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悬吊牵引装置在肘关节松解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肘关节松解手术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单双数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术后常规予以抬高垫,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悬吊牵引装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患肢肿胀情况、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术后72 h及出院当天,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较观察组轻(P0.05);出院当天、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ayo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悬吊牵引装置可有效促进肘关节松解术患者术后水肿消退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及不同制动体位功能锻炼对肘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0例,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术后立即开始功能锻炼;B组术后石膏外固定于肘关节功能位(即屈肘90°位)制动1周后开始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后2周及6个月观察患者的肘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优于B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前臂旋转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优于B组(P0.05),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立即肘关节功能锻炼较延迟功能锻炼在术后早期(2周),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在术后长期随访(术后6月),可获得较好的肘关节伸屈功能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以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5个月后对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5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对比治疗3w后及治疗5个月后两组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及臂旋转度数。结果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2.61%(38/46)高于对照组54.35%(2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后,两组臂旋转度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能有效提高臂旋转度数及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30例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治疗组,另随机选取30例单纯给予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首先给予术前教育;术后3-14d,应用外固定架对其肘关节进行控制,白天控制其处于伸肘位,夜间则控制其处于屈肘位;术后2-4周,嘱患者主动运动肘关节,增加关节活动范围(ROM);术后5-8周,采用Tera-Band训练带(弹力治疗带)进行肌力增强练习,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强化关节ROM及肌力训练,经过10周治疗后,分别采用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间差异具有显著疗效,手术前,后的系统康复干预也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合并异位骨化手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合并异位骨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16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合并异位骨化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38.1岁(1459岁),手术松解距受伤时间8.9个月(659岁),手术松解距受伤时间8.9个月(619个月)。所有病例行肘关节松解、异位骨化切除术,术后由同一组康复师训练,应用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复发。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的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角度,并进行Mayo评分。术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进行标准化随访,评估疗效。结果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由术前32°±17.4°提高到108°±16.7°(t=13.295,P=0.000),旋转活动度由术前45°±8.8°提高到80°±11.0°(t=16.051,P=0.000),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52.0±11.2)分提高到(82.0±8.1)分(t=8.722,P=0.001),术前、术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有1例出现异位骨化的复发,2例采用外固定架后出现外固定尺骨针孔处骨折。结论异位骨化切除和肘关节松解术对治疗合并异位骨化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TES)及对肘关节功能、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TES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行开放松解术,微创组行微创松解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评分;术前及术后3 d血清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P物质(SP)等疼痛因子,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应激因子;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伸直、屈曲、内旋、外旋活动度及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微创组血清β-EP、NPY、SP及SOD、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LPO、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松解术治疗TES不但可获得与开放松解术一致的手术效果,还可有效避免机体过度损伤及氧化应激,抑制疼痛因子生成,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在行肘关节松解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5-11月和2012年6-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行肘关节松解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5-11月入院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6-12月入院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从入院开始,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识,评估患者,采用多模式、个体化的镇痛措施,同时给予患者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h、24h,功能锻炼后2h的疼痛值,同时比较出院后1个月复查时的肘关节功能评分值。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2h、24h,功能锻炼后2h的疼痛值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复查时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中进行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1例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在训练后应用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固定关节于最大关节活动度2 h;对照组14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 治疗组Mayo肘关节评分、RO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1例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在训练后应用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固定关节于最大关节活动度2 h;对照组14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 治疗组Mayo肘关节评分、RO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声压级次声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次声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声压级次声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次声组治疗组与对照组Mayo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12,P0.05)。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声压级次声能明显提高肘关节运动功能,改善肘关节活动范围,减轻疼痛,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对肢体功能恢复很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术(每天治疗2次)及中药熏洗治疗(每天治疗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肘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肘关节ROM、Mayo评分(除对照组Mayo稳定性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肘关节ROM[(102.9±10.0)°]、Mayo疼痛评分[(40.1±7.1)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21.1±3.