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平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位在脾、胃、肝、胆四脏。痰浊、湿热、气滞、血瘀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大法。  相似文献   

2.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杨晋翔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胆胃两腑,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气虚,标实则为痰热、气滞、血瘀、湿热等。"胆胃不和"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提出本病治法"主在胆胃,贵在通降"。杨晋翔教授常用治法有:清胆和胃通降法、理气化瘀通降法、健脾和胃通补法、养阴益胃通降法及结合胃镜表现用药。杨老师临证处方,善用药对,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见一症用一对药",其常用药对有: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香附、苏梗、陈皮。  相似文献   

4.
谢晶日教授总结出一套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劳倦过度及手术损伤为其病因,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阻于肝胆,胆胃郁滞,胆邪逆胃,灼伤胃络为其主要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轻清,善用药对,通调脏腑,通畅二便,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5.
胆胃相关是胆胃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胆汁反流性胃炎基本病机为胆胃不和、胆胃同病;运用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法进行胆胃同治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白光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白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迁延失治则气郁、热郁、火郁、湿郁、痰郁、血郁从内而生,结于中焦横逆犯胃,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病位在胃胆,涉及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中医学善从整体出发病证结合,全面认识中医证型本质及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使脏腑功能调和,气机通畅,因此设立从郁论治、解郁降逆的治疗大法,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且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就近年来中医治疗BR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BRG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单兆伟认为以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为本,肝气郁滞、胆邪逆胃为标,病机概括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1]。周学文认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依据“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篇》)、“肝胆之火逆入于胃”(《医宗金鉴》)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胆邪逆胃,胃络损伤[2]。姜树民认为本病乃毒热之邪(反流之胆汁),逆行于胃,灼伤胃之脉络而致;以脾胃虚弱为本,胃失和降、胆火上炎为标;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火上炎[3]。朱西杰认为肝胆邪气逆乱则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胆气上逆、胆汁反流入胃。强调腑气不通,肝胆郁热犯逆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胆汁随胃气上逆,虽表现于胃,其实在于肝胆与肠腑之气不通[4]。刘启泉依“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为发展规律[5]。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多归属于“胃痛”“吐酸”“胆瘅”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多为“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等,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机升降失调”,为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胃、胆,与脾、肝、肺相关。甘爱萍教授临床上多以“调理气机,疏肝和胃”为治疗大法,同时清热凉血,顾护胃阴,补泄兼施,强调生活调摄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查安生教授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安徽省名中医。笔者临床跟师学习,观察到查师运用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查师诊治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查师认为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郁在肝,热在胃,多由肝气郁滞不舒,郁久化热,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胆气上逆反流入胃,故以肝气郁滞为本,胃腑郁热为标。该病常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失疏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1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主要涉及脾胃肝胆,其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虚胃弱,升清降浊功能低下;标实则多见肝郁气滞,胆胃气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郁热犯胃、热毒内蕴、胃络瘀阻、血运障碍等.故对于本病的治疗当以标本兼顾,恰当补泻,注重调整气机升降为总则.笔者认为,具体治疗应遵循以下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3.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逆蠕动,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进餐后加重,痞满纳少,呃逆嗳气,胸闷太息,恶心,呕吐苦水等症。笔者认为,肝气郁滞,脾胃气虚,致使肝(胆)胃升降失常是本病的病机所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火降逆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兹将验案1则,介绍如下。张某,男,58岁,工人。有胃痛宿疾,常自服吗丁啉、雷  相似文献   

14.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5.
清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因幽门卑鄙约股功能失调,胆汗反流入胃,胃黏膜受损引起。调整幽门括约肌功能截断胆汁反流的关键,也是消除反流区黏膜炎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过程中,以肝肾阴虚、瘀阻肝络为基本病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可涉及肝、胆、脾、胃、肾等。邢练军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调畅气机,佐以清利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胆胃汤     
<正>方名:胆胃汤组成:黄芩10g,郁金15g,柴胡10g,白术10g,白芍15g,香橼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延胡索10g。功能:疏肝利胆,健脾祛湿,和胃降逆。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5天为1个疗程。方解:本病属"胃痛"范畴,据其症辨为胆胃同病、升降失调。胆  相似文献   

18.
李春婷老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胆胃肝脾气机升降失常,肝胆失疏,胃失和降,临床治疗讲求辨证施治,用药轻灵醇正,善用药对,以通为用,降胆和胃。列举典型病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朱晓燕  朱生梁 《北京中医》2004,23(6):323-325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 14 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 % )为主 ,B级以胆热犯胃型 (44 % )为主 ;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 ,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 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 ,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为主,B级以胆热犯胃型(44%)为主;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