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检测山西省隰县大仓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实验室配制0.05%杀鼠灵小米毒饵,采用6d无选择摄毒法。结果杀鼠灵对25只大仓鼠毒杀率为84.0%,死亡鼠平均食毒剂量为149.20mg/kg,平均致死时间为5.29d;存活鼠平均食毒剂量为167.13mg/kg;抗性发生率为16.00%。结论大仓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已经形成了抗药性个体,但根据判定标准的要求尚未产生抗药性种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江门市城区(蓬江、江海、新会区)内所捕获的129只褐家鼠、37只黄胸鼠、15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10.81%和46.67%,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2.00、143.12和582.41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黄胸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昆明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状况。方法按全国统一的抗药性实验方法。结果 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3.63mg/kg,平均致死天数4.93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1.99mg/kg,平均致死天数5.46d,抗性个体褐家鼠、黄胸鼠各1只。结论昆明市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情况,为家栖鼠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对长春市内捕获的29只褐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为3.45%,总平均摄药剂量为19.8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褐家鼠未形成抗药性种群,只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长春市城镇灭鼠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清远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清远市城区及所辖3个县城区内所捕获的155只褐家鼠、13只黄胸鼠、2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65%、0和50.00%,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9.82、84.92和453.70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方法褐家鼠连续6 d无选择摄食0.005%杀鼠灵毒饵,之后正常饲养观察14 d,记录死亡情况。结果所有试鼠全部毒毙,未出现抗性鼠。平均致死剂量14.33 mg/kg,平均致死天数4.63 d。结论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第一代产品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 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 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掌握上海地区家栖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选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试验方法,观察死亡时间与致死剂量分布。结果在实验的187只褐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杀鼠灵的褐家鼠个体,73只黄胸鼠中8.22%的个体对杀鼠灵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食0.05%杀鼠灵毒饵后在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在实验的203只褐家鼠、104只黄胸鼠以及25只小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褐家鼠个体;5.77%的黄胸鼠对溴敌隆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毒0.01%溴敌隆后,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家栖鼠摄毒后死亡时间分布多数呈基本正态曲线分布,致死剂量多数偏度系数大于1。结论上海市范围内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呈明显的衰退趋势,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稳中有降;小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仍属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雷州半岛内湛江市区的赤坎区和霞山区、徐闻县城区、廉江市安铺镇区捕捉的257只褐家鼠、165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褐家鼠暂未发现抗药性个体;黄胸鼠的抗性率为7 .88%,其存活摄药剂量在145. 90mg/kg以上,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雷州半岛的鼠类控制工作仍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控制黄胸鼠筛选适口性较好的抗凝血灭鼠剂。方法 在实验室将黄胸鼠单个笼养和集体群养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 ,分别测定 6种灭鼠剂的毒力及适口性。结果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结论 在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 ,可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改良抗凝血灭鼠剂毒杀抗药性黄胸鼠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无选择性试验和现场间隔投药方法。结果在实验室黄胸鼠摄食改良抗凝血灭鼠剂毒饵4d,两组毒杀率分别为81.25%和85.00%。现场考核,在检测有抗药鼠的两个单位中,应用改良抗凝血灭鼠剂60d内控制了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0.33%;用未改良的抗凝血灭鼠剂未控制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16.14%;另7个未检测是否有抗药鼠的单位,用改良抗凝血灭鼠剂45~60d控制了鼠害,粉迹法鼠密度为0~1.37%。结论初步认为改良抗凝血灭鼠剂能够毒杀对抗凝血灭鼠剂有抗药性的黄胸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1/27)。结论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湛江市区在采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是敌鼠钠盐)20年后,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4年,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用非选择性实验进行抗药性研究,将其结果与4年前相关数据比较。结果两种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水平比4年前降低,特别是黄胸鼠。结论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种群的地区,改用第二代产品,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毒杀黄胸鼠的高效毒饵。方法孙瑞元氏简化概率单位口灌法测定灭鼠药的毒力;有选择性摄食试验法比较灭鼠药的适口性,筛选配制毒饵用基饵及引诱剂;投放毒饵前后鼠密度的变化程度计算现场毒杀效果。结果大隆和溴敌隆对黄胸鼠的急性口服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34 mg/kg和1.563mg/kg。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黄胸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大致为小米最好,谷物、水果类次之,豆类最差。单种添加剂试验以8%的W-1最优,次为2%的W-2和0.5%的W-3;混配试验以8%的W-1 0.5%的W-3效果最好,将其加入2种正常毒饵中,能显著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现场毒杀试验敌鼠钠盐、杀鼠迷、双甲敌鼠胺盐、溴敌隆及杀它仗对黄胸鼠的灭效基本在80%以上。结论按灭鼠药毒力分级标准,两种抗凝血灭鼠剂对黄胸鼠均属剧毒,可推广使用。在已证实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要立即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药物控制黄胸鼠可选用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及小麦作基饵较好。8%的W-1、2%的W-2及0.5%的W-3能显著提高黄胸鼠的适口性,均可作为引诱剂选用。敌鼠钠盐、溴敌隆及杀它仗毒杀黄胸鼠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