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主要侵犯围产期妇女的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神经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垂体增大,有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鞍内占位的表现,可存在部分或全垂体功能减退,临床上需与垂体瘤进行鉴别.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町表现为永久性的垂体功能减退症,但也有自发恢复的可能性[1].本文报道1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行部分垂体切除术,术后抗炎及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3年后,患者再次妊娠,分娩后正常哺乳,无疾病复发表现.  相似文献   

2.
用同种Wistar 大鼠垂体匀浆免疫大鼠制成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疾病模型.大鼠血清PRL 进行性下降(8周下降82.29ng/ml,P<0.05).8周时雌性大鼠垂体重量明显增加,但体重明显下降,表现为垂体功能不全.镜下可见腺垂体细胞变性及淋巴细胞浸润。本实验结果与人类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病理和临床所见相似,提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以垂体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多见于妊娠晚期和产后年轻女性。自1962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已超过145例,国内报道4例,1例有病理诊断。我院近年诊治3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特征。方法报告1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为鞍区占位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较光整,大小约2.3cm×2.1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垂体后叶短T,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一致强化,可见3条脑膜尾征分别向前、后下及乳头体方向延伸。肿块突破鞍隔,长入鞍上池,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抬。全麻后行右侧翼点入路鞍区肿块切除术。结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认识。方法对3例以头痛、恶心、乏力为主要症状,临床诊断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例1为孕后期起病,例2和例3为产后起病。影像学特点:病变广泛,不仅局限于鞍区及垂体柄,并向下丘脑扩展,呈”舌状“改变,侵犯海绵窦及视交叉。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及垂体功能受损。3例患者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多发生于妊娠及产后的年轻妇女,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能有效缩小病变并改善垂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疑似垂体腺瘤的垂体炎: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垂体炎是一种少见的垂体疾患,主要有两种类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LCH)和巨细胞肉芽肿性垂体炎(giant granulomatous hypophysitis,GGH).自Goudie 1962年首先报道LCH,至1987年已发现4例.自Simmonds 1917年第一次报告4例GGH,迄今约20例.早期文献报告病例均由尸检发现.由于经蝶窦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自1980年以来已陆续有经手术证实的病例报告,但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本院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与垂体肿瘤相似,但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与垂体肿瘤不同。研究和确认垂体的致病抗原,可以提高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诊断率。糖皮质激素是目前首选的治疗药物。治疗上应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垂体炎(PAH)是一种以炎症病变局限于垂体为特征的罕见疾病,目前其诊断多为排除性,需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垂体相关免疫学指标可帮助诊断且有预测未来垂体功能减退的价值。PAH确诊及分型以垂体活检病理为金标准,以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最常见,近年IgG4相关性垂体炎等检出率不断上升,而与垂体瘤等继发性病因的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方向的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认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护理。结果临床表现以垂体功能低下、头痛和尿崩症最为常见。病理学上有典型的淋巴细胞性浸润;影像学上,病变不局限于鞍区和垂体柄,还可侵犯周围组织。激素冲击治疗病情可有效缓解。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激素冲击前后的护理,改变了患者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垂体炎是一种以垂体炎症和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组织学上分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又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1]、肉芽肿性垂体炎、黄瘤性垂体炎、坏死性垂体炎、IgG4相关性垂体炎和混合性垂体炎。垂体炎患者从磁共振上表现为鞍区占位病变,如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垂体腺瘤,不恰当地进行鞍区肿物切除,易造成永久性地垂体功能低下并需要终生激素替代治疗。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及IgG4阳性细胞浸润多种器官和组织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疾病,常见受累器官包括泪腺、胰腺和腹膜后间隙等[2]。 IgG4相关性垂体炎是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浆细胞对垂体和(或)垂体柄的浸润,导致垂体功能改变或占位效应[3]。该病由Vliet和Perenboom[4]于2004年首先描述,Wong等[5]于2007年首次行病理学诊断。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病例报道甚少,本综述就IgG4相关垂体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标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