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小儿积滞“小儿积滞”,多由脾胃虚弱而不化乳食所致。故健脾益气以求本,消积导滞以治标,乃为常法。然土惟木克,火为土母,肝旺则脾弱,心虚辄脾损,故调脾尚须兼察肝心二脏之虚实。积滞属脾胃不和者,用平胃散、炒三仙、枳术丸等运脾消积,标本兼顾;属脾气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先固其本。积滞所致之潮热,用七味白术散加味健脾气,退虚热;兼有外邪,热久不退,病在膜原者,用达原饮加味辟秽浊,达膜原。积滞潮热之由肝火者,用柴胡清肝散加减疏肝散火,久热伤阴者,用青蒿鳖甲汤滋阴退热。二、小儿癫癎常用龙胆汤加减清肝定搐,以治癫癎之风火偏盛者;涤痰汤加减豁痰开窍,以治癫癎之痰浊偏盛者;钩藤饮加减补脾宁风,以治癫癎之经常发作者;养荣汤加减培补脾肾,以为善后调养之培本剂。  相似文献   

2.
一、急性高热急性发热以外感为多。小儿藩篱疏簿,易感外邪。外感之邪,传变迅速,极易从阳化热,热易伤阳,故外感熱病,均有耗液伤阴的特点。笔者依据小儿阳有余、化热快、伤阴耗液速的特点,自拟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紫草组成基本方,此方具有去邪退热、护阴清营的作用,不拘既往营卫之分。兼咳嗽者加黄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升清降浊”理论,结合小儿积滞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升清降浊法可通过运脾、补脾以升清,升脾气、和降胃气、降肺气以降浊的方式,来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治疗小儿积滞。此法应用于小儿积滞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愈后良好,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结合儿科特点 ,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初上临床 ,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 ,我们针对具体问题 ,结合儿科特点 ,开设专题讲座 ,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儿科病历书写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 ,儿科常用中成药等内容 ,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 ,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 ,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我们结合典型病例 ,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贯穿于儿科疾病的专题讲座中。小儿外感热病易致高热惊厥 ,吐泻易致伤阴伤阳 ,肺炎喘嗽易出现心阳虚衰的变证 ,饮食内伤易致积滞、厌食等疾…  相似文献   

5.
<正>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1]。盛丽先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根据临床辨证治疗小儿积滞疗效显著,兹介绍盛主任临床治疗小儿积滞常用方的运用特点。1病因病机1.1饮食不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提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2]  相似文献   

6.
小儿积滞的治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滞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根据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积滞的病因病理的研究表明,小儿积滞以积滞化热证居多。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小儿厌食多以脾胃气虚为本,饮食积滞为标,与肝气郁结关系密切,日久则耗津伤阴,影响病愈。治疗当消食健脾、疏调肝气、养阴固本,并注重调护合理,做到防治并举,疾病方复。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儿科临床常见温病之一 ,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是其病机 ;湿与热合 ,病情缠绵难愈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是其特点。因湿热轻重的不同 ,易从热化或湿化 ,变生它病。儿科临床常见其湿从热化 ,致病后伤阴 ,令治疗颇为棘手。兹就其伤阴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提出一己之见 ,与同道相榷。1 小儿的生理特性和湿温的病理特点共同构成伤阴的原因 湿温病 ,因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腻滞 ,与热相合 ,胶着难解 ,蕴蒸不化 ,故而病程长 ,传变慢 ,多从热化、湿化。素体中阳偏旺者 ,邪多从热化 ,病变偏于胃 …  相似文献   

9.
积滞一病是由于小儿乳食内停、积聚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常见胃肠道疾患,临床上常以脘腹胀满或痛.厌食,或吐泻酸臭乳食为特征.笔者以一捻金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积滞2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亚黎 《河北中医》2001,23(6):426-426
张淑琴系河南省安阳市著名老中医 ,擅长中医儿科 ,尤善治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 ,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病因是小儿禀赋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 ,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其病位在脾胃 ,病机分虚实 ,虚者为脾胃气虚和胃阴虚 ,实者为肠胃积滞和湿困脾土。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常不足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辨证分别治之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其临证治法介绍如下。1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二者互为表里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转输。小儿素禀脾胃虚弱 ,后…  相似文献   

11.
小儿呕吐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陈宝义教授认为此病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失于和降,常见的病因有饮食积滞、伤暑冒热、感受寒凉、胃气虚寒以及痰饮留滞。和胃降逆为止呕的基本治法,伤食者兼以消食止呕,伤暑冒热者兼以清热化湿、感受寒凉者加以温中补虚、胃气虚寒者益胃和中、痰饮停滞者兼以温化痰饮等治法。  相似文献   

12.
消导化积法治疗小儿厌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李秀亮教授用消导化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认为现代小儿厌食多因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引发 ,病机以实证为主 ,以积滞为先 ,针对此特点提出了“以消为补”的治疗方法 ,并结合科学的饮食调护临床每获佳效。从以下 4个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成因诸多 ,饮食为先 ;2 )病机多样 ,以实为主 ;3)消补兼施 ,尤重于消 ;4 )预防调护 ,饮食为要。  相似文献   

13.
小儿积滞化热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 ,积而不化的一种脾胃病证。积者有积蓄、堆积之意 ;滞者则为停滞不畅之意。临床以不思乳食 ,脘腹胀满 ,食而不化 ,嗳腐呕吐 ,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证治准绳·幼科·宿食》云 :“小儿宿食不消者 ,胃纳水谷雨脾化之 ,儿幼不知撙节 ,胃之所纳 ,脾气不足以胜之 ,故不消也”。脾胃之不足为积滞形成的内因 ,而小儿年幼无知 ,乳食不知自节 ,喂养稍有不当 ,或调护不周 ,即成为产生积滞的外因。1 积滞化热的病理机制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脾为后天之本 ,四季脾旺不受邪。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水谷…  相似文献   

14.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中医也称积滞。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腹部胀  相似文献   

15.
消导法,即消食导滞法,属八法中之消法及下法范畴,主要用于饮食积滞肠胃之症。由于小儿生理特点之故,消导法在儿科临床应用非常广泛6本文介绍运用消导法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惊啼、盗汗等证取得较好疗效,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制,易出现乳食积滞,因积滞而变生他病。治以消导。乃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下法,又称"通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经典大法之一。《内经》载:"其实者,散而泻之"~[1]。因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采用,甚至出现以攻下为特色的攻邪派。通下法被普遍用于实邪内结之症,如燥屎、积滞、积聚、痰饮,可去菀陈,存正气,邪去则正安。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邪气后易于夹痰、夹滞、夹惊,阳热证易见,因此也尤其适用于小儿病,若临床中辨证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积滞是儿科常见病症,临床以乳食内积证多见。积滞若日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进一步损伤脾胃,运化能力更差,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转为疳证~([1])。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笔者临床采用消积化滞膏贴敷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以下条件可诊断为积滞:(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  相似文献   

18.
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权是广州中医学院儿科副教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小儿积滞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老曰:小儿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体,故小儿患病以风、惊、痰、积为多见。《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现将卓老治疗积滞的经验,简介如下: 积滞一证,它的临床表现虽与伤食、疳证有所不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认为,小儿便秘为大肠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积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原因引起。中药外治、内服法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心理负担,而且疗效明显,副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侯江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观察临床上小儿积滞化热证的症状表现,归纳总结侯江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化热的临床经验。结果侯江红教授通过中医药的辩证运用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临床疗效肯定,并且通过治疗后期调理脾胃及饮食调护还能够有效改善小儿体质状态,改善免疫功能的情况。结论侯江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