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障碍患者行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常规IVF—ET治疗877周期,其中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开展短时受精并对受精障碍周期行早期补救ICSI的546周期作为研究组,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期间未开展短时受精、早期补救ICSI的331周期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通过IVF后6h观察卵母细胞是否排出第2极体评估受精,对完全未受精和低受精周期中未见第二极体排出的成熟卵母细胞立即行早期补救ICSI,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研究组中行早期补救ICSI的70周期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指标与同期179个常规ICSI周期相比较。结果研究组通过早期补救ICSI,受精率、周期冷冻率、优质胚胎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O.01),因受精失败取消移植率显著降低(P〈O.01)。早期补救ICSI周期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与常规ICSI相似,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常规ICSI,≥3原核(PN)异常受精的比率较常规ICSI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VF后6h行早期补救ICSI能提高常规IVF卵的利用率,并获得与常规ICSI相似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形态异常对辅助生育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中心行黄体期长方案IVF助孕治疗(排除ICSI及补救ICSI治疗周期)的患者,共1 452个治疗周期,根据卵母细胞形态不同分为9种形态异常类型,另外选择500个形态正常的卵母细胞为对照组,比较形态异常组与对照组的2PN受精率、优质卵裂胚率、优质囊胚率、卵母细胞利用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9种卵母细胞形态异常组中,极体异常对2PN受精率、优质囊胚率、卵母细胞利用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卵母细胞体积大的组别优质卵裂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体异常与卵母细胞体积变大对辅助生育预后情况有显著影响,可用于植入前的胚胎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纺锤体观察仪下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比较不同纺锤体观察情况的卵母细胞的ICSI结局。方法 2014年2~5月间,就诊于我中心的反复IVF失败、获卵数较少、高龄妇女、卵母细胞质量较差、胚胎发育差而导致可移植胚胎数少或者无可移植胚胎的患者30例,在纺锤体观察仪下行ICSI操作。观察卵母细胞受精情况和胚胎发育情况,并比较观察到纺锤体组和未观察到纺锤体组胚胎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总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 30例行ICSI助孕的患者,共获卵149枚,其中MII卵118枚;72枚MII卵观察到纺锤体,纺锤体观察率为61.01%;观察到纺锤体组和未观察到纺锤体组卵母细胞的总受精率(94.44%vs.80.43%)、正常受精率(83.33%vs.54.35%)、异常受精率(11.11%vs.26.09%)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观察到纺锤体组胚胎的卵裂率、可移植胚率和优质胚胎率低于观察到纺锤体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SI授精时观察到纺锤体的卵母细胞受精结果优于未观察到纺锤体的卵母细胞;使用纺锤体观察仪进行ICSI有助于避免纺锤体损伤,进而改善受精结局。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后6h应对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体外受精(IVF)后6 h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half ICSI应对受精失败的优劣。方法16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采卵当日选取4个卵母细胞行ICSI,其余卵行常规IVF(half ICSI组);39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在常规IVF后6 h补救ICSI(6 h补救ICSI组),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指标。结果6 h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和冷冻胚胎比率显著高于half ICSI组,(分别为P0.01、P0.05);两组的卵裂率和优质胚胎比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种植率和累积妊娠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IVF后6 h补救ICSI可应用在所有IVF周期,ICSI指征明确;half ICSI只能应用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工作中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在优先选择IVF后6 h补救ICSI的前提下,结合应用half ICSI,可提高受精失败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受精完全失败的体外受精 (IVF)周期及时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CSI)进行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 :取精卵共培养 16~ 18h后受精完全失败的 16个周期 ,及时将所有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进行补救ICSI。 结果 :行ICSI后 ,卵母细胞异常受精率为 17.9% ,正常受精率为 4 2 .7% ,正常卵裂率为79.6 % ,种植日优质胚胎率为 2 9.7%。 16个周期共移植胚胎 5 4个 ,平均每个周期种植 3.4个。共获得 3例妊娠 ,临床妊娠率 18.8%。 