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骨密度及25-羟维生素D(25-OH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Ⅰ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水平,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记录129名60~90岁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测量其腰椎1-4、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MD),检测空腹血清25-OHD、PⅠNP,β-Crosslaps水平。根据骨密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22)、骨量低下组(n=73)和骨质疏松组(n=34)。结果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5)。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PⅠNP、β-Crosslaps均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β-Crosslaps又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P0.05)。25-OHD水平在骨质疏松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老年男性存在骨量丢失及维生素D不足,其主要原因为高骨转换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36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8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质疏松组70例。收集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体重、BMI值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量减少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81.57±27.65) U/L、(92.16±31.83) U/L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70.09±15.17) U/L,骨质疏松组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PI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PI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PINP、β-CTX呈负相关(P0.05)。结论监测血糖及血清PINP、β-CTX水平有助于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T2DM患者288例,根据OP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72例)、骨量减少组(118例)和骨质疏松组(98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清钙(serum calcium,Ca)、血清磷(serum phosphonium,P)、25羟维生素D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25-OH-VD)及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记录患者病程、降糖药物使用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病程较长和HbA1c较高,BMI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股骨颈、三角区、大转子、腰椎(lumbar vertebrae,L)2-4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BMI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但与HbA1C均呈负相关(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骨量正常组(χ2=6.168,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及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相关(均有P<0.05)。结论 低BMI,血糖控制不佳和糖尿病肾病是老年男性T2DM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厦门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在厦门第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本市户籍年龄≥45岁居民1 290例,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480例(骨质疏松组),骨量正常810例(骨量正常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居民的基线资料和膳食情况,现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本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2%(480/1 290),骨质疏松组居民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体重、BMI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文化程度、骨折史、饮用酒水饮料、鱼虾肉摄入、谷薯类摄入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文化程度、每日运动≥1 h、鱼虾肉摄入达到推荐值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年龄增加、女性、有骨折史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本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居民应重点加强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和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为ALT异常组及ALT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D_3]和骨密度(BMD)差异。并根据患者BMD水平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采用Losigtics回归分析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ALT异常组FPG、HbA1c、25-(OH)D_3及股骨BMD、腰椎BMD均低于ALT正常组(P0.05),而FINS、CTX高于ALT正常组(P0.05)。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中骨质疏松组45例(35.16%),非骨质疏松组83例(64.84%);两组腰臀比、FPG、HbA1c、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骨质疏松组女性占比、年龄、T2DM病程及ALT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年龄≥65岁、T2DM病程≥8年、BMI18.50 kg/m~2、ALT40 U/L是合并慢性HBV感染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骨代谢与肝功能受损、性别、年龄、病程及BMI均相关,临床应积极防控患者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等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UA水平的检测,依据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UA组(2.32~3.35 mg/dl)、中UA组(3.41~4.98 mg/dl)及高UA组(5.04~7.18mg/dl),每组40例。对比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学指标及各骨密度(BMD)相关指标的差异;依据双能X片报告t值,将t值降低1~2.5个标准差定为低骨量,降低2.5个及以上标准差的为骨质疏松,将120例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BMD组间UA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UA与各部位BMD间的关系。结果不同UA组间在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UA水平低于低骨量组及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UA水平又低于正常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与BMI、HbA1C、OC、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P<0.05),与CTX呈负相关(r=0.445,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BMI均为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CTX为危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较高的UA水平可能与较高的BMD、较少的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翠玲  徐建  程淑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20-2721,2723
