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邪正盛衰探析《温病条辨》祛邪与补阴的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儒森 《国医论坛》2004,19(2):19-19
吴鞠通是清代的温热大师,其代表作《温病条辨》堪称治温之经典,其中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把救阴作为温病的重要治则。然而温病的发生发展贯穿着正邪相争,邪可伤正,正盛可祛邪,正虚则病进,妄补又可恋邪,用药不当又可伤正,如何顾护阴液以扶养正气,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与  相似文献   

2.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由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病。其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温为邪阳,阳盛则热,所以温病是按着阳胜则阴病病变规律来演变的热性病变。又因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劫液,尤其温病后期,此种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阴液之存亡,对于温病之预后,有着决定性意义,这就显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化燥伤阴这一病机关键,津液的盛衰关系到病温者或死或愈.《温病条辨》中处处体现了“顾护阴液”的学说.近10年来,温病学者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对《温病条辨》“护阴学说”进行深入地探讨,取得可喜成绩:继承发展《黄帝内经》、《伤寒论》、叶天士护阴思想;开创三焦部位养阴先河;滋阴方法贯彻卫气营血阶段;顾护阴液分先后缓急;不同原因所致阴伤,须采用不同滋阴方法;谨慎顾护阴液,勿犯禁忌.但仍有不足:对《温病条辨》“顾护阴液”学说的研究应深刻理解吴氏之原意,科学、系统、全面地探索吴氏护阴、养阴、复阴、滋阴、救阴的具体方法,药物功效、四气、五味的配伍关系,应用吴氏养阴之方剂、药物检验于临床,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吴氏“养阴”方剂、药物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温病清热、滋阴两法的运用颇多发挥,尤其是擅长于清、滋法的配合。本文拟从清、滋法配合的角度总结一下《温病条辨》的有关理论和临床运用。清、滋法配合的根据——温邪与阴伤的内在联系吴氏阐发《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旨,提出阴精为人身抵御温邪入侵的重要基础,说“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并进而指出:“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因此,感受温邪的体内因素是阴精不足,如吴氏说:“病温者,精气先虚”。这样就说明了阴精不足与温病发生的关系,阐发了温病发病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同时,吴氏又提出温病过程中,温邪的特征是易耗伤阴液:“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其它病邪也可化热伤阴,如“湿久生热,热必伤阴”。温邪与阴伤有因果关系:温邪为阴伤之因,阴伤为温热之果。同时由于阴伤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阳热易亢,更可助邪热之势,故温热与阴伤又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在温病的治疗中,为了祛除热邪而常误用汗、下、苦燥等法而耗伤阴液,如吴氏  相似文献   

6.
<正>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伤阴是温病的重要病机特点,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根本法则。“温病最善伤阴”。不论是感而即发,还是伏而后发,其机转总趋于化燥伤阴。诚如王孟英所云:“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可见,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图就温病养阴的源流、意义、方法及其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温病养阴溯源温病养阴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大法,最早见于《内经》一书,书中载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汉朝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对温病养阴作了  相似文献   

7.
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提出“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甘寒、咸寒以救其阴”之后,《条辨》治温病,“法在救阴”一说几成定局。在帐辨》中是否偏于救阴而忽视护阳呢?《条辨·下焦篇》第28条自注:“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可见,《条辨》在温病治疗中救阴、护阳各有所重。笔者兹就《条辨》中护阳理论及其方药运用特色以及对后世影响,讨论如下。1.元气存亡判断吉凶综观《条辨》全书,吴鞠通治温病,既重视“温病伤人之阴”的一面,又强调在温病过程中密切观察阳气的盛衰情况,在清气、解…  相似文献   

8.
一、伤阴的病因病理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极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叶天士曰,“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邪与阴津,两者是对立的矛盾。热邪炽盛,必灼烁阴津,迫令水分从汗、吐、下等途经大量消失。阴液不足,阴虚则阳盛,又可使热邪炽盛,更易耗损阴津。这样恶性循环,每致体力迅速下降,终致“亡阴”,形成“阴绝阳脱”的危重症候。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是阐述温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变过程是以伤阴为主。该书虽附有《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篇,亦多涉及阴血不足。故其论治之要“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意园谈医书笔记》亦认为此书的治疗“重在清润以救阴液”。水和血均属人体阴液的  相似文献   

10.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语出清·叶天士《温热篇》 ,是针对温热之邪入人体后 ,容易造成热盛津液耗伤所确定的诊治要诀。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性质和证候表现上均以火热为特征 ,火为热极 ,其性炽热 ,故易消烁津液 ,正如叶氏云 :“热邪不燥胃液 ,必耗肾液”。凡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愆变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的轻重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吴瑭曾云 :“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生” ,王孟英亦云 :“耗之未尽…  相似文献   

11.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脏器受损之际是形成热瘀证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迎泉  王红艳 《光明中医》2012,27(4):666-66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属阳邪易伤阴,临床证候多见耗伤阴液、生风动血等特征.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所以滋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论述的关于救阴与通阳等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他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似文献   

13.
招泽熙 《新中医》1993,25(10):52-53,46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伤阴是温病的重要病机特点,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根本大法。不论是感而即发,还是伏而后发,其病机总趋于化燥伤阴。如王孟英所说:“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针对这一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可见,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何等重要位置。笔者就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指出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温病“立法以救阴为主”,认为“留得一分正气(阴津),便有一分生机。”这种“重阴精”的学术患想贯穿《温病条辨》始终,是吴鞠通温病治疗学的突出特色。其主要内容体现为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16.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反证法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证法也称排除诊断法 ,用于病证的辨疑辨似。从中医考竟其起源 ,则应上溯至仲景学说。《伤寒论》中的反证法之例不胜枚举 ,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识 ,以窥其梗概。1 辨病与反证法《伤寒论》重视伤寒与温病的甄别。要点是“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第 6条 )。然而伤寒、温病两者初起证候颇近似 ,正如尤在泾所说 :“其脉浮身热头痛 ,则与伤寒相似 ,所以谓之伤寒类病”[1] 。况且温邪初袭肺卫 ,亦可微恶风寒 ,容易误诊失治。因此《伤寒论》提出排除方法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为风温” ,即以辛温解表 ,与热…  相似文献   

18.
王宇僖  王彤 《环球中医药》2021,14(4):646-64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颁布的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书,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有关制造成药的法定处方集,其包含宋代及宋以前医论、方论、医案之精华。本文从治疗思想、治疗方法和控制转变三个方面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救阴防治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温病救阴治疗思想是根据感邪程度的轻重浅深和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盛衰,采取祛邪顾护阴液和扶正养阴增液的治法;通过轻宣外泄肺卫之热、清解胃肠邪热和补益肾脏等治疗方法,调护脏腑得以保阴存津;温病救阴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对于温病伤阴导致的继发病证,要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救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鞠通 (约公元 175 8年~ 1836年 ) ,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师。吴氏大作《温病条辨》将温病辨治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 ,而以下焦病证最为凶险 ,并认定亡阴是下焦病之首寇。将张仲景炙甘草汤化裁为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 ,以救治下焦亡阴险证。吴氏还将该方用于伤阴所致妇科、儿科杂病 ,亦屡建奇功。今重温吴氏之论 ,对临证大有裨益。1 古方翻新 亡阴克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汗论》中说 :“伤寒一书 ,始终以救阳气为主…… ,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由此可窥知吴氏治疗温病的总旨。温为阳邪 ,易伤津耗液。下焦的凶险病证多由两个途径而来 :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