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的变化,探讨慢性肝病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肝硬化,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血清OPG、RANKL应用ELISA方法检测,应用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SI),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OP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伴肝硬化组、肝硬化A组、肝硬化B组和肝硬化C组患者的血清OPG水平逐渐降低,RANKL值则逐渐升高(P<0.05)。对照组、不伴肝硬化组、肝硬化A组、肝硬化B组和肝硬化C组患者血清OPG/RANKL比值逐渐降低,对照组OPG/RANKL值较其余4组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跟骨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A组、B组、C组患者S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SI(P<0.05)。结论 OPG、RANKL和OPG/RANKL系统可能参与慢性肝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引起OPG、RANKL以及OPG/RANK的变化,上调破骨细胞,使得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骨折组,16例)和B组(对照组,27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因素,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骨水泥是否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前骨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低骨密度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而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是否渗漏等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必要时对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9例,A组:采用高黏度PVP技术治疗;B组:采用低黏度PKP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透视时间、术后3d的Cobb角、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恢复的椎体高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透视时间、医疗费用及骨水泥用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Cobb角及OD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度PVP与低黏度PKP技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相当,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消耗的透视时间更少、医疗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伤后至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83例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按伤后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A组伤后1周内手术(112例),B组伤后1~3周手术(53例),C组伤后3周手术(18例)。比较3组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渗漏发生率,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其改善率、Cobb角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术中骨水泥注射量:A组多于B、C组(P0.01),B组多于C组(P0.01)。骨水泥渗漏发生率: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3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改善率:A组高于B、C组(P0.01),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3组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减小(P0.0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A组最高,C组最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8个维度得分的两两比较中,A、B组间各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组间除了PF和RE维度,其他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间除了RP维度,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伤后1周内进行PKP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2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1-10—2013-10诊治的并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骨水泥用量按照CT测定骨折椎上下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注入。B组:骨水泥用量按照常规用量即腰椎骨水泥注入量为6 ml;胸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6~30(9.9±1.2)个月。2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A组3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发生神经损伤,2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A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2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骨折椎体体积的15%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发症少、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改良经椎弓根入路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单节段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和B组(采用传统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记录两组术后冠状位、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伤椎、邻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冠状位骨水泥分布率A组明显高于B组(P 0. 05),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1年邻椎、伤椎再骨折发生率A组均明显低于B组(P 0. 05)。结论 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相比,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均匀分布,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和伤椎、邻椎再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KP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根据联合应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3(A、B、C)组,对比术前及术后3、6、9个月各组VAS评分、骨密度、再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3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均未出现相邻椎体骨折;术后6个月A组VAS评分与B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无统计差异(P0.05),A组第6个月时出现2例椎体骨折,B组、C组未发生;术后9个月A组VAS评分、骨密度与B、C组均有统计差异,B组与C组VAS评分无差异,但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第9个月出现1例椎体骨折,其它组未出现。结论 PKP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的腰背部疼痛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增加骨质强度,在临床上不同时期可选择合理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术后骨水泥(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在椎体中的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单椎体)98例患者.根据术后骨水泥在椎体中的位置分为两组:侧方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未过中线)42例,中位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中央,越过中线)5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以下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I(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VAS、ODI评分、SI及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间相比,VAS、ODI评分、SI及Cobb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见患椎侧方再压缩.[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位置对疗效没有显著影响,骨水泥偏一侧者不会增加椎体再次侧方压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效果对比。