[目的]调查20~40岁女性骨密度(BMD)异常情况,为从青壮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70名20~40岁健康查体的女性,按照年龄将其分为20~30岁组和31~40岁组,20~30岁组204例,31~40岁组366例,分别观察其骨密度及异常检出率,并比较其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结果]股骨颈和腰椎(L1~L4)BMD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腰椎BMD增加明显(P﹤0.01);20~30岁组和31~40岁组股骨颈及腰椎BMD异常(Z--score≤-1SD)分别检出43例和71例,检出率占21%和19%;两年龄组股骨颈和腰椎BMD正常组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1),但均与BMI关系不大(P﹥0.05)。[结论]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部分女性青壮年时期骨密度储备不足,尤其是20多岁的女性,低骨量现象不容忽视,要及时监测,适时干预,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变化与血尿酸(SUA)的关系,为T2DM患者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264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33例,女性131例,采血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股骨颈及全髋BMD。按SUA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尿酸300μmol/L组(A组)及尿酸≥300μmol/L组(B组)。同时以T值分为3个亚组:骨量正常组(T值-1.0 SD)、骨量减少组(-2.5 SDT值≤-1.0 SD)、骨质疏松组(T值≤-2.5 SD)。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各项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及BMD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的腰围、体重、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血清尿素氮、血钙、血肌酐(SCr)、空腹C肽及腰椎1-4、股骨颈及全髋BMD均明显低于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T2DM患者中骨质疏松组的SUA水平[(296±64)μmol/L]低于骨量减少组[(338±71)μmol/L]和骨量正常组[(360±7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及体重等因素影响后,SUA与SCr及腰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3、0.139,P0.01,P0.05),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TRACP-5b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8、-0.165,P0.05)。结论监测SUA水平有助于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低SUA可能与T2DM患者BMD降低有关。T2DM患者的SUA水平不宜降至过低,以免加重骨量流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检测对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女性居民进行抽样,采用骨密度检测仪测定BMD值,抽取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0 m L,测定其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等钙磷代谢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骨代谢指标的含量,包括骨钙素(BGP)、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脱氧吡啶啉(DPD)。对不同BMD值调查对象的钙磷代谢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对1 890名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老年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68.1±6.9)岁。BMD值正常组408人,BMD T值为(-0.73±0.19);骨质减少组964例,T值为(-1.73±0.32);骨质疏松组518例,T值为(-2.94±0.42);3组人群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低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老年女性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正常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骨质减少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女性BMD值检测可客观反映其钙磷代谢、骨代谢异常程度,是预测远期骨折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男性确诊T2DM患者107例和健康体检人群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完善体成分及血脂、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查,同时测定腰椎1~4和左股骨大转子BMD值,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高TC率、高UA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病组BMI、BMD、高糖化血红蛋白、高TG率、低HDL-C率均高于非患病组(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BMD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值呈显著负相关;T2DM患者不同体重、不同部位的体成分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I、肌肉含量和脂肪含量对男性T2DM患者BMD有直接影响。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腹部脂肪含量,可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尚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31):5113-51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BMD)与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92例女性,对其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水平及腰椎、总髋部、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量。结果:绝经后女性各骨骼部位的BMD均明显低于绝经前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低骨量组女性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女性,FS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女性腰椎BMD从51岁起开始降低,股骨颈BMD从56岁起开始降低,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女性雌二醇水平从46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46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雌二醇水平从51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51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水平、体重与BMD呈正相关;FSH水平、年龄、绝经时间与BMD呈负相关。结论:雌二醇和FSH水平均与BMD密切相关,绝经后FSH水平与BMD进一步丢失有关,而低雌二醇水平不再是继续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男性T2DM患者400例,根据双能X线骨吸收(DXA)测定的BMD结果,将T2DM患者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136例,骨量减少组157例,骨质疏松组107例。收集其空腹血样本用于血糖、血脂、肾功能、Hb A1c、TSH等检测结果。结果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TSH水平、L1~L4 BMD和全髋BMD均降低,且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L1~L4 BMD和全髋BMD与血清TSH水平呈正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TSH水平是骨量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血清TSH水平与BMD密切相关,TSH可能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T≥-1.0)68例、骨量减少组(-2.5T-1.0)70例和骨质疏松组(T≤-2.5)47例。