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在绝经期乳腺癌术后应用中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诊治的绝经期乳腺癌术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组,观察组(n=45)应用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对照组(n=45)单纯应用来曲唑治疗,就治疗效果、 生命质量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②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FACT-B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T-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在绝经期乳腺癌术后应用中对患者生命质量有正性影响,可作为绝经期乳腺癌术后理想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本院诊治的12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入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化三醇、钙剂治疗,唑来膦酸组患者同时接受唑来膦酸5 mg/年静脉注射,替勃龙组患者接受替勃龙2.5 mg/d,口服。用药后2年比较两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变化、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年腰椎L1-L4和髋部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唑来膦酸组L1-L4骨密度增加显著优于替勃龙组(P〈0.05);治疗后两组CTX及BALP均显著下降,唑来膦酸组CTX显著低于替勃龙组(P〈0.05);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新发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5%和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替勃龙组为11.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唑来膦酸组腰椎骨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唐海英  李莎莎 《中国药业》2014,(11):108-109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维D钙咀嚼片、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k_2-L_4的骨密度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在增加骨密度、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增加骨密度、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预防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质流失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病情稳定、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来曲唑口服+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来曲唑口服。测定患者的腰椎骨密度,1次/年,观察时间为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年后,观察组发生骨质疏松24例(40.00%),对照组51例(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9例(15.00%)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一过性发热5例,骨痛4例,程度均为Ⅰ级,经过一定的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每3个月给予患者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中骨质流失防治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对戈舍瑞林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治疗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所致骨丢失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90例在我院乳腺科接受戈舍瑞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组,A 组(30例)和 B 组(30例)在戈舍瑞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同时使用唑来膦酸,疗程分别为5年和2年;C 组(30例)在戈舍瑞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未使用唑来膦酸。所有患者通过双能 X 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各时间点各组骨密度值,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肢体骨痛评定,观察记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结果随访60个月,A 组患者各时间点骨密度均较 C 组升高(P <0.05):A组患者在治疗第48,60个月骨密度较 B 组患者升高(P <0.05):四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A 组低于 B 组和 C 组(P <0.05):A 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B 组和 C 组(P <0.05)。结论绝经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行戈舍瑞林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早期足疗程应用唑来膦酸可减少骨量丢失和相关骨折发生,缓解骨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手术(PVP)联合唑来膦酸辅助术后规范化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时间设置为2021年1~12月,运用完全随机法(两组或多组)设计程序产生随机100例病例纳入研究对象范围,根据选取入组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是接受用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用PVP联合唑来膦酸辅助术后规范化镇痛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骨密度、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骨密度及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PVP联合唑来膦酸辅助术后规范化镇痛能够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杨杰智 《北方药学》2018,(5):105-106
目的:对比唑来膦酸或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4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例.唑来膦酸组给予唑来膦酸,联合组给予唑来膦酸和来曲唑.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2.9%,止痛总有效率为78.6%,明显高于唑来膦酸组的19.0%和57.1%(P<0.05).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和来曲唑联合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8.
杨立群 《河北医药》2014,(2):217-22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9例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病理诊断均为Ⅰ~Ⅲ期癌,计算机随机分2组:48例接受常规化疗患者为对照组,51例接受唑来膦酸联合辅助化疗治疗的患者为试验组。比较2组的骨密度、骨折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和不良反应。结果应用唑来膦酸治疗1年后可使腰椎处、髋关节和股骨转节骨密度分别增加2.38%、0.74%和1.29%;2年后,可使腰椎处、髋关节和股骨转节骨密度分别增加1.72%、1.85%和2.30%。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患者血清中游离钙浓度增高(平均值为1.42mmol/L)的平均月份在术后14.6个月;单纯化疗的患者血清中游离钙浓度增高(平均值为1.78mmol/L)的平均月份在术后4.2个月。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显著降低骨事件发生比例和骨折发生比例。通过对患者的疼痛指数,止痛效果和WHO体能分数的趋势比较发现,唑来膦酸在前9个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比较不良反应,应用唑来膦酸本身不会引起各种毒副反应。结论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的转移率和骨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仑膦酸钠及唑来膦酸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诊治的13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患者接受阿仑膦酸钠口服治疗,观察组69例接受唑来膦酸静滴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改变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髋部骨密度显著增加,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个别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用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都有一定效果,唑来膦酸临床价值更高一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差异.方法: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112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56例)及阿仑膦酸治疗(对照组56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腰椎Oswestry功能指数评分(ODI指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值(BM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均有一定的效果,唑来膦酸在改善症状、提高髋关节功能方面优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阿法骨化醇、碳酸钙联合或不联合阿仑膦酸钠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来我院就诊的32例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口服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碳酸钙)及对照组(口服阿法骨化醇+碳酸钙)。两组共用药治疗1年。