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全身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激活、氧化应激损伤等.心肌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是以上各种机制导致的共同结果,包括心肌细胞的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重构.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祖细胞,心脏受到压力、容量超负荷的刺激,趋化多能祖细胞进入心肌,并成熟、分化为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2.
术后肠麻痹(POI)几乎发生于所有腹部手术之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排便延迟,是术后肠道协调运动的暂时中断。本文介绍了POI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指出POI患者在术后机体高分解代谢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量有效的营养,从而导致肠屏障受损,细菌内毒素移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但目前尚无避免POI的方法,所以术后如何改善患者已发生的POI,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员Page关于β_2—兴奋剂抑制自然抗炎机制的假设是不完善的。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炎症前介质,激活肥大细胞导致速发过敏反应及肺和皮肤的炎症。临床剂量的β_2—兴奋剂能抑制这些介质的释放以及其释放对哮喘病人产生的后果。人肺中的肥大细胞确能合成并贮存肝素蛋白多糖(主要目的是结合组织胺)但在肥大细胞IgE介导的激活后的释放不到  相似文献   

4.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玲梅  黄泳 《医学综述》2009,15(19):2889-289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炎性反应是AD的病理机制核心。小胶质细胞是AD炎性反应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介导并贯穿AD病理发展全程。其可被β-淀粉样蛋白激活,产生大量致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元毒性介质,从而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另一方面,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β-淀粉样蛋白,从而减轻了β-淀粉样蛋白对脑组织的损害。本文就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AD脑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与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促炎性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特性,其在炎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大量研究证实.TNF-α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TNFR1和TNFR2发挥生物效应,TNFR1是TNF-α信号传导的主要介质,而TNFR2只起辅助作用.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TNF-α/TNFR2信号传导通路在炎性肠病的炎性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理解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文中综述TNFR1和TNFR2两种受体在炎性肠病的炎性反应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蔡亚梅  沈跃玲 《医学综述》2010,16(14):2103-2105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激活小胶质细胞(MG)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作为脑内的免疫效应细胞,MG既具有保护神经元作用,也能释放大量促炎性因子和细胞毒素等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现着重阐述了MG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免疫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平 《吉林医学》2010,(27):4785-478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在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消化内镜检查炎性反应性肠病32例患者。结果:本组32例主要诊断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和十二指肠球溃疡。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消化内镜下热极治疗。结论:消化内镜是诊治炎性反应性肠病的最好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炎性反应的普遍激活在任何一种手术方式中都能观察到,它是机体对外科创伤的普遍反应。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激活炎性反应。围术期应激反应增加表明心脏和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其临床后果被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为了解这种复杂的炎性反应作用,以及发现减轻器官功能障碍后果的策略。现就目前关于炎性反应各种介质、手术应激的作用、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限制和克服这种反应的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NLRP3炎性反应小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复合体,其是由模式识别受体中的核苷酸与活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合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研究人员发现,NLRP3炎性反应小体激活也是2型糖尿病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在慢性高糖的状态下,NLRP3炎性反应小体可被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尿酸等代谢应激素进行激活,使其成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新靶标~[1-3]。1 NLRP3炎性反应小体的组成和激活1.1 NLRP3炎性反应小体的组成:NLRP3炎性  相似文献   

10.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和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两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个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UC患者,对照组肠黏膜取自15名健康成人,半定量RT-PCR检测两组肠黏膜PA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2蛋白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中PAR-2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PAR-2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1)。UC组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R-2蛋白表达于UC肠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及肥大细胞数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P<0.05)。PAR-2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的表达、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术后肠梗阻(POI)大鼠肠动力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小肠局部环氧合酶2和胃动素的调控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trol组)、单纯全麻组(Model组)、针药复合麻醉组(EA组)。建立POI大鼠模型,术中采用单纯药物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案,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3h肠动力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应时点大鼠小肠环氧合酶2(COX-2)及胃动素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和EA组大鼠造模后3h肠动力均显著下降(P〈0.01),EA组大鼠造模后3h小肠动力优于Model组(P〈0.01)。造模后3h,Model组和EA组大鼠的COX-2水平较Control组无明显变化(P〉0.05)。Model组胃动素表达明显低于同期Control组和EA组(P〈0.05),EA组胃动素表达较Control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肠梗阻产生,这与其调控胃动素分泌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测缓激常泰拮抗细菌潜生体激活肥大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头孢呋辛钠诱导大肠杆菌产生,体外以细菌潜生体为对照,分别观测不同剂量缓激常泰对细菌潜生体激活肥大细胞的拮抗作用.结果 中、高剂量的缓激常泰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定剂量的缓激常泰具有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BN大鼠建立β乳球蛋白致敏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连续灌胃及腹腔注射致敏蛋白的方式致敏BN大鼠,ELISA测定β乳球蛋白特异性IgE水平。口服给予β乳球蛋白激发过敏反应,苏木素-伊红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肠粘膜组织病理变化,计数肠浸润肥大细胞数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结果模型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升高,β乳球蛋白激发后引起肠道炎症反应,肠粘膜肥大细胞浸润增加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增加。结论本实验建立的的BN大鼠模型是较理想的食物过敏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不同肠段黏膜肥大细胞及5-HT的变化,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初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及结肠镜检查,分别在回肠末端、回盲部、乙状结肠、直肠处钳取黏膜活检,进行5-HT定量及肥大细胞计数。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56%。根据其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阳性组受试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5-HT浓度均值与阴性组同部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肠黏膜5-HT的浓度均在回肠末端最高。阳性组回肠末端黏膜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阴性组(P〈0.01)。