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共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106支血管115处病变,其中A型19处,B1型37处,B2型31处,C型28处,植入支架7种121只,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和抵克力得,对于部分病人酌情选用抗凝治疗。结果 121只支架全部植入成功,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程度由术前75%-100%降低到术后-10%-10%。术后随访5-9个月复发心绞痛10例,7例经CAG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无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成功率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未见任何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无重要心脏不良事件,无病变靶血管重建术。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介入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其近期及术后6个月内的疗效满意,能显著降低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左冠前降支分叉病变的患者,接受了主支植入支架,分支分别采用无钢丝保护、钢丝保护、对吻球囊扩张术、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3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56枚,药物支架21枚,其中前降支药物支架15枚。分支与主支对吻球囊扩张11例,其中2例对吻球囊扩张失败;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5例,其中1例未完成对吻扩张。术毕主支血管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3例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手术成功率为92.3%(36/39),无严重急性并发症出现。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2.6%(1/39)。结论:根据冠脉分叉病变的病理分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12例冠心病患者13支血管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病变血管为前降支6例,左回旋支1例,右冠脉6例。靶血管病变程度为74%~100%,长度为10~30mm。PTCA术后残留狭窄为155±12%,术中死亡1例,术后再狭窄1例。7例支架植入全部成功,其中二例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发支架植入,植入后无血栓并发症,术后无残留狭窄。  相似文献   

5.
何伟  刘志勇  蒋杰  周建明  陆启同 《江苏医药》2012,38(15):1776-1778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冠心病患者中,两支冠脉血管病变4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7例;均采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冠脉血管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8个,平均每例心肌再血管化2.6支,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为2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2-1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发作。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刘寅  高静 《天津医药》1998,26(4):207-210
1996~1997年间对11例内科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造影发现:简单单支病变者3例(27.3%),单支多发病变者2例(18.1%),双支病变者3例(27.3%),3支病变者3例(27.3%)。平均狭窄长度(22.3±6.9)mm。平均狭窄直径(89.3±10.3)%。共植入12枚支架,LAD 10枚(83.3%),RCA 2枚(16.7%),LCX 0枚,其中1例植入2枚支架。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直径为0~10%,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或恢复,术后两周运动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34.74±3.63)mm,左室内径(52.20±4.91)mm,左室射血分数0.65±0.11,明显优于术前的左房内径(39.93±3.21)mm,左室内径(56.64±5.47)mm,左室射血分数0.48±0.15。随访1~8个月均存活,仅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说明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型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8例19支复杂型冠状动脉血管病交行球囊预扩张后,植入25枚支架,其中前降支9枚,回旋支6枚,右冠脉10枚。结果 术后经冠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血流TIMI Ⅲ级,支架置入的成功率100%,1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无其他并发症,随诊1~18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发心绞痛。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型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完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对36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冠心病患者进行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和6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SDNN、SDANN、SDNNindex、PNN50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除rMSSD差异无显著性(P〉0.05),SDNN、SDANN、SDNNindex及PNN50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HRV无明显改善;6个月后HRV有明显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红  闫纯英  陈畅  陈书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7):1036-1036,F0003,F000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在冠脉介入治疗及术中用药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冠心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70%~80%的患者60例,冠脉狭窄病变共79处.其中研究组30例,冠脉狭窄40处实施用药护理后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测得FFR值≤0.80时予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FFR>0.80时予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冠脉狭窄39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DES.结果 对照组患者植入支架(1.5±0.5)个,实验组患者植入支架(0.7±0.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绞痛发生率和手术后三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实施FFR测定术中用药护理,可有效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别是对PCI在减少使用患者支架数量、在短期内不增加心绞痛发作和MACE发生率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俞志刚  王和平  夏雷  丁坤  王婕 《淮海医药》2001,19(5):364-366
