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伴惊厥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发热伴惊厥病人的病因、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等临床因素与惊厥的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惊厥病人中75.6%为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20.6%为中枢感染,另有少数中毒性脑病及感染后脑炎。高热惊厥中33例复发,复发率为27%;复发与首发年龄、惊厥程度、发作时体温、家族史有关,发作后脑电图异常也易复发;再发与血钠钙浓度下降有关。结论发热伴惊厥病人应重视中枢感染,脑电图有很大帮助。对于FC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止复发或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头颅CT及MRI对小儿热性惊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神经科确诊为热性惊厥90例患儿,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将其分为单纯组、复杂组各45例。观察分析两组患儿头颅CT及MRI与小儿热性惊厥诊断的关系。结果 13例异常CT影像学结果中4例脑电图异常,9例脑电图正常;77例正常CT影像学结果中19例脑电图异常,11例脑电图界限,47例脑电图正常,患儿CT影像学异常结果与脑电图异常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异常MRI影像学结果中4例脑电图异常,1例脑电图界限,5例脑电图正常;80例正常MRI影像学结果中,27例脑电图异常,8例脑电图界限,45例脑电图正常,患儿MRI影像学异常结果与脑电图异常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学结果、MRI影像学结果异常与小儿热性惊厥类型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MRI对发育正常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价值有限,但头颅CT/MRI与脑电图同时出现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患者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并探讨其与日后癫痫发生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诊断的128例热性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脑电图检查.并分析其与癫痫发生之间的联系。结果脑电图结果正常患者82例,占64.1%;脑电图异常46例,占35.9%。异常脑电图特征显示全导阵发性3.0~4.0Hz的棘慢波,且清醒与睡眠期均存在放电。脑电图异常与初发年龄、EP家族史、发热温度、热性惊厥类型、持续时间、24h内发作次数有关,共35例日后发生癫痫,发生率为76.1%。枕区和额区放电是日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中枕区和额区阵发性异常放电的热性惊厥患者日后更容易发生癫痫,临床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对9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脑电图进行了分析,81例(84.4%)惊厥发生在4岁前的高危期.96例中正常脑电图38例(39.6%),异常58例(60.4%).脑电图异常与惊厥持续时间、异常产有密切关系,随访38例,19例为持续异常,可能移行为癫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LEEP)脑电图与临床分析。方法:回顾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脑电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39.62%:其表现为:25例(59.5%)轻度异常,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损害:15例(35.7%)中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2例(4.7%)重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表现,对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5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仅19例有明显的症状体征,而49例有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对早期发现大脑受损尤其是亚临床型病例具有重要价值.本病脑电图改变以背景波异常为主,仅少数伴癫痫波,故诊断应以背景波异常为依据.仅1/3惊厥患儿伴癫痫波,未发现癫痫波决不能否定惊厥.日龄6天后脑电图阳性率下降,怀疑本病时应尽早作脑电图.  相似文献   

7.
对130例热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其中正常脑电图78例(60%),异常脑电图52例(40%)。发病高峰期是6个月至3岁(84.61%),首发年龄在6个月以内和6岁以上者的脑电图异常率最高(P<0.01)。惊厥发作时,高热组异常脑电图16例(35.5%),低热组异常脑电图18例(7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热惊厥持续时间越长、复发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有热惊厥家族史、癫痫家族史及产科因素者脑电图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8.
