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M_5双极胸导联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M_5导联对250例正常活动的病人进行了24小时DCG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例。缺血组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压低1.6±0.6mm,ST段偏移的病人给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和心电图(ECG)观察,24例2DE和/或ECG异常,阳性率75%。24例病人中17例下壁心肌缺血。故认为CM_5导可作为下壁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认为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率高,发作隐匿以及与心肌骤停密切相关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分析观察105例SMI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特点,并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至1996年12月本科DCG检测病人747人次,有缺血性ST-T变化148例,其中SMI105例(占70.94%),男83例,女22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62.8岁)。冠心病64例(其中陈旧心梗6例),高血压病Ⅱ-Ⅲ期9例,心肌炎1例,慢支5例,肺心1例,风心2例,高脂血症2例,糖尿病3例,待查18例。 采用美国SP公司生产的ACS型全息24小时DCZ仪,选择R波为主的导联(CM_5)ST段水平或下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检测手段甚多。本文对72例临床诊断早期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高频心电图(HFECG),常规心电图(ECG)三种无创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其阳性率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72例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58±5.1岁。患者曾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及胸骨后不适,憋闷感,不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多数人存在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吸烟、高血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1.2方法 DCG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HP-43420AK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和HP激光兼容打印机。以CM_1和CM_5双通道导联连续记录24小时  相似文献   

4.
男性,62岁。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Ⅲ°房室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DCG)显示窦性P波均按一定节律发生,心房率为79次/min。梯形图显示:这些按序发生的P波却因房室传导阻滞并未下传至心室。QRS波群出现了3种形态:(1)R_(1、2)在CM_5、CM_1导  相似文献   

5.
就向量角度而言,胸导反映横面心电变化,肢导则反映额面心电变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常规选用CM_1、CM_5导联。此组导联能较好地从横面对应反映前壁心肌缺血情况。而对临床较为常见的下壁、高侧壁、后壁心肌缺血改变则表现不明显或缺如。就此而言,这将给临床动态监测心肌缺血情况带来极大不便。为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24h对冠心病者进行检测,以期对冠心病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和心律失常早期做出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冠心病者的死亡率,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确诊的336例冠心病者进行12导联DCG 24h检测.结果 336例中有ST-T缺血性变化者302例,属SMI 212例,占70.2%.分布在6:00~12:00时较多,0:00~6:00时较少.发作时心率快频依赖占63.3%,慢频依赖占11.3%.SMI多发生在运动时.结论 冠心病者在日常生活中有70.2%发生SMI,应给予早期治疗,以防止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连续 2天 (即 48小时 )动态心电图 (DCG)分析 ,将(EH)患者 2天ST段均伴有SMI发作组 30例 6 0份DCG资料与 2天ST段均无SMI发作组 5 5例 110份DCG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再将同一患者 1天有SMI发作另 1天没有SMI发作的 2 8例SMI发作日与非SMI发作日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MI发作组SDNN (P <0 0 1)、SDANN (P <0 0 1)、SDNNi(P <0 0 5 )以及rMSSD(P <0 0 5 )均低于无SMI组。同一患者SMI发作日SDNN(P <0 0 1)、SDANN (P <0 0 1)、SDNNi(P <0 0 1)以及rMSSD(<0 0 5 )均低于非SMI发作日。结论 :SDNN、SDANN、SDNNi以及rMSSD是EH患者SMI事件发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CM3、CM2、MaVF监护导联作24h全信息记录,计算机回放、分析、记录、打印、人工判读,结合生活日志和临床分析诊断。结果 300例冠心病检出心肌缺血138例,其中SMI 103例(占74.2%)。结论 DCG是对冠心病SMI诊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动态反映SMI的程度、次数、时间以及与临床、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为制订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8例冠心痛者的24h DCG所记录的缺血型ST段进行分析。结果88例中,缺血型ST段下移514阵次,其中SMI365阵次,占发作盛数70%;伴胸痛、胸闷不适的心肌缺血105阵次,占发作总数的20.4%。结论DCG是检测SMI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12导联同步Holter(简称DCG)诊断缺血型ST段改变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2例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CAG)、12导联Holter检查的住院者,统计其CAG结果和DCG检查结果中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结果 ①22例中,3例CAG未见异常DCG存在缺血型ST-T改变(占13.64%);1例CAG异常DCG未发生心肌缺血(占4.55%);②DCG示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的发生率,以V6导联最高,占86.36%(19/22);其次为V5导联,aVL导联未发生;③DCG示ST段下降程度最重的是V6导联(-37mm),其次为V5导联(-32.3mm).