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抽静脉血测定LPA、hs-CRP水平,对ACS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 评分。比较各组间LPA、hs-CRP 水平的差异,分析LPA、hs-CRP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LPA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LPA、hs-CR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LPA、hs-CRP水平较UAP组升高(P<0.01),AMI组比UAP组Gensini评分高(P<0.01);ACS组LPA、hs-CRP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0.79,P<0.01),LPA 与hs-CRP 水平呈正相关(r=0.85,P<0.01)。结论LPA、hs-CRP在ACS患者中表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ACS患者预测、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度分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6例,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35例,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35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心肌cTn-Ⅰ.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心肌cTn-Ⅰ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之间心肌cTn-Ⅰ的含量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 心肌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ST段抬高(STEMI)ACS和23例非ST段抬高(NSTEMI)ACS患者于症状出现后的0~2 h、4~6 h分别进行hs-CRP、cTnI、Mb和CK-MB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0~2 h:hs-CRP和Mb检测阳性率高于cTnI和CK-MB,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cTnI、Mb、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 h: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CK-MB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检测阳性率高于CK-MB,且两组间所有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检测hs-CRP、Mb,敏感性优于cTnI、CK-MB;hs-CRP、cTnI、Mb能检测出微小心肌损伤;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有50%左右存在微小心肌梗死;hs-CRP、cTnI、Mb、CK-MB测定对诊断SIEMI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健康调查,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入住心血管内科的220例胸痛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和ACS组,进行健康调查和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患者相比,ACS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患者比例多以及具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患者更多(P值均<0.01);ACS患者的体重指数值和腰臀围比值显著升高,超重以及肥胖的患者比例亦更高(P值<0.05或<0.01);SAP和ACS组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5或0.01),但ACS组和SAP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DL-c)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CS组HDL-c水平最低.结论 应在临床工作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提供正确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联合监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50例ACS患者发病24h及14d和15例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对照组患者的血浆BNP和hs-CRP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ACS患者发病24h、14d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BNP和hs-CRP水平亦均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P<0.05)。ACS患者发病后24h的血浆BNP和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Gensini积分)、冠心病危险因素积分(RSC)无显著相关,但第14天的血浆BN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11.P<0.05),第14天的血浆hs-CRP水平与RSC、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r=0.375,P<0.05;r= 0.423,P<0.05)。第14天的血浆BNP明显升高组(>80 pg·ml~1组),其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高BNP组(<80pg·ml~1)。4周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BNP明显升高组(<80pg·ml~1组)(P<0.05)。结论:血浆BNP和hs- CRP水平的联合监测有助于ACS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对ACS的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为试验观察终点,依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Ⅰ组(<1.93μg/L)39例;Ⅱ组(1.93~3.50μg/L)41例;Ⅲ组(3.51~5.00μg/L)51例;Ⅳ组(5.01~6.30μg/L)46例;Ⅴ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小时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小时、1个月和6个月随访观察时间内,Ⅳ组和Ⅴ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外周血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使用硝基四氮唑兰(NBT)显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及53例胸痛、胸闷等症状予以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对照组)血中GA、MCP-1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外周血GA、MCP-1和hs-CRP水平在ACS患者明显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ACS组外周血GA和MCP-1水平呈明显相关性(r=0.501,P<0.01).结论 ACS患者的GA、MCP-1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GA是ACS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70例行PCI术治疗的高危ACS患者和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清cTnI和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AMI组、UA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561,P=0.001)。结论 PCI术后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升高。cTnⅠ和hs-CR可能会做为PCI术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应用 10mg和 4 0mg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 ,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 ,做治疗前后对比及组间对比。结果 ACS患者血清hs -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治疗 8周后 ,两组患者hs -CRP、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甘油三酯 (TG)和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明显升高 (P <0 0 5 ) ,大剂量组效果更好 ,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别 (P <0 0 5、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 ,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 ,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患者急诊危重度评分系统(ESISS-ACS)的分级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78例ACS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基于ESISS-ACS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CS胸痛患者中应用基于ESISS-ACS的分级护理,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赵海双  李娟  李勋 《临床荟萃》2014,29(1):10-12