张银珠 《中原医刊》2006,33(22):33-34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发作次数与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436例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热原因、发作次数及脑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6例儿童热性惊厥有明确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212例,消化道感染74例,原因不详150例。热性惊厥发作1~2次者154例,脑电图异常60例,其中30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发作3~4次者72例,脑电图异常56例,其中36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发作5次以上者210例,脑电图异常202例,其中150例出现癫痫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异常率随发作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加;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机会越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小儿高热惊厥的脑电图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8年5月~2019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197例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发生惊厥后7d内观察脑电图(EEG)表现,记录相关脑电图改变特征,全部入选病例以EEG是否异常(异常包括广泛性慢波和发作性异常)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年龄、体温、性别)、惊厥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热因、FC分型、既往发作情况及家族史等,对影响小儿高热惊厥脑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97例中正常范围脑电图为58.88%(116/197),异常脑电图检出率为41.12%(81/197);81例异常脑电图中57例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占70.37%,24例表现为发作性异常,占29.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EG异常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发病年龄、体温、惊厥发作次数、FC分型、家族史及出生史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患儿发作后早期脑电图异常率明显偏高,EEG异常表现主要以慢波节律的非特异性改变及全面性或局灶性癫痫样放电为主;FC后EEG异常受患儿发病年龄、体温、惊厥发作次数、FC分型、家族史及出生史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的异常脑电图与以后癫发作及热性惊厥的再发、预防治疗的关系。方法: 分析84例50天~6岁小儿热性惊厥后的脑电图。结果: 首次脑电图异常率为55.6%,再发脑电图异常率83.3%。热性惊厥小儿脑电图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岁以内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明显增多(P<0.005)。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脑电图异常率74.1%,无热性惊厥家族史脑电图异常率61.4%。2例小儿经随访最后确诊为癫。结论: 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与热性惊厥的反复发作、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年龄有关。反复发作、脑电图检查异常的热性惊厥小儿可移行为癫。进行脑电图监测对减少再发、评估预后,均有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6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  于洪波 《吉林医学》2008,29(23):2222-2223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监测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脑电图检查表现。结果:正常EEGl4例,占20.6%,异常54例,异常率79.4%。其中17例脑电图表现为轻度异常,异常率为31.5%,29例脑电图表现为中度异常,异常率为53.7%,8例表现为重度异常,异常率为14.8%。结论:脑电图能客观地直接地反映脑细胞的功能状态及损害程度,对早期发现窒息缺氧后脑功能异常具有特殊价值。脑电图的轻重可作为HIE分度及脑损伤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还可作为HIE早期判断预后的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76-78
目的研究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均实施脑电图检查,根据脑电图检查情况分为脑电图检查正常50例(对照组)、脑电图检查异常40例(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的惊厥家族史、年龄、发作类型、惊厥持续时间及复发、癫痫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的惊厥家族史、年龄、发作类型、惊厥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电图检查正常患儿中有15例发生复发情况,其中1例转为癫痫,而观察组中20例发生复发情况,其中7例转为癫痫,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脑电图以高幅慢波明显增多作为表现、以枕部较为常见。结论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评估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评估患儿脑功能状态,能早期发现癫痫情况,保障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对3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进行了脑电图(EEG)检查并应用放免法测定了31例HIE患儿和12例正常新生儿血浆催乳素(PRL)水平。HIE组EEG异常率为83.87%,HIE程度越重EEG异常率越高;HIE急性期PR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HIE急性期血浆PRL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惊厥组与非惊厥组急性期血浆PRL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EEG异常的HIE患儿血浆PRL水平显著高于EEG正常组,PRL水平与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提示EEG可作为新生儿HIE重要的监测指标,血浆PRL水平变化不但可作为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亦可作为判断新生儿惊厥是否发作及EEG是否可能出现异常改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140例小儿癫痫的CT检查显示了不同病因致癫的脑形态结构改变,本组病例CT阳性率49.2%,其中限局性运动性发作CT异常率72.2%,婴儿痉挛症CT异常率100%,其他次之。原发性癫痫CT异常率9.8%,继发性癫痫CT异常率79.7%。围产期窒息缺氧致癫占继发性癫痫的53.9%。有头部外伤史14例CT均有异常。高热惊厥转变为癫痫的4例、脑电图正常的11例CT检查无异常。脑电图异常的129例中,  相似文献   

15.
