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龙惠  于海江 《中国药房》2007,18(21):1660-166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特点及成因,为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2005年有关中药注射剂ADR的文献报道(部分),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主要特点为品种和发生部位的相对集中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产生原因有药物原因、个体差异、药物应用不当等。结论:应从多方向努力,尽量减少和避免中药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推动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树立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科学态度。方法汇总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报告的94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表格,记录后进行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ADR涉及4个品种,其中热毒宁ADR例数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发生率最高,占80.85%,其次是全身性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寒颤、发热。ADR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5~60min。94例ADR均转规良好,无死亡病例,其中"严重"ADR有3例,"新的"ADR有8例。结论我院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总体安全意识强,应持续加强儿童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患儿家长的用药教育及知情同意工作,促进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安全、科学地使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子琴 《中药与临床》2012,3(6):46-48,5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探讨临床使用不当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为合理用药、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5月中药注射剂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中药注射剂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及结论: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检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E)的特点和规律,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ADR/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例ADR/E报告中,60岁以上者占60.00%,男女比例持平;以静脉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E最为多见;ADR发生部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导致出现ADR/E的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本身特点有关,亦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有关。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E的监测和相关研究,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再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ADR报告176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分级及关联性评价等信息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176例报告中涉及22种中药注射剂,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9.20%),中药注射剂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56.82%),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0.34%),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产生的ADR发生率最高(49.43%)。结论导致中药注射剂ADR产生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院2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2年有关中药注射剂ADR25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寒战、高热为主,共21例次占84.00%,涉及药物4个品种。结论:中药应提倡采取口服给药途径,慎用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型ADR的监测与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9-2010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42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总ADR的11.63%,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寒战、发热、注射部位反应、胸闷等。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应加强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分布情况。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建立中药注射剂ADR数据库,对87例ADR报表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物、ADR表现及导致的系统或器官损害等内容。结果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ADR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进行ADR监测,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易感因素,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9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30例占66.3%,中药注射剂43例占21.9%,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年至2010年ADR报表,分析中药注射剂ADR记录。结果调研中药注射剂ADR报表174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计89例,占51.5%。结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院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的81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给药、患者年龄有较大关系;ADR中,过敏反应居多,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43.21%。结论 应注意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并加强ADR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方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娜  朱文涛  王桃柱  桂得权 《中国药房》2010,(19):1820-1822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方法并总结研究成果。方法:查阅近几年公开发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的文献,据此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局限,建议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等对中药注射剂ADR文献所含成因研究的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入挖掘,从而为现有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喜荣  张文玲  申泰生 《中国医药》2012,7(11):1472-1473
目的 了解我院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ADR报表中,筛选出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度我院共收集中药制剂ADR报告99例,涉及35个制剂品种,其中注射剂30个品种,导致ADR 89例次;口服制剂7个品种,导致ADR 10例次.其中7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 51例次,占总例数的51.5%.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3例次)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26例次)和神经系统(24例次),严重ADR3例,一般96例,其中新发现的ADR 16例(16.2%),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临床较为常见,应加强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ADR的因素和特点。方法对某市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某市2006~2009年402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中药注射剂ADR中以中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结论中药注射剂ADR与药品种类、年龄、给药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遵循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出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推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近几年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29例不良反应病例。结果:总结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种类不确定性、批间差异性等特点,情况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加强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了解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临床用药注意事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自发呈报的方式,由临床医师、护士及临床药师填写ADR报表,收集2010—2012年我院166例中成药、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患者年龄、ADR类型及表现等有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66例(占39.75%),51~60岁患者为53例(占31.92%);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常见,有43例,占25.9%。结论:应辩证看待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ADR监测工作,改进处方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避免ADR发生,使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普遍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上半年收集到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7例中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28.14%);涉及12个品种,其中血塞通发生率较高。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