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PVP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活动能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椎体高度恢复优于PVP组(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均可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但椎体后凸成形术伤椎高度恢复效果好,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后阿德福韦酯疗效。方法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后,21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1年,对照组20例常规护肝、降酶等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BVDNA、HBeAg/抗.HBe血清学变化、Child-Pugh分级比较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LT、AST、TBil、ALB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HA、PC-Ⅲ、Ⅳ—C各项优于对照组,治疗组HBVDNA转阴11例,对照组转阴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5)。治疗组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者4例,对照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P〈0.05)。治疗组Child.Pugh分级为A级者9例,B级10例,C级2例;对照组A级6例,B级7例,C级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未发现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可获得明显改善,但不能阻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脾栓塞术后采用阿德福韦酯是较理想的长期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保守疗法治疗OVCF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并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分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组,保守治疗组,每组选取15例患者。采用VAS、ODI评分标准和影像资料分别评估,对比分析组之间的疗效、影像资料变化,并分析椎体高度恢复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①PVP、PKP组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显著;②两组早期止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日常生活,但远期疼痛缓解效果与保守治疗组相当;③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④PVP手术过程中发生了4例骨水泥渗漏、PKP组2例,术后随访发生了4例椎体再骨折。保守治疗组在卧床恢复期间出现肺部感染2例、褥疮2例。结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压缩骨折椎体中等程度压缩时疼痛值相对较高;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PVP与PKP手术治疗后中短期临床疗效优于保守疗法;保守疗法在经济性及安全性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可行性、疗效及椎体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法PVP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并46节重度压缩骨折椎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接受二维CT及MR检查。术中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注射骨水泥前摒弃椎体骨静脉造影。术后1日复查二维CT。于CT矢状面图像测量椎体高度,并比较PVP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中央和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36例患者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治疗全部成功,椎体前缘、中央、后缘恢复高度分别为(2.37±2.10)mm、(2.61±2.21)mm、(0.23±0.44)mm。随访1~29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7例、8例、1例,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改良法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行、有效,可提高压缩椎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主研制的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memory alloy vcrtebral stent)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将成人尸体胸腰椎脊柱标本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分成球囊扩张后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组(PKP+支架组)、直接植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组(PVP+支架组)及球囊扩张后骨水泥填充组(PKP+PMMA组)。手术前后测量椎体高度,比较3组压缩椎体复位程度。结果3组术后椎体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KP+支架组、PVP+支架组和PKP+PMMA组的椎体高度分别从术前的(1.59±0.08)cm、(1,68±0,08)cm和(1。66±0.11)cm复位至术后的(2.00±0.09)cm、(1.87±0.04)cm和(1.99±0.09)cm(t=-9.781、-7.952、-18.213,P=0.000、0.001、0.000)。各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差比较,PKP+支架组[(0.39±0.09)am]和PKP+PMMA组[(0,33±0.04)cm]明显大于PVP+支架组[(0.19±0.06)cm](P:0.000,0,003),而PKP+支架组与PKP+PMMA组差异无显著性(P=0.172)。结论镍-钛记忆合金椎体支架能有效地支撑、复位压缩的椎体终板,是对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治疗方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病例的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的对比,探讨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对术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03—2012—04采用单侧(单侧组)或双侧(双侧组)经椎弓根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OVCFs,其中单侧组46例,双侧组50例,统计2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4.6个月,在住院天数、下地活动、VAS评分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椎体高度和Cobb角,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数据比较,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行PKP治疗OVCFs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方面.经双侧人路方法的疗效要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7.
王金华  任国海  童杰 《骨科》2014,5(3):168-171
目的探讨脊柱过伸位辅助复位后,行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椎管麻醉下脊柱过伸位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PKP治疗25例(30个椎体)合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并对术前、术后患者的症状和椎体高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明显或严重并发症。结论过伸位下PKP治疗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创伤小、较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伟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入路组(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 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HBV感染患者CD4+ CD28+、CD8+ CD28+和CD4+ CTLA-4+的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中肝癌组的CD4+ 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2.373,P<0.05),肝硬化和肝癌组的CD8+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4.324和4.088,P<0.01).CHB组CD8+ PD-1+、CD4+ Tim-3+和CD8+ Tim-3+的表达量高于肝硬化、肝癌以及健康对照组(t=3.051,3.130,3.121,3.254和3.72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516和0.582,P<0.01);CD8+T淋巴细胞Tim-3的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也呈正相关(r=0.578和0.556,P<0.01).此外,CD8+T淋巴细胞PD-1与Tim-3的表达量也呈一定的正相关(r =0.506,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疾病慢性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