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院三年内小于15公斤儿童的预充情况.方法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小于15公斤儿童260例,平均年龄29个月(1-4岁),全组病例无死亡.麻醉方法全组病人采用静脉加吸入全央麻醉.体外循环方法预充用晶体为乳酸林格氏液,胶体为血定安、贺斯,血制品为红细胞悬液、血浆、人血白蛋白,以及5%碳酸氢钠、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抑肽酶等.中度低温(30-32℃)、中高流量(2.4-3.0L/min/m<'2>).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6.66±6.02ml,主动脉阻断时间46.03±5.28分,预充总量676.41±121.32ml/例,平均每公斤体重预充量55.99±16.55ml,预充红细胞悬液血量313.28±54.83ml,预充红细胞悬液占预充总量的42.31±4.68%,体外循环结束时余血量417.71±103.04ml/例预充晶体液;144.73±92.1ml,胶体液139.5±128.24ml.结论在储血室100ml安全平面时,预充总量550-700ml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转流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53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痛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992~1998年352例患儿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预充液的晶/胶比维持在0.6~1.0;1999年185例患儿采用缩短循环管路,减少预充,预充液的晶/胶比维持在0.3~0.4,浅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6~493min,平均(74±2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7~97min,平均(41±19)min;1998年以前的352例患儿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80%,术后死亡28例,死亡率7.95%;l999年中185例患儿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91%,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4.32%;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采用减少预充总量,提高胶体预充量,浅低温体外循环高流量灌注,加强术中利尿将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患者血清钾的影响。方法 :3 5例患者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及含钾温血停跳液连续灌注心脏保护法施行心脏手术。结果 :手术前、肝素化时 ,转流 60min、转流中止及次日晨 7时血清钾值 (c/mmol·L-1)分别为 4 4± 0 3 ,3 9± 0 6,4 0± 0 4 ,4 2± 0 5及 4 3± 0 4。结论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停跳液连续灌注法能维持心脏手术中、后期血清钾稳定 ,避免了钾代谢紊乱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变温含血停跳液对重症心脏瓣膜置换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连续观察20例瓣膜置换手术,并随机分为晶体组10例和含血组10例,晶体停跳液的温度为4-8℃,含血停跳液的温度为8-35℃不等。分别间断顺灌冠状动脉,达到心电图呈直线。从临床效果、心肌生化(CK、CK-MB)评价两种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含血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的情况下,两组术后自动复跳率、起博心律出现率、CK、CK-MB峰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用不同温度含血停跳液较单纯的冷晶体停跳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临床资料  1999- 0 4 / 1999- 12我们对 9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预充方法进行了比较 ,单纯晶体预充 (30例 )、晶体 +佳乐施 (30例 )和晶体 +白蛋白 (30例 ) ,3组患者在病种、例数、体质量上基本相同 .各组病种包括室缺 5例 ,法四 10例 ,单瓣置换 10例 ,双瓣置换 5例 ,体质量 15~ 78(平均 5 4± 12 ) kg.转流时间 :单纯晶体组 4 0~ 14 0 (平均 6 4± 18) m in;晶体 +佳乐施组 37~ 12 9(平均 5 8± 19) min;晶体 +白蛋白组 4 1~ 135(平均 6 0± 15 )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 :2 0~ 75 (平均 4 9± 16 ) min,2 5~ 5 0 (平均 4 8± 11) …  相似文献   

7.