目的 探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26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52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115例,入院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选择有胸痛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采血测定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肌酐(SCr)等指标,并计算N与NLR.比较各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CS患者的WBC、N、NLR、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NLR高于对照组,6.49±4.01 vs 1.68±0.46(P<0.05)和UA组,6.49±4.01 vs 2.68±1.49(P<0.05).NLR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逐渐增高.NLR与WBC、L、N、UA及hs-CRP呈线性相关(r=0.656、-0.543、0.739、0.193、0.575,均P<0.05).结论 NLR对ACS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以急性胸痛症状入院的患者113例。根据高敏肌钙蛋白(hs-TnT)检测结果,最终确诊为ACS(Acute coronary syndrome)胸痛组59例,非ACS胸痛组54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即刻、4~8h、24h采血检测患者血清IMA及hs-TnT。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通过ROC曲线取得IMA诊断ACS最佳cut-off值。结果:ACS胸痛组与非ACS胸痛组、对照组相比,IMA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胸痛组3次IMA测量值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IMA在入院后4~8h达到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选择81.3Uoml-1为诊断临界点时,特异度为88.9%,灵敏度为74.6%。结论:血清IMA可能是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ACS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水平并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84例(ACS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根据胸痛发生时间将ACS组分为0~2、3~4、5~6、7~12、13~24 h 5个亚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GPBB、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结果 ACS组GPBB、cTnT、Mb水平分别是(5.74±2.67)、(1.10±2.18)、(276.30±378.26)ng/mL ,对照组分别是(3.25±0.77)、(0.01±0.01)、(35.85±10.73)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中0~2 h组GPBB阳性率(76.47%)明显高于cTnT (35.29%)及 Mb(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 h组GPBB ROC曲线下面积(AUC)比cTnT、Mb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922、0.732、0.823)。结论 GPBB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2例AC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组(40mg/d,41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mg/d,41例),对照组(常规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4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2周后测定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强化组hs-CRP水平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更能降低ACS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5-2013-08因急诊胸痛24h内入院患者共285例,所有患者入院即抽血行全血D-二聚体快速测试,比较不同病因组D-二聚体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珚x±s及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描述,各组间D-二聚体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D-二聚体水平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和似然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AD)和急性肺栓塞组(APE)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胸膜炎及其他病因不明的急性胸痛病例组;AMI组D-二聚体水平大于心绞痛组(P〈0.01);D-二聚体界值250μg/L鉴别诊断AAD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诊断AAD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升高;低于500μg/L值能很好区分排除AAD,阴性预测值97.97%,对应阴性似然比0.02;在急性胸痛患者区分AAD诊断最佳临界点为982.5μg/L,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2±0.010(95%CI,0.953 0.991)。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胸痛患者中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方便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14例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胸痛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H-FABP、IMA和cTnI检测,以阴阳性为判断标准,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H-FABP、IMA和cTnI对于ACS的敏感度分别为82.61%、79.71%和72.46%,特异度分别为:95.56%,68.89%和77.78%。胸痛发作0~6h 时间段内H-FABP和IMA诊断ACS的敏感度分别为:87.80%,85.37%,均优于cTnI(P<0.05)。结论:在ACS的早期诊断中,H-FABP、IMA检测比cTnI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良好的特异度,更适合于AC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11例0-3h内和0-6h内胸痛发作患者的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NO-AMI)36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35例,同期选择37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0-3h内和0-6h内胸痛发作患者H-FABP的表达水平,观察H-FABP、cTnI和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0-3h内和0-6h内AMI组H-FABP水平表达(38.14±24.18)ng/mL和(73.35±56.73)ng/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H-FABP诊断发病3h和6h内AMI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优于cTnI和CK-MB,可作为一种有效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中缺血个儿蛋白(IMA)、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hs-cTn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99例健康对照组和94例 ACS 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非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即非 Q 波心肌梗死20例,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即 Q 波心肌梗死34例)中IMA、hs-CRP、MYO、CK-MB、hs-TNT 的含量。通过 ROC 曲线比较5种标志物在 ACS 早期诊断中的诊断效率、灵敏度、特异性、阴阳性预测值。结果血清中 IAM、hs-CRP、MYO、CK-MB、hs-cTnT 检测结果在病例组 UAP,NSTEMI,STEMI 3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 IMA、hs-CRP、MYO、CK-MB、hs-cTnT 在 UAP 与 NSTEMI 组,UAP 与NSTEMI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 与 STEMI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ACS 中,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能取得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57例,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82例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4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3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阴性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检测NT-proBNP、hs-cTnT、hs-CRP及CK-MB并进行分析。结果 ACS综合征组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及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5.49、2.65、3.45、3.85,P均<0.05)。NT-proBNP与hs-cTnT和CK-MB呈正相关性(r分别=0.65、0.22,P均<0.05);NT-proBNP诊断A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 ACS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联合检测对早期防控ACS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76例ACS患者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另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抵抗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1)和脂联素(P〈0.0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抵抗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536,P〈0.0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446,P〈0.01)呈负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提示了脂肪细胞分泌的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AC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