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报告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后DIC的疗效。方法 产科DIC患者3例,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小剂量肝素等,检测出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例产科DIC患者应用成分输血、小剂量肝素等治愈2例,围产儿存活2例。结论成分输血在产后DIC抢救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出血并发DIC(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可行性及效果,为有效控制产后大出血,减少孕产妇死亡提供新方法。方法:对我院38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在实施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采用成分输血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8例患者成分输血治疗后的PT、TT、APTT及FGB等血液指标改善均好于治疗前水平(P0.01)。38例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其中35例痊愈,痊愈率92.1%,2例系经济原因放弃抢救,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成分血中的悬浮红细胞可增加血红蛋白,新鲜冰冻血浆有助于补充出血产妇血容量及凝血因子。给予成分输血能有效改善大出血合并DIC孕产妇凝血状况,从而达到救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吴松远  张楠  孔丙元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90-4091
目的:应用悬浮少白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等血液成分,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产科DIC患者,根据失血量、中心静脉压、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变化,及时输入患者体内所需的血液成分。结果:通过常规治疗和成分输血治疗,本文对18例产科DIC患者治愈16例,治愈率88.9%。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DIC的抢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分输血在抢救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成分输血和输全血对本院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 8例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分输血组在提高RBC、PCT、PT、APTT和FGB的改善等方面,均优于输全血组(P〈0.01,P〈0.05)。据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8例DIC患者中,4例经成分输血,凝血功能均在24~72 h内恢复正常。而输全血的4例中,凝血功能均在32~86 h内恢复正常,其中有1例因阴道流血不止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结论: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DIC,进行有效的成分输血,补充高浓度、高纯度的凝血因子,在短时间内使各种凝血因子达到有效的止血水平,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6.
血液成分输血在产科DIC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病死率。方法对21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DIC并发者根据失血量及病情变化,输注红细胞悬液5~10u,新鲜冰冻血浆400~1600ml,冷沉淀4~10u,机采血小板1治疗量,经成分输血治疗后2~4h,出血明显减少,各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由于抢救及时,药物及血液成分使用得当,抢救成功19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9.52%。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设专人管理输血,保证及时正确有效输血是成功救治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DIC 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DIC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DIC患者9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合理应用成分输血,观察治疗效果。结果9例产科DIC患者,治愈7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DIC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是目前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克俊 《中原医刊》2011,(2):112-1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成分输血抢救的13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祛除病因,成分输血等治疗,阴道等出血明显减少,休克症状改善。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率84.6%;围生儿死亡2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例,宫内死胎1例。结论产科DIC救治应早诊断、早治疗,应根据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制定正确的成分输血方案;早期成分输血有助于祛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林进  刘楚芹 《吉林医学》2013,34(13):2455-2457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DIC患者49例,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肝素的同时,联合使用成分输血的疗效。结果:49例均有明确的产科DIC诱因,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成分输血后,抢救成功44例,7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早诊断,早发现,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联合使用成分输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军 《医学争鸣》2009,(21):2434-2434
0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常见,发病急,病情复杂,而输血在DIC的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DIC治疗中的输血方式仍值得研究.为此,2007-03/2009-03我们在滦县人民医院产科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了25例DIC患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大量失血患者中应用成分输血对DI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并发DI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输全血的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成分输血的方法,分别比对两组患者输血后DIC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实验组20例DIC患者经过成分输血后,大部分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在24-72h内恢复正常,仅有2例DIC患者在输血后86h内恢复正常。对照组20例DIC患者经过输全血后,仅有14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在32-86h内恢复正常;实验组20例DIC患者经过成分输血后,APTT、PLT以及FGB分别为27.5±4.2s、13.5±3.1s、3.5±0.3g/l,对照组20例DIC患者经过输全血治疗后,APTT、PLT以及FGB分别为23.5±3.2s、15.1±3.0s、8.5±0.5g/l;两组数据比较可知,实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在大量失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通过补充高浓度、高纯度的凝血因子,以成分输血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迅速补充凝血因子,以此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成分输血有效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在我国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我国孕产妇急危症之一,其死亡率居孕产妇死亡率之首。一般认为,早期合理使用肝素是治疗产科DIC的重要手段,但用药时机难以准确判断,如用药不当或过量会加重出血,甚至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以致临床上对肝素使用慎之又慎,甚至弃之不用。2005年,南阳市中心医院在救治DIC过程中,在去除病因、大量输血、补充凝血因子的同时,重视了肝素的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南阳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产科DIC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郝锋 《中外医疗》2013,(18):31-32
目的探讨在产科DIC抢救中成分输血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补充1750mL新鲜冰冻血浆,196U血小板,170U悬浮红细胞后,出血症状得到改善及控制,生产12例,无一例产妇死亡,围产儿出现1例死亡,死亡率为8.3%。结论对产科DIC患者及时补充体液及血液,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剖宫产术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A组输血内容以补充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原,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B组输血内容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单采血小板、冷沉淀,临床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HGB)、HCT、PLT、PT、APTT、D-D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A组,总出血量少于A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早期输注成分血、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对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曾惠琼  曾德理 《广西医学》2010,32(11):1385-138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Hb、HCT、PLT、TT、APTT、PT、FIB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输注后2~4hPT、APTT、TT明显缩短,FIB、PLT、Hb、HCT明显升高,各项凝血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13例,死亡1例。结论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血液成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并调整输血方案,指导临床输血,可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的临床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DIC病人18例,对其成分输血组进行分析及观察效果。结果:两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成份输血组效果优于输全血组(P〈0.05),有临床价值。结论:成分输血的不良反应少,止血效果迅速,是目前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40例,分析患者的资料,将患者进行成分输血治疗前后的血液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成分输血治疗前后进行比较,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的血液各项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成分输血可有效治疗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改善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林玉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20-202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结果:从资料分析数据发现6例产科DIC均抢救成功。结论:产科DIC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