2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2 0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5 1例先心病小儿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灌注 3 8例 ,中低温灌注 10例 ,深低温灌注 3例。心肌保护采用 4℃的改良st.Thomas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3 0~ 14 6min ,平均 5 0 .0 0± 2 0 .4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10 7min平均 3 6.61± 18.46min ,心脏自动复跳 3 8例 ,电击除颤 13例 ,无体外循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全部安全脱机。结论 综合性的心肌保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2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温昭科  林辉 《广西医学》2005,27(7):988-989
目的总结29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29例人工心脏瓣膜换瓣病人再次接受了瓣膜置换手术。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2年,平均(8.82±1.20)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9例,心脏不停跳10例。置换的瓣膜有主动脉瓣6例,二尖瓣23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于低心排1例,急性呼吸衰竭1例,其余治愈。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 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4年5月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45例,其中急诊手术11例。体外循环(CPB)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2例,中度低温15例,浅低温8例。心肌保护应用4℃冷晶体停搏液一次灌注(34/45)或10℃氧合冷血20min间断灌注(11/45)。增加预充液胶体成份,调节预充液pH及维持正常离子浓度。转流中平衡超滤(BUF) 改良超滤(MUF)结合,使用药物进行血液保护。深低温停循环者降温期用pH稳态(pH-STAT)管理。重视保温。结果 术后1例死于低氧血症,5例死于低心排并发肾功能衰竭。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措施是取得新生儿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二次体外循环转流的管理方法。方法:对2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0.3—24h)二次体外循环患者的预充与转流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评价其方法的实用性及对二次转流中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结果:20例患者在二次体外循环预充中有11例预充一定量的红血球,9例全晶体预充,有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转流中应用超滤。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4例,电击除颤3例: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当实施围手术期二次体外循环时,应加强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预充方法的管理,心肌保护应切实、有效;体外循环的预充液应以全血为主。在预充时未应用库血者,在转流中应逐渐加入库血并进行超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顺利进行的体外循环的管理要素。方法 选用优质氧合器等体外循环材料 ,体外循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 8.0~ 10 .6kPa ,采用顺灌注晶体停跳液 (加入山莨宕碱 )等心肌保护措施 ,体外循环中监测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体外循环在各种条件满意时才停止。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73 .4± 6 2 .4)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10 5 .5± 42 .5 )min。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 ,体外循环需保持平稳灌注压 ,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保护心肌 ,停机时间应恰当 ,体外循环设备及辅助循环设备均需充分  相似文献   

12.
微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保护心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0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微温(29℃)血停搏液连续灌注保护心肌的方法,包括71例瓣膜置换和38例法乐四联症手术。微温血停搏液经恒温水浴锅加温至29℃,配制的微温血停搏液以三份氧合血加二份晶体停搏液混合,保持血球压积(HCT)15±%,钾浓度9mmol/L,pH7.60,术中采用首次冷晶体停搏液顺灌,然后用氧合血顺灌或逆灌的方法进行连续灌注。术中心肌红润松弛,主动脉开放后,除1例电除颤复律外,其余108例心脏立即自动复跳(99.1%),复跳后心功能稳定,无须用升压药维持循环。术后无低心排或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恢复顺利。作者认为,将晶体停跳液作首次灌注可使心脏迅速停跳,最大限度地保存心肌能量;而在心脏停跳后用29℃微温血连续顺灌或逆灌,可维持心肌在停跳阶段的正常代谢,避免了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52例心脏不停搏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体外循环特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本组52例中,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3~23岁,其中心室双入口19例,三尖瓣闭锁20例,二尖瓣闭锁3例,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0例。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施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其中8例加用开窗术,6例先做了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术后2年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术前血红蛋白平均195g/L。体外循环时间(121±8)min,肛温维持在32~34℃之间。结果术后早期和晚期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和反复肺部感染,50例心功能为Ⅰ级和Ⅱ级,动脉血氧饱合度92%~96%。结论心脏不停搏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体外循环中将血红蛋白维持在80~90g/L,除预充晶体外并加入胶体白蛋白和血浆及血浆代用品以保持一定的胶体渗透压.