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正最近几天,我发现大儿子俊哥放学回家有点闷闷不乐。原来,他班里好几个原籍在农村的同学下学期就要回老家上学了,其中有几个是他的好朋友,俊哥很舍不得他们。回流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所谓"回流儿童"就是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其曾有与父母异地生活或求学经历,其心理和学业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正>"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家"。随迁老人也称老漂族[1],流动老人[2],一般是指农村户籍老年人跟随子女或其他亲属迁移到城市,并在城市中生活6个月以上。随迁老人是我国当前社会结构急剧变迁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结构性力量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随迁老人离开生活已久的农村进人陌生城市,经济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还要面临着由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项大伯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老伴周大妈善良体贴、能干,老两口恩爱相处,相依相伴从未红过脸。他们生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已在同一座城市成家生子。虽然儿子女儿成家后先后独自生活,但他们对父母都非常孝顺关心,隔三差五,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不是相约到父母家团聚,就是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小家住上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流动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自尊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1063名11-14岁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社交焦虑;(2)父母心理控制通过三条路径间接预测社交焦虑:自尊的中介作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父母心理控制对其社交焦虑具有预测效应,这种效应的机制包括父母心理控制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在学校难免会出现成绩不佳之类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的离异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逃学、不服管教等行为上的偏差。"身为五年级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关注小军。父母在他8岁时离婚,然后他一直随着父亲、爷爷奶奶生活。一年前,小军多次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甚至还偷走了同学的财物。通过家访,我才开始了解小军。父母离异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父亲  相似文献   

6.
静静今年16岁,上高一,她从小就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一年前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重点高中。最近几个月,父母发现静静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学习不上心了,也不爱和伙伴们出去玩,整天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开始他们以为女儿适应不了高中生活,就安慰她不要太紧张,劝她多放松休息,但父母的关心并没发挥多大作用,后来,他们发现女儿越来越"懒"了,早上不愿意起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大学新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在父母的关爱下生活,从小到大,事无巨细,父母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以致他们对"吃苦"根本无法接受,缺乏适应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方面,成了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作好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8.
<正>流动儿童,又称外来务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伴随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他们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的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流动儿童已达四千多万,且存在逐年增长趋势。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让流动儿童感受到幸福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范式也正从病理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转变,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对其生活境况所作的总体评价,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构成。其中,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  相似文献   

9.
正空巢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H小姐就是时下一个热词"空巢青年"的典型写照。他们一般年龄在20-39岁,主动选择在远离父母、亲属的地方独自打拼,一般有大学以上学历,收入尚可,租赁或者购买一个小小的独立空间,孤独并自由地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常常因为长时间在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作息失调,眼睛无神,内心空虚,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他们是一对患难的中年夫妻。15年前,她与他相遇,她家道殷实,他出身贫寒。可是,她被他吸引,在父母的竭力反对下,她义无反顾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王宝钏》。婚后的生活,她虽然没有"独自在寒窑中苦度18年",但15年的婚姻生活的确跌宕起伏一波三折。5年前的一场变故不仅搭进去他们多年辛苦打拼的所有积蓄,而且致使他们再度负债累累,生活跌入低谷。在她父母更加露骨的微词下,他更加沉默寡言,她咬着牙在父母和先生之间尽量平衡周旋。"现在想想,这些年我们的确活得很累,累到连说‘累’都顾不上……"坐在咨询室的椅子上,回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1037名流动青少年,以家庭功能评定(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进行测量。结果: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健康程度分化明显,84.3%家庭功能良好,12.8%的家庭功能不健康;再婚(P0.05)、离婚/分居(P0.05)与已婚的家庭功能差异显著;"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家庭功能明显优于"家庭月收入1000~2000元"的家庭(P0.01);在过度保护(t=12.62,P0.01)、情感温暖(t=8.44,P0.01)、"拒绝"(t=3.28,P=0.01)的子维度上,母亲得分明显高于父亲;以家庭功能总得分作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维度最终纳入方程。结论:"母溺父冷"的教养方式成为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的典型模式,而父母拒绝与情感温暖等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地预测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弹性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社会测量法和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问卷对603名流动儿童与312名非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②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发展有弹性组与非弹性组,不同的弹性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五人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弹性组儿童具有高父母温暖理解、高外倾性、高宜人性,低父母惩罚严厉、低父母拒绝否认、低父亲过度保护、低母亲偏爱被试与低神经质;③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与同伴关系弹性发展相关显著,母亲温暖理解、外倾性与宜人性能预测心理弹性高低。结论: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弹性发展受儿童大五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有话不愿意与自己讲,搞不清楚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父母肯定希望孩子把自己当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能说出来。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一些他们从未遇过的困惑。这些困惑,他们要么觉得难以启齿,要么害怕父母责怪,甚至对别人讲也不告诉父母。一些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而受到影响。 有一位青年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初中时,  相似文献   

15.
早上带女儿去小王家,小王让她儿子虎子向我问好,可是虎子只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连头都不抬。"你是哥哥,带妹妹去玩,好吗?"虎子不乐意了,"我才不跟她玩呢。"他一动不动地看着电视,并拿出薯片自顾自地吃起来。小王发起了脾气,虎子才不乐意地站起来,一百个不愿意。我自然不能扫了孩子的兴,就叫住了她。"这孩子!"小王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16.
每年秋季开学时候,数百万名准大学生就要离开家,开始大学生活了。这些三口之家又回到"两人世界"的状态中,更多的中年夫妻面临"空巢"状态,许多父母对这种变化非常不适应,他们将怎样填补孩子不在身边的感情空白?又如何调整心态,适应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的信任知觉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及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的信任知觉状况及与一般儿童的差异,并探讨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是否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测查691名流动儿童、684名一般儿童的信任知觉、情绪适应和自尊.结果:①流动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师、同伴的信任显著低于一般儿童.②流动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师、同伴的信任与孤独感、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③流动儿童的信任知觉对孤独感、抑郁、焦虑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自尊的中介效应影响情绪适应情况.结论:增加流动儿童感知到的父母、教师、同伴信任,可以提高其自尊,从而减少情绪适应不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父母生活质量对城乡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父母生活质量对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 1961名学龄儿童进行行为测评 ;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 (WHOQOL -BREF)对其父母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父母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城市 (生理领域t=5 2 7,心理领域t =7 3 3 ,环境领域t=6 0 4,P均 <0 0 1)。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110 5 71,19 2 6% )高于城市 (13 3 1169,11 3 8% ,χ2 =19 86,P <0 0 1) ,行为问题类型分布趋势一致。行为问题儿童父母生活质量低于正常儿童 (P <0 0 1)。父母生理领域生活质量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父母生活质量对学龄儿童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辽宁省毕业大学生"蚁族"生活质量状况,为政府改善大学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和大连2个城市选取204名毕业生完成《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结果:男性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以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方面低于女性(F=12.801,4.549,4.738,6.450;P0.05),毕业3年以上的"蚁族"在躯体功能和物质生活方面比毕业3年以下的"蚁族"低(F=6.975,6.767;P0.01),研究生学历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方面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F=4.999,3.122,16.970;P0.05)。结论:虽然毕业大学生"蚁族"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但只要他们坚持心中的"中国梦",继续努力奋斗,未来的境况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口之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了让唯一的女儿生活和学习满意幸福,他们平时非常宠爱已上高中的“千金”。父母自认为了解女儿,女儿平时有什么话都会向他们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