结论 :补救性ICSI是否有临床应用价值 ,主要与可供行补救ICSI的卵母细胞数量和取卵当日卵母细胞的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患者的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胚胎移植(ET)168个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的卵巢低反应患者的资料,比较常规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7%和63.8%,P0.05);IVF组有24.5%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9.7%(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不正常时,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9%和55.6%,P0.05);IVF组有34.8%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14.3%(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正常时及35岁、精液参数正常或不正常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获卵数为1~2个的周期采用ICSI治疗并不能提高其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因此我们不建议全部行ICSI治疗,男方精液参数正常或处于临界状态建议行IVF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对选择性囊胚培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囊胚培养的IVF组1 153个周期和ICSI组205个周期的囊胚培养结局。结果:IVF组和ICSI组分别有14 748和2 655枚胚胎进行序贯囊胚培养,两组均无因无囊胚可移植而取消周期。IVF组共形成7 871枚囊胚,ICSI组形成1 210枚囊胚;IVF组的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利用率均显著高于ICSI组(64.77%vs 58.72%,53.37%vs 45.57%,60.06%vs 52.17%,P均0.05);但IVF组与ICSI组种植率(48.94%vs51.43%)、临床妊娠率(49.03%vs 52.02%)和流产率(11.69%vs 15.56)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在同样的选择性囊胚培养纳入标准下,IVF相比于ICSI行囊胚培养的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利用率更高,因无囊胚移植取消周期的风险相对更小。针对不同的受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选择性囊胚培养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小鼠胚胎进行植入前胚胎活检的研究。 方法 通过输卵管冲洗 ,获得 4~ 8细胞期胚胎 ,用“一”字机械法和化学法分别对 4、8细胞的胚胎进行活检后继续培养 ,比较其囊胚形成及孵出情况。 结果 “一”字机械法胚胎活检后胚胎的囊胚形成率 (4细胞期 78 8% ,n =6 6 ;8细胞 99 0 % ,n =10 0 )、囊胚孵出率 (4细胞期 84 6 % ,n =5 2 ;8细胞期 94 9% ,n =99) ;化学法胚胎活检后胚胎的囊胚形成率 (4细胞期 74 1% ,n =5 8;8细胞期 92 9% ,n =12 7)、囊胚孵出率 (4细胞期88 4 % ,n =4 3;8细胞期 95 8% ,n =118)。两法均与未活检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两者的囊胚形成率、囊胚孵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细胞数越多越有利于胚胎进一步发育 ;而是否活检与活检方法对胚胎发育潜能无显著影响。 结论 用“一”字机械法在小鼠胚胎 4或 8细胞期进行单个卵裂球活检 ,不影响胚胎的发育 ,是一种较好的胚胎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常形态精子(畸形率≥98%)对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12月在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ART助孕的241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异常形态精子分为3组,即IVF对照组(畸形率≤96%,n=2129)、IVF实验组(畸形率≥98%,n=90)和ICSI实验组(畸形率≥98%,n=200)。比较3组间植入前受精失败率(受精率<30%)、正常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等胚胎发育参数和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胚胎发育结果:组间比较,IVF实验组受精失败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ICSI实验组的受精失败率为0;ICSI实验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和IVF实验组(P<0.05);IVF实验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P<0.05)。(2)妊娠结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IVF对照组、ICSI实验组相比,IVF实验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发生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组间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IVF实验组的受精失败风险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02),可用胚胎率、活产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P=0.002);ICSI实验组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活力正常、但异常形态精子率≥98%的患者,采用ICSI授精方式,能降低受精失败风险,提高正常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同时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并降低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卵子受精早期现象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征表现为多个连续步骤的串联反应。主要包括精子获能,精子和卵黄膜融合,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Ⅱ及排出第二极体,精子和卵母细胞的核开始去凝集,雄性和雌性原核形成,此后不久配子融合完成。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中,  相似文献   

12.