目的 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1998年2月-2000年7月,共有30例患(男18例,女12例),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50%,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28例行冠脉支架术。结果 42枚支架植入28例患中,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例左主干病变直接支架置入成功。44支相关冠脉再通成功,成功率84.69%。术后冠脉造影显示管腔扩张满意。随访1-28个月,心绞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3月发生猝死。结论 由于支架的应用,扩大了PTCA的适应症,减少了PTCA的并发症。选择性左主干病变直接置入支架,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变部位38处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植入支架37枚。结果支架植入成功36枚,成功率97.3%,血管直径由术前0.45±0.28mm增至术后3.32±0.31mm(P<0.001),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92.5±5.2)%降至(-5.0±8.5)%(P<0.001),冠脉血流达到TIMI3级。随防7.6±4.5月,大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缺血情况改善,均无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3例4~6个月后出现心绞痛。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但左冠脉主干病变支架植入应从严掌握,CABG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C A D)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C A D患者1 2 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的青中年C A D患者1 2 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经冠脉造影确诊,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的冠脉病变以多支为主,冠脉狭窄程度高,对照组以单支为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直径略小于对照组,支架植入率、植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两组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老年C A D安全可靠,治疗效果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原红霞 《首都医药》2002,9(11):60-62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我院共对11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其中,包括43例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本组行PTCA成功160处,失败4处,成功率97.0%,其中A、B型病变成功率均为100%,C型病变成功率为87.5%,失败者为4例冠脉完全闭塞,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陈旧心梗.其中2处病变导丝不能通过,1处病变导丝通过后球囊不能通过,病变扩张前目测平均狭窄是87.9%.PTCA后置入支架及直接支架置入共112例(154处病变),其中病变A型68处,B型60处,C型28处,置入支架154支,平均1.1支/处,即刻成功率100%,因病变较长或两支以上病变,有24例患者置入2只支架,7例置入3只支架.急诊PTCA43例,直接PTCA42例,挽救PTCA1例,成功率97.6%.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爱克塞尔支架EXCEL,山东吉威公司)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EXCEL支架51个,病变长度12~41mm,平均(21.2±4.3)mm,术前病变狭窄程度(82.9%±8.5%);血管直径(3.00±0.75)mm。结果:32例均手术成功,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4.8%±2.3%),支架覆盖病变完全,支架近、远端无夹层,血流TIMI3级。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MACE发生。长期随访无死亡病例发生,2例再次发作心绞痛,其中1例再次接受PCI治疗。28例于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占7.14%。结论:国产EXCEL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方法从冠脉造影病例中选出84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5例,单纯冠心病患者49例)进行临床特点和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观察组以B型、C型病变,多支病变,中重度狭窄为主,对照组以A型病变,单支病变,轻中度狭窄为主。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压,高血脂,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表现有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和严重。  相似文献   

16.
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43-3044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8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支架性质。结果多支病变占73.9%。89例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再狭窄率为23.5%;其中,裸支架组的再狭窄率35.2%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年龄和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糖尿病病例数量、支架长度以及支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糖尿病、支架总长度、多个支架、支架性质为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报道1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入术,共植入21个支架,其中suboptimal植入10个,denovo植入9个,bailout植入2个。血管分布为左前降支10个,左回旋支5个,左冠状动脉6个。靶血管病牲为A型病变7例,B型11例,C型3例。植入支架类型包括Cordis支架18个、NIR支架3个。结果 靶血管病变特征为A型病变7例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谢阳  徐名伟  吴强  林宇鹏  沈宁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47-2049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药物洗脱支架治疗)60例和对照组(金属裸支架治疗)63例.观察组采用DES植入+氯吡格雷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BMS植入+氯吡格雷维持治疗.观察支架植入情况,随访2年观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 (1)观察组平均植入支架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外,两组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及复杂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达TIMI血流3级.(2)观察组心绞痛再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接受冠脉造影复查率、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S植入联合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马克静  刘玉洁  张颖 《天津医药》2019,47(2):150-154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 (IVUS) 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指导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 ACS) 多支病变患者非罪犯病变 (NCL) 的疗效。方法 纳入NSTE-ACS多支病变并成功对罪犯病变 (CL)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患者共295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IVUS组 (148例) 和CAG组 (147例), IVUS组对NCL进行灰阶 IVUS检查, 对具有斑块负荷 (PB) ≥70%的病变进行PCI; CAG组对NCL直径狭窄≥90%的病变进行PCI, 并给予所有患者规范严格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情况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1) IVUS组支架植入率高于CAG组 (P<0.05), 但患者的支架植入数量更低 (P<0.05)。(2) 2组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随访结果显示, 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52% vs. 1.37%, χ2 =2.589, P>0.05); IVUS组在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改善情况、 疾病的认知程度方面均明显优于C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2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4.5% vs. 98.6%, Log-rank χ2 =3.276, P>0.05)。结论 IVUS指导NCL治疗能减少患者的支架植入数量, 优化支架植入, 不增加治疗费用,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明显狭窄的病人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冠脉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病人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