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如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空腹尿钙/尿肌酐比值(尿Ca/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治疗6个月和1年后,腰椎及髋部BMD改变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BALP、尿Ca/Cr均有下降,BGP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ALP下降、BGP升高更为明显,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和钙剂能更好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降低骨折风险,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阿法骨化醇和钙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98例确诊为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为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5 mL,每周1次,5周1个疗程;B组为试验组,除了使用玻璃酸钠外,加用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VAS、BMD,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疼痛缓解B组优于A组(P〈0.05),骨密度检测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加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蔡尾玉  蒋煜文  徐红 《中国药房》2012,(42):3995-3997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00例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成A、B组,A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mg,每年1次,共2次;B组口服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次。2组均补充碳酸钙D3 600mg·d-1,治疗时间均为18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值和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等生化指标,利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OI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等。结果: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除治疗12、18个月后AL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18个月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8个月后腰椎、髋部BMD值都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个月后腰椎BMD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髋部BMD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均能使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显著改善功能并减轻疼痛,增加腰椎、髋部BMD值,长期使用均不影响肝、肾功能,且唑来膦酸比阿仑膦酸钠为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与单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来曲唑+孕三烯酮组(LE+GE)38例患者于月经第一天开始口服来曲唑2.5mg/d、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孕三烯酮组(GE)40例患者于月经第一天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停止治疗第一次月经来潮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痛经及盆腔触痛VAS评分,并进行B超检查及癌抗原125(CAl25)测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和停药6个月后两组痛经症状都明显缓解,但LE+GE组患者痛经VAS评分下降较GE组更明显(t=2.54,P〈0.05;t=3.23,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盆腔触痛VAS评分均降低,但LE+GE组较GE组降低更明显(t=2.73,P〈0.05);停药6个月后两组患者盆腔触痛VAS评分均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CAl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停药6月后,两组患者CAl25均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P〉0.05)。治疗前后两组卵巢囊肿最大直径改变不明显(t=0.86,P〉0.05;t=1.51,P〉0.05)。所有患者都未因副反应终止治疗。结论: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能更好地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症状,但对控制病灶并不优于单用孕三烯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钙尔奇D和骨化三醇对高龄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仙灵骨葆+钙尔奇D+骨化三醇)30例,对照组(钙尔奇D+骨化三醇)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间的VAS评分、SF-36评分、BMD、血Ca、血P、ALP、TRACP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BMD明显升高,对照组BMD变化不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Ca和血P均变化不大,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LP明显升高,对照组ALP变化不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TRACP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组降低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所有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钙尔奇D和骨化三醇治疗高龄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和环磷酰胺(CTX)对小鼠晚期乳腺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及两者结合的疗效.方法:将BALB/c 4T1乳腺癌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ME2组、CTX组、2-ME2+CTX联合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给药21d后,处死小鼠并分离瘤组织和双肺,计算抑瘤率和肺转移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ME2+CTX联合组的抑瘤率高于2-ME2组、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2+CTX联合组小鼠肺脏转移灶数目明显低于2-ME2组及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2+CTX联合组移植瘤MVD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2-ME2组和CTX组(P<0.05).结论:2-ME2联合CTX应用对小鼠乳腺癌的疗效优于单用CTX或2-ME2;在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血管新生方面,2-ME2、CTX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钙剂对肾脏病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2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阿法骨化醇1μg日一次口服和碳酸钙750 mg日三次口服;对照组12例,碳酸钙750 mg日三次口服。治疗前及以后每3个月检查血清白蛋白、钙、磷、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甲状旁腺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观察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腰椎0.967±0.105,0.896±0.131,P〈0.05;股骨颈1.078±0.124,0.925±0.107,P〈0.05),对照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阿法骨化醇合用钙剂对预防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和奥曲肽治疗复发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又称Graves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300例复发性Graves病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常规口服甲巯咪唑或丙硫氧嘧啶。治疗组病人甲状腺局部注射Dex(4mg/次)、CTX(50mg/次)和奥曲肽(0.1mg/次),每周1次,连续3个月;每两周1次,连续2个月;每月1次,连续4个月。观察治疗期间病人的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包括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的水平],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病人的甲状腺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3个月时,(21.3±6.9)vs(28.7±9.2)cm3(P〈0.01);6个月时,(16.4±7.8)vs(25.6±8.2)cm3(P〈0.01);治疗2年时,(7.9±6.1)vs(20.9±8.5)cm3(P〈0.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甲状腺抗体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RAb(31.3±12.5)vs(62.8±11.3)%(P〈0.01),TGAb(20.7±9.5)vs(52.3±8.2)%(P〈0.01),TPOAb(24.7±12.8)vs(55.8±10.9)%(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全部恢复正常。治疗组停药2年后只有21%复发,而对照组的复发率高达70%。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显著变化。结论: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性Graves病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其机制可能与缓解甲状腺肿大,抑制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LN患者随机分为MMF治疗组及CTX治疗组,进行相应治疗,两组均联合标准剂量的泼尼松。结果治疗3个月后,MMF组白蛋白、C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TX组仅C3改善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MMF组在提高白蛋白方面与C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两组白蛋白、C3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F组与C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X组治疗6个月时的白蛋白较治疗3个月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F组比CTX组疗效好,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