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血清钙及24 h尿蛋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BMI和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25.69±2.04)kg/m~2、(2.25±0.31)nmol/L,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明显相关,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下降,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升高,提示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1(CEA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PO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CEACAM1、IGF-1水平、骨密度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BMD与同族、同性别年轻人峰值骨量比(T-score),BMD与同族、同龄人峰值骨量比(Z-score)],分析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与BMD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为(5.75±1.88)pg/ml、(161.15±55.36)μg/L,低于对照组的(9.81±2.06)pg/ml、(181.25±52.3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腰椎、股骨颈BMD、T-score、Z-score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0.682、0.708,P0.05);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23、0.669、P0.05)。结论 POP患者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诊断、评估POP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腰椎骨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的差异,分析体重以及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的相互关系,探讨腰稚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与体重的关系.[方法]以我院332例确诊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L2、L3、L4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的差异,分析L2、L3、L4的平均骨密度值及骨矿含量值与体重和体重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3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腰椎BMC呈正相关(r=0.359, P<0.01),而与BMD无相关性(r=0.066, P>0.05);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负相关(r=-0.122, P<0.05),与BMC无相关性(r=-0.032,P>0.05).[结论]L2、L3、L4 3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重及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密切相关,体重可以维持并增加骨量,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22例年龄60岁以上的T2DM患者,根据BMD检测的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0)43例、骨量减少组(-2.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in the aging male,PADAM)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186例中老年PADAM患者和125例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收集相关生化、性激素及骨代谢指标,并对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性激素水平及部分骨代谢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PADAM组患者腰椎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骨颈各部位BMD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Neck:(0.831±0.136)g/cm2 vs(0.954±0.143)g/cm2,Ward's:(0.712±0.127)g/cm2 vs(0.811±0.149)g/cm2,Troch:(0.697±0.124)g/cm2 vs(0.764±0.131)g/cm2,P<0.05)].(2)PADAM组及健康对照组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8.9%、3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33.3%、20.8%.(3)PADAM患者腰椎BMD与BMI呈正相关;而股骨颈各部位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PADAM患者股骨颈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降低.高龄、低体重指数和低雄激素水平为PADA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的骨矿面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探讨影响其骨密度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并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生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骨密度的可能因素。结果依据患者腰椎或股骨颈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体重、HbAlc均是与腰椎或股骨的BMD相关的变量,其中体重与腰椎的BMD相关性最高(r=0.254,P〈0.01),HbAlc与股骨的BMD相关性最好(r=-0.224,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体重、HbAlc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2~6岁超重、单纯性肥胖儿童及低体质指数儿童的下肢骨矿物密度(BMD),探究肥胖和超重对骨骼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进行幼儿园入园体检及超声骨密度检查儿童为研究对象,按体质指数(BMI)将被研究对象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健康儿童118人,超重组儿童101人,肥胖组儿童100人,低BMI组117人,共计436人。利用方差分析对4组儿童BMD的检测值(Z值)进行比较,用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4组儿童的BMI、性别、身高和体重对BMD的影响。结果超重组与对照组、低BMI组与对照组、低BMI组与超重组的Z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Z值分别明显低于与对照组、超重组及低BMI组的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性别、身高、体重4个因素中,BMI及身高水平与BMD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为BMD下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和低BMI儿童骨密度并无明显差异,而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下降。较高的BMI和较高的身高可能是BM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状况,分析其与糖代谢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老年男性T2DM患者53例(T2DM组),老年男性非糖尿病(NDM)患者51例(NDM组),测定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及25羟维生素D水平,双光能X线检测T2DM患者腰椎(L2-4)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 T2DM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12.38±5.12) μg/L,显著低于NDM组的(17.35±5.5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225、-0.499,P<0.05),而与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050、-0.082,P>0.05);T2DM组骨质疏松患病率(30.19%,16/53)明显高于NDM组(11.76%,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羟维生素D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三角区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773、0.762、0.812,P<0.05),与腰椎(L2~4)骨密度不相关(r=0.116,P>0.05).结论 老年男性T2DM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不仅影响血糖控制,还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因此,对T2DM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进行常规维生素D检测,对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的患者及时给予维生素D补充可能对改善糖代谢和防治骨质疏松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