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下颌骨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下颌骨骨折后37例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病例(A组)和83例无关节症状病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较B组女性及成人比例多;颌间结扎时间长,开口练习执行情况差;髁突骨折病例多,经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病例多。结论 下颌骨骨折引起的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易发于颌间结扎时间长、未能进行完善开口练习的患者,且成年及女性患者多见;髁突骨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创伤类型,其中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患者更易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者也可引起慢性创伤性关节炎,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自1991年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栓丝弹性牵人颅颌纵带及克氏地钻骨定位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骨折口内进路坚强内固定12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应用坚强内固定原理治疗下颌骨骨折,探索口内进路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口内进路暴露下颌骨骨折部位(除升支及髁状突骨折),恢复咬合关系后,用小型钛夹板作单层骨皮质固定,术后不行颌间结扎。结果 11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伤口二期愈合,全部病例咬合关系正常,无异常动度,无并发症。结论 下颌骨骨折(除升支及髁状突骨折)应采用日内进路的单层骨皮质坚强内固定,术后不需颌间结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2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横断腮腺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28侧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保守治疗10例(后牙垫+前牙区颌间弹性牵引,或不处理骨折仅张口训练和观察)和手术治疗14例(髁突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颌间牵引),随访观察0.5~6年,对患者的自我感觉(疼痛)、开口度、咬合关系、下颌骨前伸和侧方运动、面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例随访患者中,经过评估后保守治疗的10例各项观察指标恢复良好,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前应进行综合评估,骨折移位不显著且无严重功能障碍的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的方法应慎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坚固内固定原理治疗双侧下颌骨骨折,并探索口内人路的手术方法。方法:18例患者均采用口内入路暴露下颌骨骨折部位(除升支及髁状突骨折),用钛钉作支抗复位下颌骨骨折,恢复其咬合关系后,用小型钛板作坚固内固定,术后不行颌问结扎。结果:18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咬合关系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双侧下颌骨骨折均采用口内入路,钛钉作支抗辅助复位,行坚固内固定,手术方便,易操作,术后不需颌间结扎。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位置有髁突颈部、下颌角区、颏孔区和正中联合处,出现错位的骨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1,2]。本组髁突颈部骨折的患者采取颌后切口经腮腺前咬肌区入路治疗骨折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髁状突颈部骨折经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保守治疗需较长时间的颌间弹力牵引。牵引疼痛及进食困难、饥饿折磨常使患者难以忍受。如上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及伴有牙齿、牙槽突折断时,又使颌间弹力牵引无法施行。故开放复位固定为髁状突颈部骨折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22例采用手术治疗, 27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6周和1年复诊(6周失访率为1413%,1年失访率为3016%),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来测定两组患者的髁突移位角度和张口度,分析开口偏斜和咀嚼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手术治疗组的髁突平均移位角度显著大于非手术治疗组,但治疗后6周和1年,手术组的髁突移位角度和开口偏斜率显著小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咀嚼功能优于非手术组;6周时手术组的张口度明显大于非手术组,1年后两者相近。结论:对伴有移位或错位的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后的髁突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均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的治疗方法,并比较髁突骨折不同处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2013年间收治28例、44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患者,22侧髁突囊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翼外肌的附着;其余22侧采取保守治疗,术前或术中取模,术后配戴颌垫并配合弹性牵引及开口训练。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髁突骨折22侧,术后髁突位置基本回复到关节窝内17侧,其牙弓宽度及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髁突仍然脱出关节窝5侧;保守治疗组22侧,术后髁突成功回复到关节窝内4侧,其余18侧脱出关节窝,其面下1/3仍有不同程度增宽。手术治疗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对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患者,应在保持翼外肌良好附着的前提下,对脱位的髁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有利于脱位的髁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11.
髁突是面部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其骨折发生率占整个下颌骨骨折的25%~50%。髁突骨折后,影响颞颌关节活动及咬合功能,也会对儿童下颌骨和面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开放性手术和保守治疗一直是髁突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针对保守治疗所继发的创伤性关节炎,颞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并发症我科自2000年1月~2010年1月在行髁突骨折保守治疗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封闭,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合并髁突骨折开放复位术式的改进。方法:采用先手术松解髁突以外的下颌骨骨折段,再行髁突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然后固定下颌骨其它部位。结果:本组16例采用本方法治疗,手术时间可缩短30min以上,颌间栓结时间〈2周,开口度术后3月内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恢复。结论:此方法术式成熟、髁突骨折易于复位固定、颌间固定时间短,能收到恢复下颌骨形态和功能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于术后6、12、24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34.92 mm。所有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开口偏斜,均<3 mm,有1例患者有关节弹响。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 对109例髁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与保守治疗,并进行追踪随访6个月,通过X线片检查,主观与客观的临床检查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在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咬合关系,开口时下颌偏斜及颞颌关节区肌肉疼痛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外科手术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髁突复位准确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由于手术有许多不利因素,开放手术治疗只适用于严重脱位,移位的髁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进行钛板内固定手术及其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3年4月~2012年4月手术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患者,手术前后复查对比下颌骨全景片、下颌骨平扫CT、下颌骨矢状CT及颅颌三维CT重建。依据下颌骨骨折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基部骨折3组,对3组骨折术后患者的咬合状况、开口度、面神经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随访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30例;螺钉松动57枚,钛板断裂0例,面神经颧支损伤15例,面神经颞支损伤30例,张口受限伴下颌运动曲线患侧偏斜35例。结论:解剖手术能力或者面神经的个体变异;创口感染;不适当的应力集中、钛板和螺钉的位置、数量及固定部位,颌间牵引,关节周围相关软组织复位状况等为影响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2种治疗方法对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钛板内固定法及颌间结扎法对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下颌骨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分别进行钛板内固定与颌间结扎,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测定患者的情绪变化,评估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钛板内固定法治疗的患者中,有抑郁焦虑情绪的人数较颌间结扎法治疗组人数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从生理及心理上,钛板内固定法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理  廖怀章  吴汉江 《口腔医学》2008,28(11):604-605
目的总结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致伤因素、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115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复查:优101例,良10例,差4例,优良占96.52%。结论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下颌正中区、体部骨折)患者54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再用一块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成功率为98.15%。结论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进行颌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心医院48例髁突骨折病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10例)和手术治疗组(38例),并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4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病例均进行1~36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平均开口度(35.6±3.3)mm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31.4±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正常咬合关系、面型偏斜和颞下颌关节症状指标稍优于保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应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复位的难易程度、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等方面来决定。对于有明显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髁突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耳前进路行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改良颌下进路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的优缺点,为髁突骨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手术进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髁突骨折中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43侧)病例,按骨折位置高低、类型选择了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26侧采用耳屏前切口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17侧采用改良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随访12~24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疗效。结果:全部切口Ⅰ期愈合,无1例关节强直;所有病人术后面部对称性好。发生下颌骨向健侧侧!运动受限的病例中,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术者5例(占45%),经耳屏前进路翼外肌解剖复位者3例(占14%);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术式1例(占9.09%),耳屏前进路4例(占18.18%),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患侧关节区张口疼痛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者2例(占18.18%),耳屏前进路者5例(占22.73%),术后3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从功能上看耳屏前进路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明显优于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而从并发症发生看前者多于后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提高髁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