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血液隔离与放行计算机控制程序的功能需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在逐单位放行基础上增设批放行,是《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的一种创新,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2]。由于目前国内血站在用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 l  相似文献   

2.
实施血液批放行,提升血液安全新高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卫生部新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隔离与放行设置了新的关键控制点,规定了在原有的血液逐单位放行的基础上,实施血液批放行。由于血液批放行属于新的内容,多数血站工作人员对于为何要实施批放行不甚理解,至于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家正大力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严格管理,如何进行血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一套以质量为核心的系统规范化培训制度,是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我单位于2008年全方位顺利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标准安全认证体系,建立了血站的持续改进发展机制,加强了血液质量的安全管理,全力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合格血液及血液制品,把优质的服务贯穿于采供血全过程,确保了血液质量和临床供血安全。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血液"批放行"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首次被提出并要求.自GMP管理理念被引入到采供血过程,提出对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贴签、发放和运输等环节实施过程控制,作为生产过程,必须严格区分待检品、合格品和不合格品,通过执行产品的隔离-放行机制,防止待检品和不合格品的误发放,因此只有批准放行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合格品.血液放行分逐一放行和批放行两种模式.逐一放行模式存在时间差,也就是说同步隔离的血液往往不同步放行,所以一旦在放行时发现某单位血液存在问题时,很容易造成与该单位血液具有潜在联系的另一个或几个单位血液已经被放行甚至发往临床,以致丧失补救的机会.血液批放行模式替代逐一放行模式,从而改变逐一放行的不足,其操作在于:一经过国家所规定的强制性血液检测合格后的检测标本结果的批次放行;二经质量控制部门审查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测、贴签等所有过程是否正确、完整和有效的批准放行;三是血液的逐一贴签、逐一核查及批次放行.  相似文献   

5.
从血站发往医院的临床用血中,偶而会发生血液不合格被退回的现象,为此,笔者对2005~2007年兰州市临床用血单位因外观不合格退回报废血情况做调查分析,探讨血站与医院之间的接口管理,以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浪费,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化学消毒剂在血站使用质量关系到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质量安全,因此消毒剂的质量控制是采供血环节质量控制关键环节之一.消毒剂在血站主要是用于献血者皮肤消毒和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如果消毒剂质量不合格,会造成医院性的感染和血液污染.  相似文献   

7.
25 69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效降低无偿献血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组织低危人群献血,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深圳市龙岗区血站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25 69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检测.结果 25 69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不合格总数是1 594例,总不合格率为6.20%,5项指标不合格率分别是谷丙转氨酶增高843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347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276例,梅毒202例,抗艾滋病毒抗体阳性2例.结论 通过引导高危人群自检,并主动退出献血和采用较好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无偿献血的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证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国家卫生部规定采供血单位对每份血液都要使用2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2次EILSA检验(初、复检).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在实施2次检测过程中,部分为国产试剂+国产试剂,部分为国产试剂+进口试剂.用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2次检测可以利用试剂之间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检出率,但是实际应用中2次检测的结果均有不一致现象[1,2].ELISA实验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安全输血,降低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防止在血液检测中出现过多的假阳性,我们开展了再检工作,即建立初次反应性标本进一步复检的程序.现就2009年献血者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采供血工作中使用的关键物料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关键物料的管理制度;对供货方进行资质审核;对关键物料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结果本单位通过有效的质量体系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控制合格供方,及时发现不合格物料,避免不合格品的使用,同时对供方重新评价,确保了所控物料符合规定的要求。结论通过对关键物料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从源头把住血液关,保证了血液质量,保证了献血安全和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柔性管理在采供血机构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中心是医疗机构和无偿献血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以确保血液质量及安全、满足临床用血为核心的服务单位.一方面为无偿献血者服务,对无偿献血者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服务.建立以献血者为中心的理念,让献血者满意,提高献血者的忠诚度,维系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血液检验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只有对血液检验工作实施全面、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从而保证血液的安全.血液检验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 《中国输血杂志》2005,18(5):445-446
血液检验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只有对血液检验工作实施全面、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从而保证输血安全.血液检验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每天接触所有采集回来的血液,包括具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据文献显示,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1%、2.2%和0.03%[1],未明原因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工作人员长期加工制备这些血液,难免面临很多危险因素和意外暴露[2].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行质量管理计划(QMP),让血站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逐渐建立起安全防范的有效程序,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3].因此,提高成分制备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防护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疗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在临床医疗中对血液需求量逐渐上升,伴随着血液用量的上升相关的血液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血液安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血站检验科肩负着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任,其主要职责是保证血液安全.因此对血站血液检验分析质量进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目前血站血液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健全监控机制,抓好实施和落实,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血液质量。方法日常质量考核,日常质量监控,建立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严格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加强各类审核中不合格项的管理。结果通过日常质量考核、日常质量监控、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不合格项的管理等多种方式对质量体系运行状况进行监控,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确保了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结论建立健全监控机制,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能使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操作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采供血质量得到提高,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血站系统血液检验室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省内血站、血库等单位的血液检验室HBsAg、抗-HCV、抗-HIV、梅毒、ALT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室间质量评价(EQA),旨在了解各检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各室之间提供评价资料,便于各室找出差距纠正不足.也为主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以便实施管理,为确保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提供保障.笔者统计了1999~2000年的室间质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站质量管理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安全是输血领域的永恒话题。近年来 ,随着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输血领域 ,更进一步加强了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笔者就如何提高血液质量 ,保证临床安全供血方面谈几点体会。1 内部制度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基础1 .1 加强组织层次管理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本站采取站领导—科主任—工作人员的垂直职能管理形式 ,并且结合本站实际 ,建立了党支部、工会、女工、共青团等相应的组织机构 ,既参与站内管理 ,又行使监督的职能。各级职能部门要求做到“领导不专权 ,同级不侵权 ,下级不越权。”1.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多…  相似文献   

18.
血液预警系统(hemovigilance system)作为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工具,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笔者通过对国外血液预警系统的定义、作用、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行探讨,旨在推动我国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有效反馈并整合统一的血液预警系统信息网络,保障国内输血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了在原有的血液逐袋放行的基础上,实施血液批放行。通过近几年学习理解,血站工作人员对实施血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质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及对策,确保血液检验质量。方法通过分析血液标本出现的质量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同时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处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结果标本溶血现象占不合格标本的12%,血清混浊占不合格标本的71%。结论加强血液检验前标本质量控制,可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