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参数和心功能的变化趋势,选择更为有利的起搏方式。方法选取心尖部起搏21例和间隔部起搏21例,术时、12个月、24个月随诊,分别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起搏心电图测量Ⅱ导联QRS波时限、抽血查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起搏器程控仪记录阈值、阻抗、R波感知进行比较。结果间隔部组比心尖部组QRS时限和电极阻抗小,随起搏时间延长QRS时限、NT-proBNP、LVEDD增加、LVEF(%)下降,心尖部组表现较为明显。结论间隔部起搏QRS波较窄,LVEF(%)下降缓慢、LVEDD(mm)和NT-proBNP(pg/m1)升高缓慢,与心尖部起搏比较,心室同步性好、可延缓心功能减退,是右室起搏较好的选择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5.
卜婕  俞杉  吴强  安亚平 《临床荟萃》2011,26(7):575-578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5例随机分为RVA起搏组(n=30)、RVOT起搏组(n=35)。于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收缩期运动速度(Sa)、Tei指数;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并计算E与Ea比值(E/Ea)。结果 RVA与RVOT两组术前与术后1、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LVEF(61.89±3.37)%vs(61.51±3.11)%,(60.22±4.85)%vs(60.32±4.25)%,Sa(11.38±1.14)cm/s vs(11.44±2.14),(10.88±1.91)cm/s vs(11.02±1.31)cm/s,E/A 0.96±0.19 vs 0.97±0.23,0.95±0.15 vs 0.96±0.13,E/Ea 8.8±3.6 vs 8.4±4.3,9.1±4.3 vs 8.8±3.2,Tei指数0.48±0.05 vs 0.47±0.08,0.50±0.20 vs 0.47±0.11(均P〉0.05);术后6个月时RVA起搏组与RVOT起搏组比较,Tei指数及E/Ea增高(0.76±0.26 vs 0.67±0.32,10.9±3.96 vs 9.0±2.8,均P〈0.05),术后12个月Sa降低,(8.22±1.72)cm/s vs(9.52±2.56)cm/s(P〈0.05)。结论 RVA起搏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从而损害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RVOT间隔部可获得较RVA起搏更为优化的心功能参数,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中行右心室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瞬间起搏,对照2种方法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其中12例最终行RVA起搏,10例行RVS起搏,随访6个月观察左心功能变化.超声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Mean Vs和MeanVe)、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和舒张末容量(LVEDV).结果 22例患者术中瞬间起搏与术前心功能比较,RVA起搏时LVEF和SV减低,RVS起搏时心功能无变化;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12例LVEF、SV、Mean Vs和MeanVe较术前均降低,RVS起搏组10例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无差异.结论 瞬间和长期的RVA起搏均可降低左心功能,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及不同起搏部位,包括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在南京鼓楼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依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OT组及RVA组.起搏器植入12个月时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记录的心律失常数据及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共入组了96例患者,RVA组及RVOT组各48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VC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依据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VP< 10%组、VP 11%~89%组及VP >90%组.在RVOT组及RVA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VHR及PVC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结果,RVA组及RVOT组的VHR无统计学差异(VP< 10%组,P=0.2;VP 11%~89%组,P=0.3;VP >90%组,P=0.2),但RVA组的PVC在各起搏比例组的发生均明显高于RVOT组(VP< 10%组,P=0.01;VP 11% ~89%组,P=0.04;VP >90%组,P=0.0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PVC及VHR发生率减少,RVA组PVC的发生率高于RVOT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右心起搏比率患者起搏方式与心功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的关系。方法选择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研究组)4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照组)42例。比较术后2年心功能与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的LAD和LVEDD术后均显著增加,LVEF与NT-proBNP均显著降低。术后2年超声检测的LAD和NT-proBNP在研究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LVEDD在研究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高右心起搏比率的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RVS起搏较RVA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重构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N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及BNP的变化.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BNP水平显著升高[术后6、12、24个月分别为(108.2±29.8)、(190.3±46.7)、(308.2±56.5)ng/L],与术前[(60.2±15.7)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VS组起搏术后仅24个月时BNP水平较术前升高[(75.2±15.8)ng/L与(63.9±15.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与术前相比,12个月时LVEDD、LVEDV增加,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VS组LVEDD无明显增大,LVEDV轻度增加,LVEF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能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纯左室起搏方式治疗心衰的疗效。【方法】建立12只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犬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一右室心尖部(RVA)、右心房-双心室(Bi—V)、右心房-左室(LV)起搏,起搏频率180次/分钟,每种起搏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ra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问的标准差(Ts—SD)。【结果】单纯左室起搏时:与起搏前及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大,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双室起搏相比,上述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方式能够改善心室不同步及心功能,可做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衰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室5X部位及双室起搏心衰模型犬急性心功能及心室同步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模型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一右室双部位(或双室)起搏,起搏频率180次/分钟,每种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m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结果】右室双部位起搏:与起搏前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O.05);与双室起搏相比,SPWMD、Ts—SD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Dd、IVMD、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改善室间不同步及心功能方面,右室双部位与双室起搏有近似效果,但改善左室内不同步前者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分为RVA组(24例)与RVS组(21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Tei指数变化。结果 RVA组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呈逐渐降低趋势,LVDd呈持续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S组术后LVEF、LVDd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i指数在术后均持续增大,术后1天、12月与24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A组行右室流入道(RVIS)间隔部起搏,B组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C组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 观察三组手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手术曝光时间,比较三组术后随访的起搏器工作情况,心电图QRS波宽度,左心功能及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的差异.[结果]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A组及B组明显优于C组.术后随访观察,A组及B组心电图QRS波宽度明显窄于C组,A组及B组具有更好的心脏功能.[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无论右室流出道起搏还是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都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长期对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影响也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在安装三腔起搏器进行左室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行植入CRT的患者31例,分别在CRT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分析左室壁16个节段的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峰值、环向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峰值及纵向收缩期(longitudinal systolic strain,LS)峰值。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的LVEDD、LVESD和LVEF及左室壁16个节段的RS峰值、CS峰值和LS峰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周与术后3个月相比,LVEDD、LVESD、LVEF及左室壁16个节段的LS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RS峰值与CS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心脏同步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二维超声技术能定量检测CRT后心脏结构变化的数据。CRT术后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