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电针配合颈丛麻醉施甲状腺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实施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甲状腺手术116例,随机选用电针麻醉为主2 7例,颈丛神经阻滞为主36例,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53例,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效果.结果 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心率,平均动脉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与术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意义.电针麻醉组无并发症发生,但麻醉效果不理想,肌松效果欠佳.颈丛神经阻滞组喉返神经阻滞6例,占16.7%,膈神经阻滞4例.占11.1%.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喉返神经阻滞3例,占5.6%,肌松,镇痛效果佳,并发症少.结论 采用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实施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 年1 月-2016 年11 月共为27 例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病人(观察组)和同期27 例经颈白线传统手术入路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病人(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切口水肿、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病人吞咽不适、颈部紧缩感及颈前带状肌切断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切口水肿、吞咽不适、颈部紧缩感及颈前带状肌切断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疗效确切,病人创伤小、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魏淑明  赵志辉 《河北医药》2009,31(23):3276-3277
颈丛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目前多采用传统方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穿刺阻滞颈深丛或颈浅丛神经。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斜角肌间沟穿刺法阻滞颈丛神经,主要用于骨科颈椎病前路植骨固定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手术时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观察组行环甲间隙入路喉返神经暴露术,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喉返神经损伤1例,以术后次日声音出现嘶哑为主要临床表现,行3个月随访观察后呈正常恢复,无甲状旁腺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3例,占7.5%,甲状旁腺损伤2例,占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肿瘤时,采用环甲间隙入路,暴露喉返神经的方式开展手术,可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率,起到较理想的预防损伤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防治要点。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不显露喉返神经(对照组, n=50)与显露喉返神经(观察组, 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与甲状旁腺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应用显露喉返神经方案实施,未增加甲状旁腺的损伤率,且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率居较低水平,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对8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手术,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实施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对阻滞效果评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而对照组为8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对照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而观察组出现了2例喉返神经阻滞。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是一种具有较好麻醉效果且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释甲状腺肿瘤手术方法的改进。方法对7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注重微创观念,与常规手术方法作四点改进,一是切口的选择沿颈横纹作横弧形小切口,二是不切断颈前肌群,三是在甲状腺瘤体固有膜内分离切除肿瘤,四是切口用4个0可吸收合成线作皮内缝合。结果72例均治愈,无1例发生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术后出血,随访4个月~12年,无1例复发。结论通过改进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方法,能有效预防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术后出血,采用颈横纹弧形小切口、不切断颈前肌群、皮内用可吸收合成线缝合,达到功能恢复及美容效果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临床中对于甲状腺的手术麻醉一般都主张使用一侧颈深丛神经阻滞,一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即选择手术操作较多的一侧进行颈深丛神经阻滞,另一侧近行颈浅丛神经阻滞。认为同时进行双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可发生双侧膈神经或双侧喉返神经阻滞,易造成患者严重呼吸抑制。笔者在甲状腺切除术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行错时双侧颈深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无呼吸抑制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87例甲状腺患者的术前检查,全甲状腺切除手术过程及术后病理学诊断、术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分院在2002年—2009年收治甲状腺患者87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中采用精细操作,根据全甲状腺切除术的适用范围对不能签别的甲状旁腺采用快速冰冻活组织检查、确认为甲状旁腺后将其移植在同侧胸锁乳突肌内。至关重要的是手术中仔细解剖喉返神经而不使该神经损伤。认真鉴别喉上神经的外侧支及舌下神经降支和交感神经与喉返神经的吻合支。结果 87例甲状腺患者通过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后,仅有18例出现低血钙,2例患者有喉返神经损伤,该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甲状腺片(80~160mg/d)或左旋甲状腺素片(50~150mg/d)终生替代治疗。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术降低了再手术率,也是实施131I治疗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穴位注射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3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为穴位注射麻醉组;对照组62例,为颈丛阻滞麻醉组。分别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注药后30分钟VRS(verbal rating scales)评级,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开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并发症(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氏综合症)发生率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传0.64),注药后30分钟VRS评级无显著性差异(P=-0.87),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5、0.48、0.47),手术开始及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6),术后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氏综合症Hornor syndrome)等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结论穴位注射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可以起到与颈丛阻滞麻醉同样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水针麻醉和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82例普外科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A组水针麻醉,B组颈丛麻醉。对患者一般情况如切皮,分肌肉,摘除病灶,缝肌肉,缝皮肤的表现和疼痛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上述时间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穴位针刺起效时间与B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A组感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麻醉前血压、脉搏于麻醉后血压、脉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如局麻药中毒反应,喉返神经阻滞,Homer综合症,膈神经麻痹,椎动脉损伤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O.05)。水针麻醉重复用药容易而颈丛麻醉术中无法追加、重复用药困难。结论水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优于颈丛麻醉,且不良反应颈丛麻醉明显高于水针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和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B组采用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A组在全麻前行颈浅丛阻滞,在常规麻醉诱导插管后,麻醉维持A组用2%~3%七氟烷吸入,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并复合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A组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1);B组术后疼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苏醒快速,并可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0例甲状腺腺瘤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组;B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组;C组为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分别观察记录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术后随访追踪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剥离甲状腺时C组的OA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也低于A组(P〈0.01)。 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最低(P〈0.01),A组最高。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恶心呕吐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高于C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5横突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与0.446%罗哌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进入手术室10min和神经阻滞后5、10、20、40min监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来评定麻醉的效果。结果2组在阻滞后5min时MAP和HR分别较基础值明显上升;阻滞10min时MAP和HR稍下降,但仍高于入室时:阻滞20,40min时MAP和HR继续回落,低于入室时。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平稳得多,MAP和HR上升的少(P〈0.05)。结论C5横突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确切,阻滞完善。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33-35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各10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手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发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前路组发生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发生颈项部轴性疼痛、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的比率显著低于后路者(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各有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组;C组30例,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组。结果:患者疼痛情况比较,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B组、C组比较,A组血压、心率高于其它组(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52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颈丛深浅支联合神经阻滞,B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切皮及骨折复位时的心电图(ECG)、非侵入性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NIBP、H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 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B组.结论 颈丛深浅支联合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较好、可行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国产氯普鲁卡因在阴部神经阻滞和会阴浸润麻醉中的临床效应。方法 :足月产妇80人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4 0例。均行会阴侧切术 ,分别采用氯普鲁卡因注射液和普鲁卡因注射液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10mL)和会阴皮下浸润麻醉 (10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和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前 10min、麻醉后 30 ,6 0min的HR ,BP和ECG。并随时记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为 (1.1±s 0 .4 ) ,(2 .3± 0 .8) ,(4 8±16 )min ;对照组为 (1.4± 0 .7) ,(2 .9± 1.4 ) ,(36±13)min ,P <0 .0 5或P <0 .0 1。 2组HR ,BP与注射局麻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2组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 ,P >0 .0 5。 2组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 :国产氯普鲁卡因是产科病人局部浸润麻醉的合适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每组各为40例。A组患者用0.375%的罗哌卡因10mL,行手术侧单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待效果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静脉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5mg/kg,插入适宜的钢丝加强形气管导管,麻醉机行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分离颈椎骨膜、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药量、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1h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切皮和分离颈椎骨膜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A组芬太尼用药量比B组少,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缩短,术后1hVAS疼痛评分,A组平均分为4.3,B组平均分为7.2,A组患者术后疼痛比B组轻。结论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