To follow up the outcome of sibling oocytes subjected to both conventiona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and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in the first cycles of severe teratozoospermic patients with normal sperm morphology (NSM)or=6 cell embryos on day 3 and blastocyst formation on days 5 and 6,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a high pregnancy rate cycle in mixed ICSI/IVF embryo transfer (ET) (49.1%).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n couples with only severe teratozoospermia, there was a benefit in subjecting sibling oocytes to both IVF and ICSI in the first cycle because 24 (28.2%) cycles of total fertilization failure were avoided. Furthermore, despite initially significant higher fertilization rates in ICSI than IVF oocytes, subsequent rates of development from >or=6 cells up to blastocyst stage were the same suggesting that ICSI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as after day 3, ICSI-derived embryo development was compromised compared with IVF.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术中,卵子正常受精的标准是出现2个原核(PN)和2个极体(PB),通常在授精后12~18h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大约5%~15%的卵子可表现为异常的原核和极体数目,这常表明出现了异常的受精过程。但光学显微镜观察原核和极体结果并不能准确判断卵子的受精情况,因为第1极体可在观察前解裂成为碎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中成熟卵细胞第一极体位置、形态对受精和胚胎质量的影响。 方法 6~ 10周龄雌性小鼠经促超排卵 ,收集成熟卵细胞 ,按第一极体形态不同分三级 ,将同一级别极体随机分 7组 (1、2、3、6、10、11、12点位 )分别行ICSI,观察其受精及卵裂情况。 结果 Ⅰ级极体在 11点位受精率最高 (P =0 .0 0 2 4 ) ,3点位最低 (P =0 .0 0 01) ;I级极体在 11点位产生的高评分原核最多 (P =0 .0 0 0 1) ,3点位最少 (P =0 .0 0 0 1)。Ⅰ级极体的受精率最高、高评分原核最多 ,II级和III级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ICSI时卵细胞第一极体位置及形态对正常受精和胚胎质量会产生影响 ,尽可能将第一极体远离固定针、注射针及精子 ,卵细胞的第一极体呈圆形、光滑且完整 ,才能产生高受精率和高质量原核  相似文献   

15.
在常规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之前,常规体外受精(IVF)受精率低下很常见,大约有20%~35%的IVF患者会发生受精率很低(〈35%的卵子受精)甚至受精完全失败(所有卵子都不受精)。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管理条例规定,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治疗中,对以女方输卵管堵塞、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或不明原因等不孕因素为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时差培养箱观察比较不同原核持续时间的正常受精胚胎后续发育情况,探讨原核相关动力学参数对胚胎发育潜力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衡阳南华星辉生殖健康专科医院行时差成像系统观测的922枚正常受精来源胚胎的发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原核持续时间的长短将胚胎分为 ≤15 h组(n=388)和...  相似文献   

17.
We here report a successful healthy childbirth and an ongoing evolutive pregnancy in a case of partial globozoospermia after selection of mature spermatozoa bound to hyaluronic acid (HA). The couple underwent two in vitro fertilisation (IVF) cycles. In the first attempt, 14 MII oocytes were retrieved. Randomly, seven oocytes were injected by conventional PVP‐ICSI and seven by HA‐ICSI. Fertilised oocytes were 2/7 and 4/7 after PVP‐ICSI and HA‐ICSI respectively. Transfer of two grade A embryos from HA‐ICSI lead to birth of a healthy baby. The surplus embryo of the HA‐ICSI group was vitrified at blastocyst stage. The two embryos from PVP‐ICSI arrested their development. Two years after the childbirth, the vitrified blastocyst was transferred into the uterus, but implant failed. In the second cycle, 14 MII oocytes were retrieved and they were injected by HA‐ICSI. Fertilised oocytes were 10 out of 14 injected oocytes. On day 5, two blastocysts were transferred into uterus and a single evolutive pregnancy is ongoing. On day 6, one blastocyst was vitrified. The remaining surplus embryos arrested their development. A healthy childbirth and an ongoing evolutive pregnancy in two consecutive ICSI attempts of the same couple suggest that HA sperm selection might assist in cases with partial globozoosper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