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观察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疗效。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非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经相关治疗后对两组心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组成员接受介入治疗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有很大价值,可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2月,我们收治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急诊介入治疗,并于围术期辅以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抢救效果。结果:90例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78%;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在急诊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4月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45例。所有患者接受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的治疗药物为依诺肝素钠,2次/d,剂量0.75mg/kg,观察组则给予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剂量2.5mg皮下注射,1次/d。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达到显效时间、出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LVESD、LVEDV、LVEF;出血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达到显效时间、出院时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LVESD、LVEDV、LVEF相近(P0.05);干预后两组心功能指标LVESD、LVEDV、LVEF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如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和依诺肝素钠一样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疗程短,心功能改善作用好,且安全性更高,可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发病急且合并并发症,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早期进行康复运动可以改善心功能储备,减少心肌缺血,降低再发率和病死率。本科2015年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通过严密的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开展患者早期活动成功救治了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王某,女性,56岁,2015年10月11日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功能不全时休克指数(SI,心率/收缩压)的变化,以探讨SI能否作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是否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方法:采用我院的数字化病案库,检索2011年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作为第一诊断出院的患者,统计入院时的心率、血压以及Killip分级,根据Killip分级将患者分为心功能不全组以及非心功能不全组,分析两组的SI有无差异。结果:心功能不全组的平均SI大于非心功能不全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I可以作为有无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制定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焦虑、血压低于90/60mmHg(1kPa=7.5mmHg)、发病到溶栓治疗间隔少于6h、心肌下壁梗死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相关护理指标的观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患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即刻检查CA125。对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窦性心率组与新发房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导致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拟订相关干预对策。结果: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左房内径大于50 mm、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以及CA125水平上,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其均是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左房内径大于50 mm、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CA125升高等均是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其中CA125水平升高与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这一指标的相关检查,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对2002~2006年合江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5例,其中发生猝死的133例,心脏复苏成功61例,失败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比较其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结果与复苏失败组比较,心脏复苏的成功与良好的心功能基础、抢救时间、电复律方法、快速静脉用药相关;对心脏复苏成功患者随访(1.9±0.6)年,死亡4例,心脏复苏成活率93.44%。结论成功的心脏复苏与尽早的抢救、不间断的心脏按压、尽早的心脏电除颤,以及良好的静脉通路、患者良好的心功能有关,心脏复苏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87例,进行心功能分级.检测PCI术前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价NT-proBNP水平与以上各临床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m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P<0.01);行PCI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不良心脏事件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不良心脏事件组患者(P<0.05).结论:血浆NT-pmBNP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PCI治疗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及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分成非糖尿病组及糖尿病组,前者又被分为应激性血糖增高组及血糖正常组,并详细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糖尿病血糖增高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死亡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而血糖>10.0 mmol/L组,则上述指标与糖尿病患者相似。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应激性高血糖可增加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正>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心肌持续缺血引起心肌出现坏死情况~([1-2]),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发热、心功能衰竭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3-4]),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及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2015-12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不同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检测指标及心功能指标、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血清检测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再梗死及冠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凝血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保守组采取保守治疗,介入组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 结果 介入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显著比保守组低(P<0.05);而两组患者下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组前壁心肌梗死者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显著比保守组好(P<0.05)。两组下壁心肌梗死者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相似,而前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来看,则介入治疗效果更好,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率,更好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吸氧、镇静、利尿、扩血管、强心等抢救治疗,41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1例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反复出现室颤死亡.结论 针对不同病因、诱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以及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复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提高了复窦率,缩短了住院时间,进一步改善了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55-3456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联合补救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予直接实施PCI治疗,观察组实施静脉溶栓联合补救PCI治疗,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94.29%,稍低于对照组的95.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1个月后相比,两组治疗1年后LVEF升高,LVEDD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28%,与对照组的1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联合补救PCI治疗效果更好,其可提高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就 诊于我院并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依据患者在直接PCI手术48小时后是否发生MVA 分 成研究组(发生MVA,32例)及对照组(未发生MVA,126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指标、心电图指 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指标等。结果 研究组糖尿病患者比例、血糖水平、肌酐水平、白细胞水平、中性粒 细胞水平以及心功能KlillipⅣ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钾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ST 段 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诱发MVA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KlillipⅣ级、白细胞计数≥11.0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8.155×109/L、血糖≥9.58mmol/L、血钾≤3.13mmol/L、肌酐≥96.93μmol/L(P <0.01)。结论 针对合并有 上述危险因素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加强临床干预措施,降低MVA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为择期手术组和急诊手术组35例。择期手术组行择期介入手术治疗,急诊手术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及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差异。结果急诊手术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干预效果显著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急诊手术组心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变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体重指数(BMI)不同分为两组:超重/肥胖组(BMI≥25 kg/m~2,n=34)与正常体重组(18.5≤BMI25 kg/m~2,n=3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3月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超重/肥胖组的LVEF值低于正常体重组,而NT-pro BNP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3个月后门诊随访,发现超重/肥胖组的6分钟步行长度较正常体重组低,超重/肥胖组NYHA分级≥II级的例数多于正常体重组(P均0.05),而两组的NT-pro BNP、LVEF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变与体重指数相关,超重/肥胖可能会降低急性心梗患者的活动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