结论 DCG无创、费用低,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CM_5导联是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常用导联,正极在左腋前线第五肋间,负极在胸骨柄右侧,心电图波形与V_5相似。为探讨体位对CM_5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影响,我们对常规心电图正常的100例患者对照分析了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以及立位的CM_5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间期变异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者心率变异性(HRV)QT间期变异度(QTv)变化特点。方法对87例动态心电图(DCG)检出SMI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A组)。与66例健康对照组(B组)检测HRV中的SDNN、SDANN以及日夜间的QTv进行比较。结果SMI者HRV和QTv均显著降低,且QTv的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HRV和QTv可作为冠心病SMI者判定预后的常规DCG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根据连续2天(即48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将(EH)患者2天ST段均伴有SMI发作组30例60份DCG资料与2天ST段均无SMI发作组55例110份DCG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将同一患者1天有SMI发作另1天没有SMI发作的28例SMI发作日与非SMI发作日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MI发作组SDNN(P<0.01)、SDANN(P<0.01)、SDNNi(P<0.05)以及rMSSD(P<0.05)均低于无SMI组.同一患者SMI发作日SDNN(P<0.01)、SDANN (P<0.01)、SDNNi(P<0.01)以及rMSSD(<0.05)均低于非SMI发作日.结论:SDNN、SDANN、SDNNi以及rMSSD是EH患者SMI事件发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7岁,脑外伤后心悸就诊。心超报告:二尖瓣狭窄、左房右室增大。动态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代之F波,2:1下传。CM_5导联(图1上行)R/s=1/3;CM_1导联(图1下行)呈RS型,F波极性向上,频率约300次/分。数小时后F波频率略有减慢,而R-R间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为动态心电图CM_1,CM_5导联记录,窦性心律伴房性期前收缩(PAS)二联律。PS的P′波埋于前1心搏的T波下降支,联律间期固定,P′-R间期均为0.17~0.18s,略长于窦性激动的P-R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痛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时心肌缺血阈(MIT)的发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28例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观察其MIT值、MIT变异度、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位移,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测984阵心肌缺血,其中932阵为SMI,93.6%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夜间MIT较低,缺血时间及ST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检测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及给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DCG)系采用Holter监测技术,患者佩戴记录仪进行同步、连续、长时间24h以上记录动态变化时心电全信息的心电图(ECG)[1]。它是在EC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ECG的延伸和拓展。这种长程、动态记录ECG的技术,将普通ECG的心电信息量爆炸性地扩大了2000倍以上,是心电学史上一座丰碑和一次划时代的革命。DCG由静息状态下的短时程记录,发展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持续记录,有着普通ECG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导联系统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单一导联,发展为计算机技术推导模拟的18导联。众所周知,导联系统关系到心电波形的变化,十分重要。目前DCG临床应用的导联系统有双极3导联系统、M ason-L ikar12导联系统以及EASI导联系统。现对DCG的导联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1双极3导联系统DCG开始为单通道(1961年发明),以后发展到双通道(1976年),现均已被淘汰。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3个通道,称为3导联DCG。3导联系统由5根或7根导联线组成3个双极导联及1个无关电极。最常用的是CM5、CM3和CMF导联,也是检出心肌缺血最敏感的导联[2]。CM5、CM1、CM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随访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160例,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规律及其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0例冠心病患者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46~85岁。平均60.9岁。均符合1997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DMS公司产的PIV-4型动态心电图仪,选择Mv_5、Mv_1、M_(aVF),导联,全信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资料,参照病人日志,观察ST段改变时是否伴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D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D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24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91.07%),共检出694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589次为SMI(84.87%);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D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