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婴幼儿湿疹的应用及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70例婴幼儿湿疹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者(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培菲康治疗,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复发率,治疗前后无菌静脉采血检测细胞因子及Th1/Th2水平,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的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复发率、皮损恢复时间分别为85.71%比74.29%,17.14%比45.42%,(11.8±3.2)d比(16.4±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43和6.629,t=6.046,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IFN-γ、Th1/Th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2、IL-4、IL-5、IL-1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IFN-γ、IL-2、IL-4、IL-5、IL-10、Th1/Th2、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患儿存在免疫紊乱及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复发,是预防、治疗湿疹的天然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6,(14):82-84
目的探讨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2014年海华社康中心儿保门诊儿童,高铅血症患儿29例,1∶1配对健康对照儿童29例,检测两组儿童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以及肠道内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即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铅血症患者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两组P值均是0.000),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升高(t=11.1,P=0.000),肠球菌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t=0.497,P=0.623),高铅血症患儿B/E值为(0.75±0.3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1±0.36)(t=-7.5,P=0.000)。结论高铅血症患儿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肠道菌群的特点。方法50名12~18岁健康青少年作为青少年组,60岁以下健康人和10岁以下幼儿分别收集50名作为对照组取新鲜粪便,提取DNA在肠道菌群中门和属水平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肠道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双歧杆菌、乳杆菌属、肠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细菌拷贝数,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青少年组拟杆菌门数量明显高于婴幼儿组而低于成年组(P<0.05),而青少年组厚壁菌门数量明显低于婴幼儿组而高于成年组(P<0.05)。青少年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低于婴幼儿组(P<0.05),高于成年组(P<0.05);青少年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明显高于幼儿组(P<0.05),青少年组和成年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梭菌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明显低于婴幼儿组,而高于成年组(P<0.05)。结论青少年期肠道菌群呈现不同于婴幼儿期及成人期的特点,这种变化可能与饮食改变、机体需求及激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波  王少敏  袁岸龙 《安徽医药》2021,25(6):1128-1131
目的 探讨肝癌病人体内肠道菌群与血氨、血清胆碱酯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肝癌病人为肝癌组,同期肝硬化病人92例为对照组.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肠道菌群情况;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氨水平;假性胆碱酯酶速率法检测胆碱酯酶的表达;分析肠道菌与血氨、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组病人肠道内拟杆菌(7.28±1.82)lgCFU/g、乳杆菌(7.17±1.91)lgCFU/g、真杆菌(6.85±1.93)lgCFU/g、双歧杆菌(5.89±1.68)lgCFU/g、消化球菌(5.89±1.68)lgCFU/g、酵母菌(4.36±0.79)lgCFU/g、肠杆菌(7.73±1.25)lgCFU/g以及葡萄球菌(3.64±1.24)lgCFU/g均低于对照组的(8.34±2.06)lgCFU/g、(8.03±1.87)lgCFU/g、(7.56±2.14)lgCFU/g、(8.87±2.43)lgCFU/g、(6.61±1.47)lgCFU/g、(6.28±1.35)lgCFU/g、(8.57±1.12)lgCFU/g及(5.23±1.37)lgCFU/g(P<0.05).肝癌组血氨水平(70.01±6.6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3.58)μmol/L(P<0.05),血清胆碱酯酶水平(2805.23±224.72)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81.54±637.12)U/L(P<0.05).肝癌病人不同临床分期血氨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Ⅳ、Ⅲ、Ⅱ、Ⅰ期,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Ⅰ、Ⅱ、Ⅲ、Ⅳ期,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病人体内拟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肠杆菌及葡萄球菌与血氨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肝癌病人肠道菌群数量、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降低,血氨水平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影响肝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大鼠肠道菌群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大鼠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模型,了解HE/MHE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模型组,3个模型组分别以200,250,350mg/kg体质量/d剂量的TAA隔日行腹腔注射,共2次,建立不同剂量TAA致大鼠HE/MHE动物模型,1d后检测脑十听觉诱发电位和进行胃、空肠、回肠的细菌培养计数及结肠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培养计数.结果 3个HE/MHE模型组大鼠,胃、空肠、回肠细菌总数显著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增至10~100倍不等(P<0.05),高中低TAA剂量组之间的菌落计数呈量效关系;3个模型组大鼠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B/E比值均小于1.结论 大鼠HE/MHE模型肠道菌群大量上移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比例严重失调,肠道定植抗力显著下降,这与HE/MHE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肖德俊  肖作淼  刘婷  陈先春  钟明星  叶萍 《江西医药》2021,56(4):525-526,536
目的 分析Th1/Th2亚群测定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分型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确诊的MDS患者60例,分为SLD/MLD组和EB-1/EB-2组,按照IPSS-R标准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E-IFN-γ+(Th1)、PE-IL-4+(Th2)水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组间的表达,与CDCD45RA、CD45RO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LD/MLD组Th1水平、Th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B-1/EB-2组Th1水平、Th1/Th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PSS-R危险度分组:低危组(P<0.01)、中危组(P<0.01)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危组(P<0.01)极高危组(P<0.05)Th1、Th1/Th2低于健康对照组,Th2高于健康对照组.Th1与CD45RO呈正相关关系(r=0.514,P<0.01).结论 MDS不同阶段Th1/Th2亚群极化方向不同,SLD/MLD组向Th1极化,细胞免疫亢进,EB-1/EB-2组向Th2极化,体液免疫增强;随着IPSS-R危险度积分的升高,细胞免疫在中高危组之间由亢进转为被抑制,免疫监视逃逸,肿瘤细胞积累,引起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肖德俊  肖作淼  刘婷  陈先春  钟明星  叶萍 《江西医药》2021,56(4):525-526,536
