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导丝在鼻内镜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镜经中鼻道手术治疗的86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气管插管导丝在鼻内镜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治疗中的疗效。结果 74例患者通过常规器械完成真菌清理,12例需借助气管插管导丝自制的特殊工具方能完全清理,该12例真菌主要位于上颌窦齿槽隐窝及颧隐窝,且被窦腔肿胀的黏膜包裹或为泥沙样真菌。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6~12月以上无复发。结论 用气管插管导丝制作成的特殊工具取材及制作方便,在鼻内镜下上颌窦特殊位置的真菌清理中可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下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方法:对我科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尖牙窝和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结果:4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6个月后复查CT上颌窦均无真菌及炎症。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可以通过双径路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自鼻内镜微创手术开展以来,对于上颌窦囊肿等良性病变的治疗,有很多关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清除上颌窦囊肿或真菌性病变的报道,临床收到一定疗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鼻内镜下单纯经上颌窦自然口手术存在一些问题,如复发、清除不彻底以及上颌窦自然口损伤影响上颌窦引流等问题。2005年开始笔者采用鼻内镜下犬齿窝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或真菌性鼻窦炎等,临床随访1年,效果良好,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一种技术改良-脑棉辅助清除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上颌窦真菌球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分成脑棉技术组和非脑棉技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脑棉技术组6例,手术时间40~ 60min,平均(51±9)min,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12个月,无残留或复发,主诉无不适。非脑棉技术组10例,有5例同时采用下鼻道开窗辅助,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74±25)min,术后鼻内镜随访6 ~20个月,无残留或复发,术后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于门诊处理。结论 脑棉技术能够辅助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完全清除上颌窦真菌球,该法操作简单、器械易得、损伤小、术后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上颌窦开窗术、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等多种入路对136例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柯-陆氏进路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常采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治疗.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自然孔进路手术能否替代上颌窦根治术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目前还有争议.我院自2005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诊治55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治疗;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径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治愈21例,有6例复发,在第2次手术时术中冲洗最终治愈;B组治愈28例,无1例复发。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 相比较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具有更确切的疗效,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以来在鼻内镜下行上颌窦窦口扩大清除上颌窦内真菌球病,辅以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窦腔治疗上颌窦真菌病14例,经术后复诊观察1-2年,所有病例症状显著改善,上颌窦开口保持通畅,无真菌复发。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2009年4月我科在鼻内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35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鼻内镜下不同的手术径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上颌窦黏膜囊肿位置不同,应用不同入路行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囊肿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入我院的上颌窦囊肿62例行鼻内镜手术,25例经上颌窦自然窦口行囊肿摘除,20例经下鼻道黏膜下开窗囊肿摘除,17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尖牙窝穿刺摘除上颌窦囊肿。结果62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黏膜囊肿,随访6个月~2年。结论经鼻内镜辅助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效果明显,损伤较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内镜手术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对1995~2005年收治的4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结果:4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完整切除肿瘤(其中8例联合上颌窦根治术),随访12~72个月,5例术后24个月内复发,其余41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肿瘤广泛侵及上颌窦内的Ⅲ级病变联合上颌窦根治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3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12例行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加行唇龈切口)。结果 42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3、6个月复查均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相比,疗效相同,不增加并发症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 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A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 P=0.018). 结论 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在临床上有增多趋势,据报道占各类慢性鼻-鼻窦炎的6%~13%〔1〕,过去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或Li ma手术来清除病灶。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此类疾病现在倾向于采用鼻内镜下清除病灶。现将我科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4例的完整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临床经病史、CT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4例,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36~68岁。按1997年海口标准,慢性鼻-鼻窦炎Ⅰ型2期4例,Ⅱ型2期26例,Ⅲ型4例。真菌感染的鼻窦:右上颌窦20例,左上颌窦14例,累及筛窦12例。伴鼻中隔偏曲19例。1.2治疗方法34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患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行钩突切开,开放中鼻道,咬除筛泡,行上颌窦窦口扩大,用筛窦钳、筛窦刮匙和吸引管清除真菌团块及炎性息肉,上颌窦内下角病灶较难清除,采用自制的弯度较大的吸引管(利用吹张管做成“?”型)将真菌团块破碎后吸出,其中12例筛窦发现有真菌团块,行前筛或全筛切除,均能彻底清除窦内真菌团块、炎性息肉。术后第3天开始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3个月,冲洗后,鼻内镜下用10ml氟康唑冲洗窦腔1周。同时,采用氟...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普遍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柯-陆术式。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鼻内镜下手术已成为治疗上颌窦囊肿最主要的方法。目前,最为普遍的手术方式为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3种不同入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32例分为3组:A组9例,行鼻内镜鼻内、外双径路上颌窦病灶清除术;B组:15例,行鼻内镜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术;C组:8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结果:A组9例,治愈率100%;B组15例,复发1例,治愈率93%;C组8例,治愈率100%。3组病理检查均未见窦腔黏膜内有真菌生长。结论: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不论采取何种术式,都要达到既微创又彻底去除病灶,使鼻窦引流通畅和通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组筛窦及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对伴有早期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2004年采用前组筛窦及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早期慢性肥厚性鼻炎5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鼻内镜及CT检查,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全部病例中,50例(92.59%)术后鼻腔通气良好或改善,下鼻甲大小、形态和色泽基本接近正常或较前改善。结论:前组筛窦及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对伴有早期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避免下鼻甲干燥或萎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的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性病变, 在鼻内镜技术出现之前, 治疗方式主要为Caldwell-Luc术式, 即经典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应用, 一些上颌窦良性病变手术可经下鼻道或中鼻道完成, 临床上已经基本上代替了Caldwell-Luc术式, 一些开放性的手术也在鼻内镜辅助下有所改进。鼻内镜技术优势在于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及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下鼻甲、鼻泪管等生理结构组织。在鼻内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许多术式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该文通过文献复习, 对鼻内镜下上颌窦病变的手术入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囊肿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好发于上颌窦的下壁及内壁,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上颌窦根治术。随着微创外科及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开展,传统的柯-陆手术已逐步被鼻内镜手术所替代。我们采用鼻内镜下4种不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①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②下鼻道开窗径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3种手术径路,即柯一陆手术入路31例、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入路33例、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30例;比较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其中采用柯-陆手术入路患者治愈率74.2%(23/31),5例出现面部麻木,无溢泪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采用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人路患者治愈率81.8%(27/33),7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鼻内镜下直接分开后好转,无溢泪及面部麻木等症状;采用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患者治愈率100%,5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鼻内镜下直接分开后好转,无溢泪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