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晚期并脾功能亢进者行脾栓塞和双镜法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取2012-01—2015-12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晚期并脾功能亢进79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按照临床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将行单纯脾栓塞医治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脾栓塞和双镜法联合医治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肝纤维化情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纤维化0、Ⅰ级所占比例均比对照组高,Ⅱ、Ⅲ级所占比例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4.44%比对照组26.47%低,且总体健康评分(85.05±14.66)分比对照组(65.34±13.03)分高(P0.05)。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晚期并脾功能亢进者行脾栓塞和双镜法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引言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在血吸虫病疫区发病多,危害性大,治疗棘手。1991年以来我院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152例,并用B超检查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变化,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全...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病产生肝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纤维化以汇管区为主,形成网络样肝纤维化特征,导致严重门脉高压。为探索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本文对48例晚期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肝穿刺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所导致的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以下简称门脉高压),多采用脾切除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纠正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形成。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在手术前后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双介入治疗后联合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病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增加,达至手术标准,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3例发生肝性脑病前驱症状,2例出现胃黏膜轻度糜烂出血,3例术后发生胸腔少量积液,1例中等积液,4例大量腹腔积液,均有脾区疼痛、发热(38.0~39.8℃),给予及时地对症处理后均已恢复;52例病人均于术后2周左右行脾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均临床治愈出院,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对手术进行干预性的护理,使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的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在血吸虫感染儿童肝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分析血吸虫感染儿童肝实质散射信号的变化,推断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方法 对14例正常儿童肝脏及l7例血吸虫感染儿童的肝脏进行背向散射积分联机分析,比较两者IBS值。结果 正常组肝实质取样区与血吸虫病肝实质比较IBS值正常组高于血吸虫病组(P<0.01),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结节部位IBS值明显高于非结节部位(P<0.01)。结论 背向散射积分的变化能反映儿童血吸虫病肝实质病变,提示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方法 查阅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综述.结果 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细胞因子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肝纤维化细胞因子包括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0,IL-12,IL-18)等;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2,IL-4,IL-13,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结论 各种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积圣  方天翎 《新医学》2003,34(5):286-287
1引言临床上具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腹水等门静脉高压三联征者称之谓门静脉高压。其中90%以上继发于肝硬化,我国主要是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肝硬化。其发病机制除了传统的机械梗阻学说外,对化学递质、免疫异常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成为门静脉高压“个性化”治疗的理论基础。2分型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属肝内梗阻型,分为窦前型(血吸虫病肝硬化)、窦后型(肝炎后肝硬化、乙醇性肝硬化)。还有少见的先天性肝纤维化、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病)等。3临床表现和诊断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门…  相似文献   

9.
3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进展与评价3.1对肝纤维化治疗的新认识从本质上讲,慢性肝病的治疗就是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是祛除原发病的病因和抗肝纤维化治疗,因此肝纤维化的治疗与抗肝纤维化治疗有不同的概念与范围。关于抗肝纤维化治疗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临  相似文献   

