效及对上呼吸道与眶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收治的106例儿童CRS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仅行西医方案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1、3个月时的疗效及治疗期间上呼吸道感染、眶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的20.75%(P0.05),眶内并发症发生率7.56%,低于对照组的26.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CRS能明显提高疗效,控制上呼吸道与眶内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前驱感染、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随访可以电话联系者40例,探讨这些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与预后(至少发病1年后)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儿男女比例为2.4:1,发病年龄3个月至15岁.66.1%患儿有明确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61.3%).不同肌电图分型、颅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受累患儿其远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高峰时Hughes评分≥3分、病程中有呼吸肌受累患儿其远期预后均差于评分<3分和无呼吸肌受累患儿(P<0.05).部分恢复患儿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完全恢复患儿(P<0.01).结论:儿童GBS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中病情高峰时Hughes评分≥3分、病程中有呼吸肌受累、发病年龄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并发眶壁骨膜下脓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年6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35例5~12岁儿童急性鼻窦炎并发眶壁骨膜下脓肿的临床表现、CT扫描特征和不同治疗效果。结果13例(37.1%)仅通过药物控制感染,22例(62.8%)行鼻内窥镜下眶壁骨膜下脓肿引流。比较药物治疗组和鼻内窥镜下脓肿引流组的疗效:前者无视力下降,后者有9例视力下降;前者2例结膜水肿,后者14例;前者5例眼球移位,后者17例;前者无眼内压增加者,后者13例;前者无眼球活动受限,后者14例;CT显示前者脓肿宽明显小于后者(0.21 cmvs 1.35 cm)。结论对视力下降、眼球移位、眼球活动受限、眼内压>20 mmHg、脓肿宽>4 mm的儿童,应行鼻内窥镜下眶壁骨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4月住院的40例SSSS患儿临床资料,对应用激素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40例中37例(92.50%)为6岁以下儿童,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0例(50%),40例经8.92±2.17天抗生素或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痊愈,抗生素组与抗生素联合激素在皮肤红斑疱疹防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脱区干燥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SSS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发病诱因之一,有效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激素应用并不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笔者分析了2008年5月至6月在我院住院的1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03例(占62.42%),女62例(占37.58%),发病年龄在8个月-14岁,其中:婴儿5例(占3.03%),1-4岁149例(占90.30%),5-14岁15例(占9.09%),伴发热116例(点70.30%),伴咳嗽31例(占18.79%),伴流涕者22例(占13.33%),伴腹泻者3例(占1.81%),皮疹累及臀部57例(占34.55%)、累及膝部14例(占8.48%),复发病例1例(占0.61%),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9例(占5.45%),心肌酶谱增高66例(占40%),并发肺炎14例(占8.48%).所有患儿经抗病毒治疗均获痊愈.结论 本组患儿为手足口病轻症病人,一旦发现患者应积极治疗,要重点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手足口疱疹伴发热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在儿童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措施,散居儿童的防治重点应放在家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的出院患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68例,男孩38例,女孩30例,年龄8个月~1岁5例(7.35%),1~3岁39例(57.35%),3~7岁23例(33.82%)。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儿恢复良好,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待患儿家属应积极治疗,加强患儿体格锻炼,避免被动吸烟和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20.
资源县36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为手足13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收住院的3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手足13病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3:1,3岁以下发病人数最多(76.09%).患者均有皮疹,并发肺炎患儿多(43.5%).经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359例患者治愈出院(97.5%),无后遗症,重症9例,死亡1例.结论 患者主要是3岁以下的儿童,成年患者较少,轻型为主,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及时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