目的 分析Th1/Th2亚群测定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分型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确诊的MDS患者60例,分为SLD/MLD组和EB-1/EB-2组,按照IPSS-R标准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E-IFN-γ+(Th1)、PE-IL-4+(Th2)水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组间的表达,与CDCD45RA、CD45RO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LD/MLD组Th1水平、Th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B-1/EB-2组Th1水平、Th1/Th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PSS-R危险度分组:低危组(P<0.01)、中危组(P<0.01)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危组(P<0.01)极高危组(P<0.05)Th1、Th1/Th2低于健康对照组,Th2高于健康对照组.Th1与CD45RO呈正相关关系(r=0.514,P<0.01).结论 MDS不同阶段Th1/Th2亚群极化方向不同,SLD/MLD组向Th1极化,细胞免疫亢进,EB-1/EB-2组向Th2极化,体液免疫增强;随着IPSS-R危险度积分的升高,细胞免疫在中高危组之间由亢进转为被抑制,免疫监视逃逸,肿瘤细胞积累,引起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89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IRP)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状况,观察骨髓细胞活化状态,探讨IRH/IRP的免疫相关机制。方法 ELISA方法检测IRH/IRP患者外周血清IL-2、IL-4、IL-6和IFN-γ的含量,分析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并对患者组Th1类细胞因子与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和升高率以及骨髓细胞免疫活化状况与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89例患者血清IL-4、IL-6和IFN-γ呈现不同程度明显升高(P<0.01),其中IFN-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8.75±3.67)pg/ml和(8.69±1.68)pg/ml。患者Th1活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升高率与Th2活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升高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FN-γ的变化与IRH/IRP者细胞免疫活化密切相关,IL-4和IL-6可能参与与IRH/IRP体液免疫的活化,感染等可加重多重免疫活化,细胞因子含量和骨髓细胞免疫状况的监测有助于IRH/IRP的诊断并有利于评价患者的免疫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收的放射性肠炎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目,并比较2组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目;统计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数目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数目均多于治疗前(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大肠杆菌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皮疹2例、神经毒性1例、水肿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5%(4/6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放射性肠炎可提高整体疗效,且调节肠道菌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生菌辅助糖皮质激素制剂对湿疹治疗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某院接诊的120例湿疹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3组。益生菌组患者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患者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组患者应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患者进行外用治疗,联合组应用益生菌和糖皮质激素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记录3组患者的IFN-γ、IL-4、IL-10、IgE及Th1/Th2水平,并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肠道菌群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记录分析3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IFN-γ、IL-4、IL-10、IgE及Th1/Th2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明显优于益生菌组和糖皮质激素组(P0.05)。3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益生菌组和糖皮质激素组,3组治疗前后大肠杆菌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益生菌组(75.00%)和糖皮质激素组(57.5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的复发率(5.00%)明显低于益生菌组(20.00%)和糖皮质激素组(27.5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辅助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Th1、Th2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单细胞内染色法检测80例哮喘儿童(哮喘组)分别在激素吸入后(激素组)40例及激素吸入+红霉素口服后(红霉素组)40例,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的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结果支气管哮喘儿童Th1、Th1/Th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h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激素组Th1、Th2较哮喘组无明显变化(P>0.05),Th1/Th2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红霉素组Th1、Th1/Th2均明显高于哮喘组及激素组(P<0.01),Th2均明显低于哮喘组及激素组(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儿童存在Th1/Th2失衡,Th1功能抑制,Th2功能亢进,红霉素及激素吸入均可以调节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诊治的支气管哮喘40例,均为急性发作期,治疗1周后为缓解期,选取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对照组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水平,观察外周血中干扰素(IFN)-白介素(IL)-4及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Th1、Th1/Th2、IFN-γ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P<0.05);支气管哮喘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Th2、Th17、IL-4、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表达水平失衡,导致IFN-γ、IL-4及IL-17异常分泌,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加味逍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及对患者临床症状、胃肠功能、肠道微生态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IBS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乳酸杆菌(8.18±1.05)CFU/g、双歧杆菌(8.89±1.24)CFU/g、肠杆菌(7.16±0.86)CFU/g、肠球菌(5.51±0.74)CFU/g、酵母菌(4.36±0.52)CFU/g、大肠杆菌(8.11±1.11)CFU/g,均优于对照组的(6.69±0.86)、(7.87±0.94)、(8.48±1.21)、(6.91±0.86)、(4.94±0.61)、(8.59±1.22)CFU/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长期疗效较差,可选择联用加味逍遥散提高临床效果,增强长期疗效,同时能够维持肠道微环境稳定、提高胃肠功能,以及加快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生长。  相似文献   

14.
