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第一目的性的旅游活动,而"因地施食"是指在养生旅游中根据地域的不同应当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中医药学说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现代关于MicroRNA印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药食同源、道地药材及饮食禁忌等中医药理论提供了支持。~[1]饮食养生同诊病施药一样要遵循因地因时因人等三因制宜的原则,~[2]笔者认为,养  相似文献   

2.
张利英 《家庭护士》2007,5(12):48-49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饮食就是其中一个内容。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把饮食命为人的命脉,还把饮食当作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里就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充分阐述了注意饮食调养对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与恢复有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特有的食治食养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林琳  林兰 《家庭护士》2009,7(17):1570-1570
民以食为天,药食本同源.中医历来重视饮食的调护,人生五脏,赖五谷、五蔬、五畜以养之.食性搭配的平衡对人体阴平阳秘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阴阳平衡,则正气充足,邪不可干;脏腑气机疏利,则不生疾病.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怎样通过食疗的方法无副反应地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丰富的饮食疗法正是寓治疗于饮食护理之中的极为宝贵的医护经验和科学财富.现将中医饮食护理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琳  林兰 《全科护理》2009,(17):1570-1570
民以食为天,药食本同源。中医历来重视饮食的调护,人生五脏,赖五谷、五蔬、五畜以养之。食性搭配的平衡对人体阴平阳秘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阴阳平衡,则正气充足,邪不可干;脏腑气机疏利,则不生疾病。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怎样通过食疗的方法无副反应地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丰富的饮食疗法正是寓治疗于饮食护理之中的极为宝贵的医护经验和科学财富。现将中医饮食护理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养生长寿,却病延年。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大量养生理论。《灵枢》中的“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素问》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吕氏春秋》中的“凡食无疆厚味,无以烈性重酒……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等论述,告诫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却病延年,必须保持安定情绪,注意调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6.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饮食失宜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健康人应当合理饮食,以防疾病:患病者更须调配饮食,以有利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顺势思维是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中医思维方式之一。顺势,即遵循自然变化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中医顺势思维广泛用于中医临床诊疗和养生保健,成为"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防病的常用思维方法之一"[1]。老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法"自然,顺应环境的自然,顺应人体的自然[2];"天人合一"也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的生长与自然规律一致,由此而衍生  相似文献   

8.
李苹 《康复》2021,(10)
寒露饮食,注意二"宜"二"忌" 宜:滋阴润燥,补肺益脾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因此饮食调养宜以滋阴润燥为主,且注意少食辛辣之品.常见滋阴润燥之品有:大白菜、莲子、百合、银耳、山药、冬瓜、山楂、白萝卜、芡实、梨、甘蔗、蜂蜜等. 宜:适量饮食 肺与大肠相表里,深秋时节的凉燥也容易引起便秘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而气温的转凉也将人们从"秋老虎"的热燥、食欲差中解放出来,食量变好,饮食若不节制便容易引起体重增加或胃肠不适等.  相似文献   

9.
“内伤脾胃、酉病由生”是金代脾胃大家李东垣提出的,李氏在代脾胃论羚中述及喜怒过度,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为内伤脾胃之源。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膳食为人们提供了各自的需要。但如果对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多、或食用不沽食物、或有毒之物、或因自然环境污染造成人们饮水、食物中含不利人体健康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人类很多本可避免的疾病的发生,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搞好病人的饮食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行医就非常重视食疗、药膳的作用,提出“以药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观点,医生开中药处方,经常注明忌食生冷、辛辣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饮食护理必须科学化、食疗化、个性化、多样化,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应注意食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调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使人获得各方面的营养,对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康复都有重要意义。中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当以食补”〔1〕的方法。要做好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护理,我们首先要了解该疾病。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  相似文献   

12.
饮食护理中引入辨证施膳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对病人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是满足病人最基本生理需要的护理措施之一。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化,饮食护理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将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施膳理论引人到饮食护理中,发挥两者的优势,有利于我国整体化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饮食就是其中一个内容。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把饮食命为人的命脉,还把饮食当作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里就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充分阐述了注意饮食调养对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与恢复有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特有的食治食养理论奠定了基础。1饮食宜有节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缺乏,气血得不…  相似文献   

14.
李艳丽 《护理研究》2007,21(6):505-506
要素饮食又称要素膳,是以人体需要量或推荐量为依据,采用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糖类或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配制成的一种营养齐全、极易消化吸收的无渣饮食。脑出血昏迷病人早期加强胃肠道营养在治疗及恢复、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极有价值。一般3d后留置胃管,给予要素饮食,直至病人营养状况改善,病情平稳。现就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住的脑出血昏迷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0岁;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5岁。两组鼻饲…  相似文献   

15.
饮食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与饮食具有一定关系,摄了以富含钙的奶类制品及富食维生素D(VD)的鱼类食品有利于本病的防治,而咖啡因及酒精则是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外科住院病人营养状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食同根,药食同源",表示饮食营养对于预防或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营养是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营养是一种作用,而不宜简单一理解为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7.
食疗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以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方法.食物本身具有营养和疗疾两方面的作用,饮食不仅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因为食物和药物并没有截然区分的界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疗原则,食物略略离开"中"性时就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了,也就可以说具有药性了.中医强调"药疗不如食疗",认为五谷杂粮各种食物是人类养生治病的最好药物.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发病与饮食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肿瘤患者的饮良调养直接影响到病情的改善,特别是术后病人机体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肿瘤患者的饮食指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1 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配膳 中医认为,食物中有四气五味之分,肿瘤疾病的临床证候也有寒、热、虚、实之别。《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故肿瘤病人的饮食应根据食物性能,随具体病症……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患者如处在正常恢复期可根据恢复情况由清流质、流质、半流质、普食为序进行饮食护理;如术后出现排异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下降,要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护理,并须强调饮食卫生。  相似文献   

20.
营养与健康     
营养是维护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和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以满足各种生命活动之需要,维护人体的健康,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而营养大部分来自平时的饮食.我们应立足于日常生活之中,寄希望于普通的饮食和全面的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