10.
作者 1 985~ 1 994年于晚期血吸虫病病房共收治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41 9例。经B超、胎甲球、CT或手术证实为肝癌的有 1 8例 ,剔除有肝炎病史、HBsAg阳性 7例 ,1 1例均为单纯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肝癌 ,占住院病人 2 6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并发肝癌 1 1例中 ,男性 9人 ,女性 2人 ,年龄 46~ 74岁。居住血吸虫病重流行区 8例 ,轻流行区 3例。血吸虫病病原依据 :粪检阳性 7人 ,直肠镜检阳性 2人 ,环卵试检阳性2人 (环沉率 >5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情况 :从未治疗 4人 ,治疗中止 2人 ,治疗 1次 3人 ,治疗 2次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小板(PLT)计数变化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以及与肝纤维化合并脾亢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0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了解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并比较肝纤维化合并脾亢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比较血小板计数与肝纤维化脾亢进展的关系。结果平均PLT计数随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进展呈下降趋势,其计数值在肝纤维化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PLT计数并随脾亢的进展也呈下降趋势。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在缺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时PLT计数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的客观指标用于临床对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评估和辅助诊断,并且PLT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合并脾亢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onazoid超声造影诊断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可行性。方法 口服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或硬化模型,行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图像。结果 大鼠分为组1(正常肝5只)、组2(肝纤维化6只)和组3(肝硬化13只)。超声造影库普弗期肝增强水平组1高于组2和组3,肝与脾增强水平的差异组1小于组2和组3。定量测量肝增强水平和肝脾增强差异与定性观察结果一致。结论Sonazoid超声造影库普弗期肝增强水平降低和肝脾增强差异增大可能是肝纤维化或硬化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脾脏声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与病理对照的方法, 用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测了 112 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伴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的脾脏厚度及长径、脾动静脉直径、脾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最大流速、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及脾动脉阻力指数。结果: 除脾动脉阻力指数外慢性肝炎患者上述所有指标均高于正常人 (P< 0.01); 脾脏增大的患者脾动静脉血流参数除脾动脉阻力指数外均高于脾脏不大者 (P< 0.01); 脾脏厚度、长径及脾静脉直径在不同肝纤维化程度之间 (S0~S4 期)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并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显著相关 (P< 0.01), 其余指标在S0~4 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与S 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①在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阶段即可出现脾循环亢进, 这一变化与脾脏动脉性充血有关; ②脾脏厚度及长径、脾静脉管径较脾动静脉血流参数能更好地反映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95例晚期血吸虫病、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95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74%、64.21%、8.4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强度与肝炎分级、肝纤维化分期或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在晚期血吸虫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0.01);正常肝组织中未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晚期血吸虫病中高表达,提示抗血管生成可能为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中有低表达,对探讨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化方法检测血吸虫病肝硬化病人60例,非血吸虫病肝硬化病人30例,慢性血吸虫病病人40例,慢性肝炎病人34例及正常成人105例的血、尿总羟脯氨酸,结果表明,两种肝硬化病人的血总羟脯氨酸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如能排除肝外疾病所致的羟脯氨酸增高,血、尿总羟脯氨酸的测定对估计肝纤维化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纤维化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护肝、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治疗,1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脾彩超指标(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本、安络化纤丸抗肝纤维化治标,标本兼治、化积消癥方案临床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血吸虫病主要为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已经阻断或控制了日本血吸虫的传播,但在部分江湖洲滩地区仍难以控制~([1])。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发作到晚期的重要病理过程,也是引起血吸虫炎症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在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治疗中,控制和逆转肝纤维化是关键,否则将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2])。丹参酮Ⅱ A是从植物丹参中提  相似文献   

18.
B型超声对血吸虫病所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已确诊为血吸虫病的247例患者进行B型超声检查.方法采用Aloka 650,Aloka 630型超声显像仪,患者于空腹下进行肝、胆、脾、检查.结果肝脾系统有变化者236例,占被检人数95.5%.可见弥漫性肝回声增强,不均,呈网络状改变,部分表现为肝左叶增大.结论 B超所见符合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彭微  郑长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50-105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血吸虫病继虫卵肉芽肿之后严重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则成为肝硬化。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主要原因是机体对血吸虫虫卵抗原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功能紊乱,各种细胞因子失衡,肝星型细胞(HSC)活化并大量增值,导致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关于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研究也是目前肝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几种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增强MRI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时肝内外血管直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HB、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者动态增强MRI显示的肝内外血管的直径,分析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肝右静脉(rs=-0.492)、肝中静脉(rs=-0.545)和肝左静脉(rs=-0.423)直径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门脉右支(rs=0.573)、门脉主干(rs=0.598)、脾静脉(rs=0.478)和肠系膜上静脉(rs=0.510)直径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脉左支直径与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P均>0.05)。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静脉逐渐变窄,门脉系统逐渐增宽,肝周动脉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