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9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97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过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面部功能及外形均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15例颧骨骨折患者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中认真配合,术毕恢复期对患者实施积极、周密的预见性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进行,手术效果满意,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重视术后恢复期安全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面中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特点、分类,探讨手术方法。方法:4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均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其中15例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陈旧性骨折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结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入路,33例在眶外缘及口内前庭沟作切口。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坚固内固定是面中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法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陶宇  赵炳生 《临床医学》2011,31(10):43-44
目的探讨医学美学观点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7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精确复位后以微型钛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正确恢复颧骨复合体骨折造成的功能障碍和面部外形,做到解剖功能与医学美学的统一是完全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导航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配合要点,探讨围手术期完善的护理配合对于手术成功及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对本科室10例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0例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手术治疗的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对手术效果很满意,患者面部形状改善良好。结论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导航治疗颧骨颧弓骨折,能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成功率,精确性高,术后患者面形及功能明显改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总结应用微创手术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对324例颧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坚强内固定手术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手术前后良好的护理配合,对手术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联合小切口(多个局部微小切口的联合使用)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疗效和优点。方法选取我院16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10例采用局部联合小切口,B组50例采用冠状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自我满意度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B两组骨折均能达到良好解剖复位。A组患者的术后自我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均少于B组(P 0. 05);且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局部联合小切口具有切口隐蔽、并发症少的优点,患者接受度高,对于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治疗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4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冠状切口整复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小切口整复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颧骨复合体骨折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并发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局部小切口技术对患有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眶周小切口联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径路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共治疗31例患者,采用眶周小切口联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径路复位以微型钛板行三点坚强内固定。结果:面部畸形与功能障碍恢复,眶周无明显疤痕。结论:眶周小切口联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径路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创伤小,疗效好,三点固定稳定,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颧骨位于颌面部的突出部位,颧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骨折之一,且常波及邻近骨的骨折,又称为颧骨复合体骨折。关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径路,文献报告不一,笔者着重介绍采用下睑缘与口内龈颊沟联合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的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步入工业化文明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高频生活状态下的外伤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累积颌面部的外伤约占总体外伤发生的34%[1]。颧骨位于颌面部的突出部位,参与构成眶外下壁的组成,易受外力打击而发生颧眶骨折,为颌面部常见骨折之一,其发生率占面中部骨折的30-45%。主要表现为患区塌陷性畸形、眼球内陷、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面部形态并可累积咬合等功能受限,需要口腔颌面外科、眼科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治疗,临床治疗以手术复位软硬组织为主,以解决骨折移位及软组织嵌顿。针对此类患者的合理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颧骨复合体骨折不同固定方式下功能负载时颧骨体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合临床对各种固定方式进行评价.方法 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加载模拟咀嚼肌及表情肌牵拉力,应用ANSYS软件分析7种不同固定方式下颧骨体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单点固定时颧骨复合体上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固定钛板周围,两点、三点固定时颧骨复合体上的应力进一步分散.结论 采用单点、两点或三点固定颧骨复合体都有获得稳定固定效果的可能.采用何种固定方式常结合颧骨体复位的手术入路决定,以最小手术创伤获得稳定固位效果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颧骨位于面中部最突出的部位,决定面部水平宽度、前突度和面中部垂直高度[1].是面部结构功能和美观的关键标志.由于颧骨特殊的位置和复杂的解剖结构使其在遭受外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骨折使颧骨塌陷移位,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是颧骨骨折的最主要临床表现.颧骨骨折复位固定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同的手术入路提供了不同的术野清晰程度和复位固定操作难易程度,而且,患者容貌的恢复或改善程度以及手术切口遗留的瘢痕也是评判颧骨骨折复位后治疗效果的指标,本文利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针对B型颧骨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并观察术后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联合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股骨近端骨折应用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作髓内,外固定治疗并实施有效的基础和专科护理.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X线示21例接近解剖复位,患者疗效评为优17例,良3例,差1例.3例非解剖复位者,其疗效为优2例,良1例.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深部感染以及术中、术后股骨干的骨折和内固定后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正确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容切口使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颧骨骨折,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用的指导原则。方法:分析住院手术治疗的32例颧骨骨折患者,采用美容切口及坚强内固定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功能恢复优良,面部切口处无明显瘢痕。结论:经睑缘下、颞部发际前缘切口龈颊沟处美容切口联合治疗颧骨骨折具有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美容、瘢痕隐蔽的特点,可使骨折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7.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仁发  刘湘宁  沈山  邓玉瑛  史长征  陈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22-124,i0006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 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 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 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闭合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7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术前专科指导、心理安抚、手术器械及仪器物品精心准备,术中合理科学的手术配合,术后饮食起居指导、针对性病情观察、伤口处理、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等护理。结果:本组术后拍片解剖复位70例,功能复位2例,感染1例,出院3个月后随访骨折端均无移位。结论: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应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干预在外科门诊尺桡骨双骨折康复效果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传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专科护理服务。比较复位即刻及复位后患肢肿胀、疼痛程度,随访3个月并评估前臂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位7、14 d后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较低(P0.01),复位即刻及复位48 h、96 h VAS评分显著较低(P0.01),前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专科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尺桡骨双骨折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促使患肢前臂功能尽早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治疗的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93例,其中46例行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为对照组,另47例行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试验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7.87%(46/47)高于对照组80.43%(37/46)(P<0.05);试验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2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26.09%(12/46)(P<0.05)。结论: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复位效果,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