并且进行超滤减轻机体水负荷及减轻炎性介质对机体反应,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长辅助循环时间对危重心脏患者复苏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危重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及瓣膜置换手术,采用心脏复跳后延长辅助循环时间的处理方法.体外循环使用TERUMO SYSTER I型机.采用浅低温(33℃~35℃),中高流量(2.0~2.4L/minm2)灌注.心肌保护采用血液晶体4:1停跳液,先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与经验.方法 回顾78例低体重(<15 kg)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转流情况,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体外循环方法,预充液以胶体为主,甚至全胶体预充,10 kg以下婴幼儿均应用改良超滤保持液体平衡,全组灌注流量120~200ml/(kg·min),转流中维持平均动脉压30~80 mmHg,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以冷晶体含钾停跳液为主,部分采用4:1含氧血灌注,辅以心脏局部冰屑.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6.3±4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3.9±31.8)min,转中尿量平均270 ml,超滤量平均350 ml,心脏自动复跳率94.8%,75例停机顺利,3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5例,病死率为6.4%.结论 选择适宜婴幼儿的优质体外循环器具,制定严密的灌注计划,降低晶/胶比例提高灌注流量以及运用超滤技术,注重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是婴幼儿先心病根治术中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总结 15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的体外循环特点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本组均为单心室、大动脉转位等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全腔肺动脉吻合术。术前血红蛋白平均 2 0 5 g/L。5例在阻断升主动脉 ,其余 10例均在深低温低流量 (3 0~ 40 m l/kg.min)不阻断循环下进行手术。体外循环时间 171±10 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 95± 2 .0 m in,最低鼻咽温 2 3℃ ,低流量时间 49± 2 .0 min,血管吻合完毕加入血浆 70 7± 9.0 ml,白蛋白 3 0± 10 g,中心静脉压 16± 5 .0 m m Hg。结果  14例患者术后恢复 ,1例术后第 7天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除预充液中加入胶体液使胶晶比值维持在 0 .5~ 0 .6外 ,停机前加入大量的血浆和白蛋白以增加血容量、提高并能长时间维持胶体渗透压以适应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中心静脉压维持在 16mm Hg左右 ,有利于克服肺血管阻力 ,保持肺循环血流通畅。加入血浆代用品维持胶体渗透压时间短暂 ,术后胸腔渗出液多 ;ICU停留时间长。建议停机前补充血浆及白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急诊体外循环的管理与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10例.至术前,气管插管行人工辅助呼吸5例,发生心脏停跳2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3例.体外循环预充以胶体为主,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停跳者6例用血液停跳液,加外源性磷酸肌酸.4例使用超滤.结果 6例停跳者顺利复苏.10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9例治愈,1例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 重症瓣膜病急诊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高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肌保护、平稳的体外循环操作、床边监测与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大剂量抑肽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8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抑肽酶组n=40),B组(对照组n=40),A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1次加入5×10KIU抑肽酶;B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相等容量的乳酸林格氏液代替。记录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复跳后低血压情况。结果: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自动复跳率(85%)明显高于B组(72%),(P<0.05);A组复跳后低血压发生率(12.5%)明显低于B组(27.5%),(P<0.05)。结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使用大剂量抑肽酶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提示体外循环中使用大剂量抑肽酶减轻CPB后的再灌注损伤,加强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RAP)在心脏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5)和RAP组(n = 1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液保护措施,RAP组加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从体外循环预充液量?围手术期用血量?术后纵膈心包引流量等多方面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无患者死亡,无重大手术并发症?RAP组预充液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 093.33 ± 213.35)ml vs(2 000.00 ± 0)ml,P < 0.01]?RAP组患者围术期用血量?术后24 h纵膈心包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3.90 ± 2.17)u vs(2.10 ± 1.53)u;(214.67 ± 85.01)ml vs(339.33 ± 210.9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05)?结论:使用RAP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血液稀释,改善组织灌注,有效减少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用量?  相似文献   

20.
黄小萌  郑慧 《广东医学》2000,21(7):573-574
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和冷晶体灌注每组各50例进行心肌保护临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再每隔20min用冷血低钾停跳液灌注一次,保持心肌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