阳性组回肠末端黏膜的肥大细胞数显著多于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等部位(P〈0.01)。阴性组回肠末端黏膜肥大细胞计数与乙状结肠及直肠相比,有明显增多(P〈0.05)。阳性组患者回盲部黏膜肥大细胞数量与5-HT浓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腹泻型IBS合并食物不耐受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加,且以回肠末端肥大细胞数增加更为明显。并发现该类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加与5-HT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大鼠小肠肥大细胞变化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对出生10d至1年以上各组大鼠的小肠肥大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0 ̄20d组; 的肥大细胞,生后30d,8周和6个月组大致可分为形态不规则,表现有许多微绒毛,分泌颗粒大小不等的活化型和细胞吾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突起少分泌颗粒纹均匀,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出现的恢复期的肥大细胞。6个月和1年以上组还见到正在缓慢分泌 功能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获取和培养人原代肥大细胞的方法,为探讨肥大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用重组人源干细胞因子、IL-6和IL33刺激CD34+造血干细胞使之分化成肥大细胞;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肠道黏膜肥大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所获得的原代肥大细胞表面分子CD117和FcεRⅠ,甲苯胺蓝染色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内类胰蛋白酶含量。结果: 黏膜肥大细胞及CD34+造血干细胞刺激分化而来的肥大细胞均表达CD117和FcεRⅠ,胞内均含有类胰蛋白酶。结论: 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量纯化的原代肥大细胞,且各有优势,所得细胞适用于肥大细胞在机体免疫调节和病原防御等生理功能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Chen MY  Lü B  Chen HQ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1):1502-1505
目的 观察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和肥大细胞在双氯芬酸致小肠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意义.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空向对照组按1 ml/250 g蒸馏水灌胃1次,模型组给予7.5 mg·kg-1·d-1双氯芬酸灌胃1次,至第5天行腹腔注射麻醉,取末端回肠,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定小肠黏膜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并对肥大细胞进行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荧光定量PCR分析PAR-2在小肠黏膜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和mRNA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0.3±2.2比4.2±1.2,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AR-2表达于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质.模型组小肠黏膜中PAR-2 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2.63±0.26比1,P<0.05),PAR-2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24.3±2.4比17.5±3.5.P<0.05).结论 PAR-2、肥大细胞参与了双氯芬酸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过程.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非甾体抗炎药致小肠损伤的发病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 (PAR-2) and mast cell ( MC) in the rat model of small intestinal mucosal damage by a short-term administration of diclofenac. Methods Twenty-four SD-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12 rats each) by random digit table. The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1 ml distilled water per 250 g, once a day while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diclofenac 7. 5 mg/kg per day. Their terminal ileum was harvested at Day 5 after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Toluidine blue dyeing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MC and its count in intestinal mucous membrane. Immunohistochemistry,Western blot and real-time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ere employed analyze the location, expression and change of PAR-2 mRNA in intestinal mucous membrane. Results The count of MC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mode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 3 ±2. 2 vs 4. 2 ± 1. 2, P <0.05 ). PAR-2 was expressed on the mucous surface, recesses epidermis and lamina propria inflammatory cells. And positive dyes were located within cytoplasm.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PAR-2 mRNA was higher(2. 63 ±0. 26 vs 1, P <0. 05)and its protein expression higher in the model group(24. 3 ±2.4 vs 17. 5 ±3. 5, P<0. 05). Conclusion Both PAR-2 and mast cell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injury induced by diclofenac in rats. PAR-2 may be activated by tryptase released from mast cell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mall intestinal injury as induc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肠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给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在肠癌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综合研究肠癌患者的各项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反映包括调控基因在内的诸多因素与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为肠癌研究提供新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不仅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而且早绝经相关慢性病和早死风险大大增高,研究其病因学/危险因素的规律,对于POI的防治极为重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9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收集信息包括年龄、确诊为POI时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时的时间、月经史,盆腔手术史、放化疗史,是否患腮腺炎等感染史,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史等,测定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on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抑制素B(inhibin B,INHB)以及染色体核型等指标。将FSH值按25~40 IU/L和>40 IU/L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一般情况、内分泌学指标、病因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FSH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诊断为POI时的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的时间、INHB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40 IU/L组的E2值(36.60±33.39)mg/L、AMH值(0.09±0.20)ng/mL低于FSH 25~40 IU/L的E2值(66.80±56.70)mg/L、AMH值(0.41±0.77)ng/mL。149例POI患者病因中特发性占53.7%(80例),染色体异常占5.4%(8例),医源性因素占17.4%(26例),感染病史(如腮腺炎等)占21.5%(32例),免疫异常因素占2.0%(3例);FSH 25~40 IU/L组、>40 IU/L组,其病因学/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I的发生除特发性因素外,医源性是很重要的病因,提示对医源性POI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同时可能伴随一系列围绝经期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3.8%,现已呈逐年上升并日益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的生育健康及心理状态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现代医学来讲,其发病机制一般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因素、酶学障碍及医源性因素等。中医对本病的论治以肾为根本,强调肾对女性生殖与月经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心、肝、脾、肾相互为病,气郁、瘀血、痰饮为其致病因素。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大部分POI患者的病因仍不明确,导致POI发生的因素错综复杂,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现对POI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POI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对该病的预防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