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推荐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筛选出高危、极高危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79例和观察组(围手术期干预组)8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 d及7 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均P<0.05,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及凝血系统指标。  相似文献   

2.
孙洪 《吉林医学》2012,33(9):1959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黑龙江省集贤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50)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0%,明显高于观察组2.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应用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5.
李晓娟  周勤  魏楠  代旭  刘一萱  刘彤 《西部医学》2020,32(5):676-679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疾病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高危患者的早期干预措施。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科2018年1月~2019年3月143例盆腔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行前瞻性研究,依据排除标准排除3例,脱落5例退出实验,135例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前依据SPSS17.0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IPC组(68例)及IPC +LMWH组(67例),IPC组采用基本预防联合机械预防;IPC+LMWH组在基本预防基础上,抗血栓压力泵(IPC)+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或序贯应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PC+LMWH联合或序贯预防妇科疾病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发生率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比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Venodyne血栓泵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Venodyne血栓泵在预防妇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接受手术5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11例和观察组3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使用Venodyne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预防和护理,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3%,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9%。结论:妇科术后患者使用Venodyne静脉压迫系统(血栓泵)进行早期干预和护理,有效预防了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36-1338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96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观察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充气式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6.25%)(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升高、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中心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样选取同时期收治的95例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不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情况。结果:年龄>60岁、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3 h、开腹手术、术后使用止血药物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DVT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恶性肿瘤、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是影响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3 h、开腹手术、术后使用止血药物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更容易发生DVT,其中,恶性肿瘤、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预防措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慎用止血药物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采用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磺达肝癸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穴位贴敷安慰剂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为对照组,术后采用磺达肝癸钠联合穴位贴敷活血通络膏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采用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磺达肝癸钠进行治疗,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帮助改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97-99
目的:观察并研究将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另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止血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22%、6.66%,均低于较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6.43、5.17,P<0.05);同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方法应用到妇科盆腔手术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方法预防老年人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vein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40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结论: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184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预防性护理),每组92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进一步应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盆腔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淅川县人民医院妇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盆腔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行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为8.75%(7/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 d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手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间手术前及手术后3d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间术前D-D比较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3 d时D-D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382例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A组,182例)术前半小时皮下注射5 000μg低分子肝素钙,再行LC。对照组(B组,200例)行常规LC手术。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术后相关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结果:A组的血栓率为0.5%,B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肝素相关并发症多为皮肤过敏,无出血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对术中术后出血无明显影响,安全、简便,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前列腺增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以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PT、a PTT、D-D上调,Fbg、PLT指标明显下调(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预防前列腺增生术后DVT,可降低其发生率,并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使用止血药物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规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比较组),每组25例。比较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进行抗凝的同时予以矛头腹蛇血凝酶进行止血,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仅给予LMWH进行抗凝,不使用矛头腹蛇血凝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结果在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的比较上,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比较组患者则为4.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使给予LMWH进行抗凝的同时使用矛头腹蛇血凝酶,不会增加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