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微波治疗类风湿肘关节僵硬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类风湿肘关节僵硬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加微波组和针刀组,每组各30例。针刀加微波组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微波治疗,针刀组单纯采用针刀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刀加微波组中,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3.3%;针刀组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周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呈上升趋势,且针刀加微波组上升更明显,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半年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针刀加微波组Mayo功能呈持续性改善,较治疗后2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针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针刀组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后2周,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综合评分(含PRI总分、VAS评分、PPI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周,两组疼痛问卷(MPQ)评分呈下降趋势,针刀加微波组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针刀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半年两组MPQ评分持续下降,与治疗后2周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一时间点针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增加了关节活动度,微波治疗能快速缓解术后的疼痛肿胀,起到镇痛消肿之效,避免针刀治疗后再发粘连,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将31例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在训练后应用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固定关节于最大关节活动度2 h;对照组14例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关节活动度训练。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和Mayo肘关节评分。 结果治疗组Mayo肘关节评分、RO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30例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治疗组,另随机选取30例单纯给予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首先给予术前教育;术后3~14 d,应用外固定架对其肘关节进行控制,白天控制其处于伸肘位,夜间则控制其处于屈肘位;术后2~4周,嘱患者主动运动肘关节,增加关节活动范围(ROM);术后5~8周,采用Thera-Band训练带(弹力治疗带)进行肌力增强练习,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强化关节ROM及肌力训练。经过10周治疗后,分别采用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直具有显著疗效,手术前、后的系统康复干预也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与延迟开始实施康复治疗的不同疗效。方法根据介入的时间将57例患者分成早期组(29例)和延迟组(28例)。两组患者经系统康复治疗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定,1年后随诊肘关节活动障碍例数。结果早期组Mayo肘关节评分(P<0.01)、ROM(P<0.05)均优于延迟组;两组1年后随诊,肘关节活动障碍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乐郭氏荣肌揉筋法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76例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均采用四自疗法(自捏、自摩、自拿、自锻炼)及郭氏荣肌揉筋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国际通用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76例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Mayo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0.8%,且无1例患者出现骨赘和游离体及异位骨化。结论:平乐郭氏荣肌揉筋法能明显提高肘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肘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与恢复期开始实施康复治疗的不同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3年4月我院手术的28例肘关节骨折患者(早期组),术后1—3天开始康复治疗;另一组10例肘关节骨折术后3—6个月后因功能障碍来我科治疗的患者(恢复期组)。两组经系统康复治疗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结果:早期组Mayo肘关节评分(P〈O.01)、ROM(P〈0.05)均优于恢复期绀,且疗程较短(P〈0.01)。结论: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尽快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组(接受锁定钢板固定)及髓内钉组(接受髓内钉治疗)各41例,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统计两组骨折延迟愈合、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Neer肩关节评分量表(Neer shoulder rating scale,NSRS)完成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评分;利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Mayo elbow performancescore,MEPS)完成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髓内钉组手术用时更短,且术中失血量更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术后的NSRS评分及MEP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NSRS及MEP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肱骨干骨折患者治疗中,髓内钉固定或锁定钢板均有良好固定效果,但髓内钉固定方案操作更为简便,患者术中失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择不同术式,保留或切除桡骨小头重建肘关节,治疗MasonIV型桡骨小头骨折(桡骨小头骨折伴肘关节脱位)对远期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MasonIV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28例,分别采用桡骨小头内固定(A组,16例)和桡骨小头切除(B组,12例)两种方式结合韧带重建治疗。并随访12—24个月。结果依据Mayo肘关节评分(MEPS)系统进行评估,A组:优2例,良10例,可4例。B组:良5例,可5例,差2例。两组Mayo肘关节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9464,P〈0.05)。肘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达到健侧活动范围(61.3±11.5)%,B组为(59.5±7.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34,P〉0.05)。前臂旋转活动度:A组达到健侧活动范围(71.3±7.36)%,B组为(72.7±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7,P〉0.05)。结论MasonIV型桡骨小头骨折,桡骨小头内固定与桡骨小头切除者肘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保留桡骨小头对远期肘关节稳定及功能好于桡骨小头切除者。  相似文献   

20.
背景:创伤性关节炎一旦发生,关节的退变过程将不可避免。在中度以下的肘关节僵硬临床治疗中,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是其首选修复方法。但是,在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其矛盾焦点在于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实施后关节面的损伤。
  目的:观察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对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骨三科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2例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肘关节僵硬松解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研究组患者通过采用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6%,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7.5±20.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8.5±11.5)分;与对照组77%、(93.5±18.5)°、(76.5±9.5)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切开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能够显著改善极重度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且利于术后康复锻炼活动开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