夏雯  葛传生  潘晓勤  韩青 《江苏医药》2004,30(9):684-686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卡介苗素)在调节变应性哮喘患儿T辅助细胞(Th)亚群平衡及哮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哮喘患儿33例(哮喘组),分别给予激素吸入治疗(治疗对照组)及激素吸入+卡介苗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患儿T辅助细胞1型(Th1)、T辅助细胞2型(Th2)亚群细胞及Th1/Th2比值,并检测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哮喘组急性发作期Th1细胞及Th1/Th2比值下降,Th2细胞上升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0.005)。(2)治疗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0.01);联合治疗组Th2细胞下调及Th1/Th2比例上升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对照组Th2细胞下调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05)。(3)联合治疗组Th1/Th2比值改善好于治疗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儿Th1/Th2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卡介苗素治疗有助于哮喘患儿Th2型免疫亢进向Th1型免疫转化,可望在防治哮喘发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4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病毒、抗感染、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每日3次,每次0.5g。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相应B/E值也显著增加(P <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总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仅在观察组中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 TGF-β_1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P>0. 05)。结论: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引起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有利于肠道菌群的恢复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膳食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GI)粗杂粮食品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肠道菌群的干预效果。方法:从社区筛选出糖尿病前期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干预组采用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低GI粗杂粮营养配方食品,辅以营养教育、运动、饮食和心理等医学营养干预措施干预2个月;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比较两组人群干预前后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人群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明显升高(P<0.05),大肠杆菌数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观察指标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高膳食纤维低GI粗杂粮食品能够调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扶持有益肠道菌,抑制条件致病菌,恢复肠道微生态,从而阻止或延缓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粪便中菌群的情况,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肠道微生态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给予合生元(乳果糖和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后观察对比治疗组与肝硬化对照组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科所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和合生元组,合生元组在常规保肝抗病毒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1.5 g,1天3次)及乳果糖(10 mL,1天3次),疗程为96周,肝硬化对照组,仅给予保肝、抗病毒、白蛋白等常规治疗。并以15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并用秩相关检测法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临床表现主要为:双歧杆菌减少(10.10±0.95比8.10±1.23,P<0.05)。给予合生元治疗后,合生元组双歧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8±0.85比8.40±1.05),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根据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临床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益生菌制剂能有效改善临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症状。  相似文献   

18.
徐州玲  幸秀锦 《抗感染药学》2021,18(7):1076-1079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利巴韦林颗粒对改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RVE)患儿肠道菌群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4月-2019年12月临床治疗的RVE患儿106例病历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和蒙脱石散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数、免疫功能和相关肠黏膜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肠道菌群菌落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免疫功能指标如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CD4/CD8,以及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毒素(EXT)、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肠埃希菌菌落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血清AGEs、EXT、DAO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gA、IgG、CD4/CD8测得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利巴韦林颗粒治疗TVE患儿,有效改善了其肠道菌群、机体免疫力,降低了肠黏膜的通透性,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英  王惠吉  吕治  文艳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347-134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疗程14 d.另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及T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菌落数分别为(10.04±0.78)lg CFU·g-1和(9.48±1.13)lg CFU·g-1(P<0.05).治疗后,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9.46±1.09)lg CFU·g-1增至(10.30±1.11)lg CFU·g-1;二联活菌组由(9.81±0.62)lg CFU·g-1增至(10.44±1.08)lg CFU·g-1,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二联活菌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4 淋巴细胞分数由(0.33±0.05)增至(0.36±0.06)(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聚木糖对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替换MRS和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加葡萄糖2%、低聚木糖0.5%、低聚木糖1%、低聚木糖2%4组,分别接种2种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3种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菌液2%,测其24 h后的活菌数,比较低聚木糖对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替换GAM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葡萄糖2%、低聚木糖1%3组,加人体粪便菌液1%,模拟人体肠道环境厌氧培养24 h后,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其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活菌数,观察低聚木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1%的低聚木糖对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并且低聚木糖能促进人体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且对肠球菌无明显的增殖效果。结论低聚木糖对肠道菌群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