对169例高热惊厥病儿的脑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有明确产科因素者106例(63%),有癫痫或高热惊厥家族史者97例(57%),异常脑电图63例,占37.3%;首发年龄在6个月至3岁者脑电图异常率最高;复发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转为无热性惊厥及癫痫的危险性越大;约有1/3病儿发作6天后枕区慢活动明显增多。建议脑电图检查时间应在发作当时、发作后1周及发作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图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6例脓毒症患者入ICU后给予脑电图监测72h或直到转出ICU,观察其脑电图改变,并按照国际Young分级标准进行脑电图的分级随访患者3个月后的神经精神功能,按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脑电图分级及MMSE、SAS、SDS评分之间的差异。分析脑电图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6例患者中,脑电图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脑电图Ⅰ级24例,其中17例无明显脓毒症脑病表现;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6例,Ⅴ级2例,Ⅵ级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脓毒症脑病表现。36例中15例存在痫样放电,预后均较差,其中9例为非惊厥癫痫(NCS)或非惊厥癫痫持续状态(NCSE)占25.00%,6例为惊厥性癫痫(GCS)或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占16.70%。脑电图分级越高,预后不良率越高。脑电图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电图异常,是否存在SAE与其严重度有关,且NCS或NCSE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脑电图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相关性脑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预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征,做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我院住院的BICE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BICE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2岁(60.5%),以秋冬季发病多见(11月和12月份最多占67.4%);惊厥多发生在消化道症状3内(87.2%);以1~2次最多见(76.7%);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高(80.2%);脑电图大多数正常,仅有少数轻度异常,半月后复查无异常;75例患儿头颅CT未见异常;所有患儿均未给予长期抗惊厥治疗;随访74例均无再发惊厥;接受随访的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BICE的一个主要原因;BICE预后良好,无需长期抗惊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的临床与视频脑电图情况。方法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20例,用免疫金标记技术进行病原学诊断,并进行实验室、影像学和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惊厥发生时间以急性胃肠炎后3天以内最多,占总病例之80%。惊厥发生次数以发作1~2次者最多,占总病例之95%。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后无烦躁不安、嗜睡、精神萎靡等。颅部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正常。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检查见异常放电多起源于中央顶部和枕部,发作波节律多呈低波幅快波,发作间期均无癫痫样放电。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结论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与脑电图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6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和脑电图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情的发展状况。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42例(67.74%),异常20例(32.26%)。小儿高热惊厥发作次数≥4次11例,脑电图异常7例(63.64%);1~3次者51例,脑电图异常15例(29.41%)。脑电图异常具体表现:成簇暴发高波幅慢波、伴有局限性、散在性慢波异常者5例(25.00%);呈尖波、尖慢波发放者4例(20.00%);单纯全导成簇暴发高波幅慢波异常者11例(55.00%);脑电图联合血常规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单独脑电图检查(93.5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和脑电图演变有一定的规律,临床医生根据患儿的脑电图检查结果实施早期有效干预治疗,促使病情转归向好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璐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8):993-99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新生儿住院病房临床观察到惊厥发作的新生儿65例,观察其惊厥发作类型,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血培养、头颅CT,部分患儿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对出院满1年的患儿电话随访,并门诊随访其神经系统查体、头颅CT、MRI或脑电图.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30例,颅内出血13例,脓毒症4例,中毒性脑病1例,先天性脑发育异常1例,破伤风2例,胆红素脑病2例,电解质紊乱3例,低血糖5例,新生儿撤药后综合征1例,大田园综合征1例,不明原因惊厥2例.局灶肌阵挛型中以颅内出血为主要病因(41.67%);强直型上下肢均出现强直状态,肌张力明显升高,表现为去皮质体位;多灶肌阵挛型在所有病因中均可见,且发作时抖动较明显,尤其在低血糖患儿中,发作反复,且根据血糖值变化,惊厥症状较难控制;轻微型是所有类型中最为常见的类型,HIE占了绝大多数比例(60%),其中又以早产儿为多见(18例,占85%),5例轻微型患儿表现为呼吸停止.结论 新生儿惊厥以轻微型为主,其余预后差,治疗上需对症处理,加强对病因的诊断及分析,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